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诉审查程序改革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诉审查程序改革的选择张旭在我国,审判机关在开庭前对国家控诉机关的指控所进行的审查,被称为"公诉审查程序"。这一程序虽然不象侦查、起诉、审判一样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却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审判程序不可缺少的基本组合。法院对公诉的审查不仅是一种权力制约,而...  相似文献   

2.
喻海松 《人民司法》2013,(11):25-30
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是刑事审判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基础环节。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以下简称《解释》)第九章"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98年解释》)的基础上,对公诉案件的审查受理与庭前准备、宣布开庭与法庭  相似文献   

3.
审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判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我省的情况看,审判人员的水平是逐年提高的,但也还有一部分审判人员业务水平低,办案质量不高。去年,全省审理的二审案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402件,因适用法律不当而改判的1158件,分别占二审案件的6.6%和19%。开在庭审判方面,二审案件和审判监督案件很少开庭,一些依法应当公开审判的案件没有公开审判。许多审判人员习惯于重视社会调查而忽视法庭调查,把大量精力放在开庭前,先定后审,使开庭审理这一审判程序的中心环节徒具形式。如有的案件在开庭前就定了调子,不管开庭中公诉人怎么公诉,辩护人怎么辩护,最后还是那个调子。司  相似文献   

4.
庭前审查程序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开庭前对公诉案件进行司法审查,可以有效地防止错诉、滥诉的发生,保证启动第一审程序的案件质量。本文通过对我国庭前审查程序中现存的问题进行逐一剖析,并希望借鉴西方国家确立的预审制度,构建独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实现刑事诉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傅忆文 《法制与社会》2010,(33):137-138
刑事庭前程序是连接公诉程序和审判程序的重要诉讼阶段,它制约着公诉程序的运行,决定着审判的模式,影响着整个刑事诉讼的构造,对于刑事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刑事诉讼和谐、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外国关于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和实践为参照,从分析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入手,指出庭前程序在司法运行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建立预审法官制度"等完善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在有的国家也称为刑事预审、公诉审查,是指法院于正式审判之前,在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将被追诉人提交法庭审判的诉讼活动。作为连接公诉程序和审判程序的重要诉讼阶段,它制约着公诉程序的运行,保障着被告人的合法利益,决定着审判的模式,影响着整个刑事诉讼的构造,是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对2002年下发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样本及制作说明进行了修改,制定下发了《公诉案件(一审)审查报告(普通版样本)》和《公诉案件(一审)审查报告(简化版样本)》([2011]高检诉发54号)。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样本,现就有关重点内容说明、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8.
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重构之法理探析及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修改前后的两部刑事诉讼法,虽然均在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对庭前审查程序作出规定,但由于立法时对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认识不够清晰,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和粗疏。因此,有必要对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问题加以深刻思考。鉴于目前对于庭前审查程序的研究多局限在具体实施问题的层面,在评析各家之说的基础上,对庭前审查程序重新进行定位,对其价值取向、理论原则等问题展开初步论证。最后提出重构我国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的一审公诉案件审理程序张军从审判工作角度看,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审判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新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和开庭审理的具体方式以及一审判决的内容等,均作了更为科学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原来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  相似文献   

10.
因我国刑事公诉审查程序流于形式带来诸多弊端,对其改革已经成为必要。但如何改革仍未形成定论。要不要及如何设立公诉审查程序,成为我国公诉审查程序改革的两大焦点问题。公诉审查程序对于制约滥行公诉、保障被告人人权、促进审判公正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应当反思我国公诉审查程序的理论与实践,借鉴法治国家的经验,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的刑事公诉审查程序,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联系起诉与审判的桥梁,公诉方式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表面看,它影响着侦查与审判程序的联系,但从实质看,它影响着审判程序中控、辩、审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公诉方式与一个国家的审判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程序设计是否科学.甚至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因此,公诉方式问题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谢安平 《河北法学》2007,25(9):131-135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公诉案件进行"过滤",从而抑制公诉,防止不必要的和无根据的审判发动;二是对公诉案件进行"分流",使不同刑事案件适用繁简不同的诉讼程序,防止简单案件适用复杂的诉讼程序,或者是复杂案件适用简单的诉讼程序;三是保障人权并节约诉讼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预审法官制度"等完善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方式的修改意义重大,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刑事公诉方式与庭前程序及审判程序密不可分,其深层价值和潜在功能不容忽视。公诉方式作为审判模式的航标,与审判模式相生相克,引领着审判模式变革的进路与方向。我国刑事公诉方式经历了从"全案移送、实质审查"到"部分移送、形式审查"再到"全案移送、形式审查"的历史变革。审视刑事公诉方式的价值和功能,探究修法的理由,需细致分析公诉方式对审判模式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审判为中心是由司法审FA判权的裁决属性决定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对公诉工作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诉工作应尽快转型,这不仅要求公诉人更新司法理念,同时对证据的审查、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及建立新型的侦诉关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庭前会议是指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过程中,为避免审理的中断或拖延,保障集中审判、快速审判,法官依职权或依控、辩双方的申请,认为有必要时,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到庭对庭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必要沟通的庭前准备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在开庭前,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中国特色庭前会议程序的建立,打破了刑事审判程序由公诉直接过渡到审判的模式,在公诉和审判之间植入了中间程序。建立庭前会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一、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脱胎于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现行行政审判方式,实践证明其弊端很多,归结为一点,就是诉讼中诉、辩、审三方。即原告、被告、法院三方责任混淆,法院包揽过多,审判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一)法官庭外活动过多,庭审职能淡化。审判活动主要集中于庭审,但现行行政活动中,往往出现重庭前、轻庭审的倾向。开庭前审判人员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弄清事实,审查核实双方特别是被告提供的证据,查阅、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大量进行调查取证等等,即庭前已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从职权依据、认定的事实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在庭审中,不是通过当庭审查、核实证据来明辨是非,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将,庭审前已确认的事实拿到法  相似文献   

17.
刑事庭前程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春雷 《中外法学》2007,(2):161-172
<正> 刑事庭前程序也称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以下简称庭前程序),是指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法院开庭审判之前,由专职法官对案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将被告人交付法庭审判以及进行必要的庭审预备活动的程序。完备的庭前程序对于庭审程序的开启、运作方式乃至庭审结果都发挥着重要影响,是审判程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96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50条对公诉案件的审查程序的规定过于简略、粗糙,与庭前程序的目的与功能相差甚远,以至于  相似文献   

18.
谢小剑 《法学论坛》2005,20(2):117-123
公诉审查程序以防止无根据的追诉和审判,防止国家公诉权滥用,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为要.但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获得迅速审判的权利.因此各国都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公诉审查程序.目前我国任何案件进入审判程序都必须经过审查起诉程序.因此,应当规定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案件,如果证据确实充分且犯罪嫌疑人同意简化公诉审查程序的,经检察机关同意,可以省略审查起诉程序.  相似文献   

19.
人民法院实行立审分离后,在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中贯彻实施新刑诉法、新刑法遇到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按新的审判方式开庭审理刑事再审案件的有关问题存在不同认识.本文拟就此类问题谈谈拙见,以求抛砖引玉.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中应正确区分复查与再审.二、审理刑事公诉再审案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再审开庭的范围;(二)再审开庭地点的选择;(三)申诉人、被害人参加庭审诉讼问题;(五)举证责任问题;(四)新刑法、新刑诉法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2年高检院公诉厅下发了<关于试行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综合化改革的通知>([2002]高检诉发第112号),要求各省级院在本省范围内选择有条件的分市院开展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综合化的试点工作,并同时下发了<关于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的制作说明>和<公诉案件审查报告(样本)>(以下简称<制作说明>和<样本>)."审查报告综合化"改革,是通过充实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的内容,将以往办案程序中的阅卷笔录、复核证据提纲、审结报告及出庭预案等文字材料综合在一起,使<公诉案件审查报告>能够全面反映从受案到出庭前的工作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审查起诉工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