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盛顿核安全峰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12—13日,首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来自4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与会,主要讨论各国及国际社会如何确保全球核材料安全,以及打击核恐怖主义等问题。会议取得积极成果,通过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公报》和《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两份文件,为营造核安全的国际氛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全球核安全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管理制度,其中,美国扮演了主要角色。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核安全峰会倡议是美国试图延续其对全球核秩序的领导做出的又一轮努力。但是,由于奥巴马政府的动员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美国已经越来越难以将其利益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奥巴马政府的核安全议程面临进展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局面。奥巴马政府在全球核治理议程设置方面面临的窘境提示人们,全球核治理应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国际社会的真正利益需求。全球核治理需要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已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能力、政治影响力以及更具代表性的身份特征,应该在全球核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作为发展中大国、作为在世界事务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应该为全球和地区的核秩序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并就如何构建更加贴近民生需求、更加符合各国国情、更加持久的核安全治理提出了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3.
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也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武器.核攻击、核扩散、核事故和核恐怖主义都具有跨越国界的影响,核安全已成为全球性安全问题,理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伊朗"核问题"与美国对伊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并对伊朗施加强大压力逼其放弃核项目.由此,伊朗"核争端"逐渐浮出水面.伊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可以说,是两国各自战略意图的冲突导致了这场核争端.本文在分析美伊不同战略意图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对伊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5.
核阴影下的伊朗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核问题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伊朗积极展开全方位外交,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困扰伊朗外交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其中美国因素尤为明显.奥巴马的上台有可能为美伊关系改善,进而为伊朗扭转外交困局带来新的机遇,但这种机遇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高望来 《国际问题研究》2023,(3):22-37+138-139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核安全治理赤字、核恐怖主义威胁、各国低碳转型需求以及核安全的战略定位,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是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指导原则。强化政治投入、国家责任、国际合作及核安全文化是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坚持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努力消除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存在的根源,为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为应对核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的严峻威胁,提升国际社会应对核安全威胁的能力,重塑美国在核领域的领导地位,积极推动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核安全峰会。经过四届核安全峰会,国际社会在促进凝聚核安全共识、设定合作重点并推动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在后峰会时代保持国际合作势头、明确和完善核安全全球治理范畴以及进一步完善均衡的核安全全球治理机制等挑战。为确保核安全全球治理在后峰会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在治理范畴方面分清主次,在治理模式方面坚持全球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发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心作用。拥有大量核材料与先进核安全技术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负有特殊责任,理应发挥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真 《西亚非洲》2007,13(1):5-10
保守派总统内贾德上任后,伊朗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核强硬政策,其内容包括参与谈判,但在维护核权利上毫不妥协;在中东和大国间展开“魅力外交”,争取外交得分;加强动员与演练,增强对美国的报复能力。现政府的核强硬政策继承了前任维护核权利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伊朗的核强硬政策和“魅力外交”在短期内延缓了核危机的加深,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伊朗核强硬立场在国内引起的争论;中东各国对伊朗核发展的担忧,都使伊朗的核强硬政策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
核安全风险超越国界,可能跨越地区,甚至影响全球,因而核安全的治理必然是全球治理。各国对核安全风险的评估、核安全意识的养成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与此同步的是核安全全球治理。核安全全球治理经历了冷战、冷战结束和九一一事件以来的三个发展阶段,治理的主要内容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冷战期间的核安全全球治理主要体现为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以管理核能的和平利用,防范无核国家以发展民用核能为由发展核武器,签署和履行与核安全密切相关的国际公约、培育核安全的意识;冷战结束初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强化了保障监督能力,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加强了对涉核物项出口的管控,国家间展开了实质性的核安全合作;九一一恐怖袭击之后,核安全全球治理呈现加速度的趋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核安全共识,全球性制度建设加速,多边合作加强。经过多年努力,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得到实质性推动,但核安全全球治理仍然面临如何有效减少核材料存量、如何推动相关国家切实履行国家责任等挑战。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国际核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持稳定的国际核秩序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但是,出于战争制胜型核战略、意识形态、盟友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战略考量,美国在维持、巩固国际核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国际核秩序造成侵蚀与弱化。美国仍然把核武器置于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重视战术核武器的作用,研发低当量核武器和钻地核弹,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侵蚀了核价值观。美国追求绝对核优势,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违反国际核规范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弱化核禁忌等做法,不利于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性,破坏了核规范。在防扩散领域,美国一贯奉行双重标准,缺乏全局观念,对他国进行安全威胁,刺激了核扩散。为维护国际核秩序,美国应从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长远考虑出发,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减少缩小核武器的使用范围,停止部署全球范围内的导弹防御系统,放弃防扩散的双重标准,推动核价值观、核规范和核不扩散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演进,保证国际核秩序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核设施与核材料数量的增加,核恐怖主义威胁正在加大。核能的利用和发展也伴随着放射性释放和污染的风险,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更是加剧了人们对核能安全性的担忧。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开始逐步建立国际核安全机制的进程,迄今已初步建立起国际核安全体系,但核安全国际法律框架还存在缺陷与不足。建立一个普遍、有效、完善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应该是巩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目标,而这种国际核安全体系必须是多层次、多功能和全方位的。当前国际社会应该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国家等三个层次为巩固国际核安全体系做出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12.
伊朗的国家安全环境一直比较恶劣,在动荡的中东基本上处于孤立地位.面对恶劣的国家安全环境,以及由核问题引起的严重外部压力,伊朗表现出毫不示弱的民族个性,通过用外交手段、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等措施改善发展环境,进而达到与美国抗衡的目的.尽管伊朗在与美国的博弈中频频得分,但与此同时,伊朗核政策也是一种"悬崖外交".随着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的态势,伊朗面临的整体国际局势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多边外交舞台异彩纷呈,各种多边外交活动异常活跃,围绕联合国改革、国际秩序建设、多边贸易谈判、非传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以及朝鲜与伊朗核问题、欧盟东扩、中东安全等地区热点问题,各种行为体积极发挥作用,继续展开竞争与合作。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仍激烈异常,美国单边主义受到了更大的牵制。发展中国家运用多边外交增强自身实力,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中国多边外交也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朝鲜核问题不断升温,日本积极突破宪法的禁区,韩国政局动荡起伏,“台独”势力日趋嚣张,特别是美国的东亚战略和军事部署的调整,使谊地区的军备竞赛日渐显现,我国改善周边安全的外交努力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断层线和美国影响力的明显衰退共同组成了下一任美国总统中东政策所面临的挑战.要迎接这项挑战,美国不仅需要恢复均势外交,而且必须平衡价值和利益以便于抑制伊拉克内战、加强温和派实力、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促进民主改革.美国的中东新战略必须包含以下要素:对阿以和解做出新的努力;限制伊拉克内战的外溢效应;用双边谈判形式讨论众多问题以阻止伊朗的核野心;协调地区安全安排,抑制伊朗威胁,阻止中东核竞赛.如有可能,美应为盟友提供核保护伞,确立政治经济改革日程表,协助创造阿拉伯政府和民众间新的社会联系,在安全环境欠佳的国家应更强调民主制度的建设而不是进行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伊朗核能力不断提高,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也在相应加码,伊核局势越来越紧张,最后摊牌的时刻日趋迫近。目前,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各个选项都还是开放的,美国应对伊核问题的政策选项也都还在桌面上。尽管双方的选择空间将逐渐缩小,但是战争、外交解决和持续拖延的可能性仍都存在。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朝美核争端是在“9·11”事件后美国把安全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 ,并奉行“单边主义”政策的新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此次朝美核争端自发生以来 ,双方立场强硬 ,半岛局势曾一度非常紧张 ,核争端逐步演化为核危机。伊拉克战争结束后 ,在中国的积极斡旋和巧妙安排下 ,2003年4月23日和8月27~28日在北京分别举行了朝、美、中会谈 ,中、朝、美、韩、俄、日六方会谈 ,朝美核危机似有缓解。终究来说 ,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符合包括朝、美在内的有关各方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伊朗核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与伊朗的敌对关系,2005年以来,伊朗核僵局反映出美伊两国领导人激进立场间的严重对立.美国的目标是迫使伊朗彻底放弃核燃料生产能力;而伊朗则追于压力,寻求对铀浓缩能力的有限自主权,拒不暂停铀浓缩,更拒不放弃铀浓缩的权利.美伊两国各怀设想,但均为一相情愿,突破僵局需要双方审时度势.由于军事手段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伊朗核计划还难以定性,以及伊朗核问题并非迫在眉睫等原因,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仍将是美国的主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9.
核安全是东北亚重要但短缺的公共产品。从公共产品的理论解释与客观现实的具体反映看,全球组织和域外霸权国都无法实现东北亚核安全的持续、有效供给,域内国家加强合作是弥补地区核安全缺失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东北亚核安全供给模式改进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传统核安全由中俄美三个合法拥核大国共同协调、域内其他国家参与提供,非传统核安全由中日韩共同主导、携手域内其他国家平等参与提供,推动东北亚核安全从域外力量主导、同盟辅助的霸权供给模式逐步向域内实力国家主导、其他国家平等参与的多边合作供给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同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成 《西亚非洲》2006,10(6):36-40
俄罗斯把伊朗核问题当做实现俄外交战略目标的工具。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美经历了叶利钦时代的“胡萝卜加大棒”下的合作和普京时代对美国的强硬政策。通过对伊朗核政策的实施,俄罗斯在油价飙升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积极参与,俄罗斯使国际格局朝着结束美国单边主义,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的世界新秩序又前进了一步,其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俄罗斯取得的成果部分地满足了国人的大国梦,有助于其国内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从伊朗核问题的演变看,不管情况怎样变化,俄罗斯永远是伊朗核问题上的最大赢家。这些取决于俄罗斯人准确地把握了当今世界由“极”世界向“规则”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