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意识是主体活动的心理基础,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法官意识是法官活动的心理基础,决定着法官活动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只有树立和增强法官意识,才能通过定向、选择、反馈对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驭作用,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法官意识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意识呢?笔者认为人民法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相似文献   

2.
大陆法系以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作为基本的法律适用方法具有坚实的历史、文化以及制度基础,研究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的运作逻辑十分必要。但是,从预定前提即制定法出发、非扩充性论证的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并不能为实现司法公正、实现法治社会提供实质性帮助,因为法官常常要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进行裁判,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也不能完全排除个性化、主观性因素对法官判断活动的影响。因此,加强司法程序制度建设,使当事人、社会通过适当的途径参与司法裁判活动以控制法官的裁量权、通过司法程序在诉讼过程中对司法裁判进行正当化论证就成为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司法审判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途经,一定要确保社会正义的实现。法官作为作出司法裁判的主体,是“法”或“正义”的化身,应当通过证据尽可能还原案件事实真相,然而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受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北京师范大学证据法研究所课题组针对此问题,选取了八个省市的刑事法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上海、广州、武汉、昆明、哈尔滨等城市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探求法官自身因素对事实认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存在被规避和搁置的问题,庭前会议也存在程序虚置、程序启动艰难、排除效果不佳、裁判文书模糊处理等问题。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法官的真实效率理念、确定无疑心证要求、避免孤立的心理;控方积极追诉,反驳证据异化行使以及审判监督,给法官带来潜在压力,加大排除难度;辩方初步举证能力不足,程序门槛过高,减损其提供有益信息的能力;裁判结果的社会可接受度依然有限,民众的程序价值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因此,未来需要发挥法官的重要作用,对于法官要树立程序刚性和程序观念;对于控方要加强法庭控制、树立审判权威;对于辩方要适度关照、提升能力;对于民众要加强说理和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纠纷突出,社会价值与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与之相随,社会主体对于司法正义的追求已逐步被赋予了更多价值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作出裁判时面临两难选择:是坚持法律效果的标准,还是遵循社会效果的标准。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两标准进行利弊评价,提出法官裁判应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二者都作为裁判正当性的来源,最终达到实现司法正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调节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法官在作出司法裁量的同时,除了依据法律之外,还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律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法官本身的法感、法伦理、价值经验、社会道德等,且可在社会契约理论中寻找到其正当性。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通过判决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感、法伦理等法律之外的裁量标准,可作为正义冲突时的价值导向。这些超越法律之外的评判标准对司法公正,对法官的正确裁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官裁判案件要受到"法感觉"这一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司法直觉,"法感觉"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待决案件的审判结果。在迥异的两种审判模式之下,"法感觉"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法感觉"对法条主义审判的意义主要在于迅速准确地处理案件,节省时间和俭省信息处理费用;"法感觉"对后果主义审判的意义则在于帮助预测裁判的社会效果;另外"法感觉"对以整体性法律原则为依据的审判也适用。  相似文献   

8.
裁判文书的质量高低实际上反映的是法官职业素养的差异。目前,我国法官职业素养整体欠缺,法律信仰和法律良知方面有较大差距,加之受到重实体轻程序、重司法秘密轻司法公开等错误司法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了裁判文书质量的提升。应该从司法观念、司法能力、司法作风三个方面着手增强审判主体的力量,这是裁判文书质量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经验法则是提升法官裁判说理可接受性的理由,也是限制自由裁量的依据,因而在规范裁判文书说理的司法改革计划中占有重要位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法官适用经验法则受到审级、地区、时间、案件类型、司法功能与法则引入方等因素的影响,经验法则案件的判决结果也与审级、地区、时间、案件类型以及法则引入方等因素密切相关。现有理论研究的论断与我国实证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总是一致。实际上,我国法官回避经验法则说理的问题大于滥用的问题,当事人主动引用经验法则作为理由时更容易得到败诉结果。此外,经验法则案件一审胜诉率显著高于其他审级的分析结果,意味着法律审救济命题需要重新审视,而法官适用经验法则的地区差异等现象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0.
法官需求状态的解析与法官行为模式的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工具分析法官的需求状态及其特点,从而寻求规制法官行为模式的途径.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尊重的需求在法官需求状态中具有主导地位,对法官行为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选择收入和层级关系这两个因素来解析法官需求状态和行为模式.分析发现,收入不能满足尊重的需求,层级关系剥夺了法官在独立裁判中应得到的尊重,都是导致不公正和无效率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本文的结论是,如果法官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法官就不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符合司法价值的法官行为模式就不会形成.要规制法官行为使之以公正和效率为取向,应从改变影响法官需求状态的制度性因素着手.在司法改革中,也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误读陪审员制度下的法官与盲目主张司法民主化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事实上,司法的专业化、职业化并不意味着裁判活动的官僚化、机械化和封闭化;同时认为司法的专业化、职业化意味着职业法官摒弃社会良知、普遍正义去裁判案件,以致无法契合社会对法律的期待的分析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而在陪审员、法官与裁判权威之间,陪审员的缺失并不当然导致判决威信力的减损,而职业法官所做的裁决更易达到对判决权威进行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试论“法官后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后语"是附设在裁判文书规范化格式之后的一段评述性文字.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对当事人进行劝谕、倡导、教育、警醒、告诫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提高裁判文书法、情、理的协调统一,增强裁判文书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但是,由于"法官后语"是裁判文书改革浪潮中出现的新事物,创设历史短暂,人们知之甚少,赞许声、否定声同在,影响了"法官后语"的正确适用.为了让人们对"法官后语"有更多的了解,使其在司法实践中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笔者对"法官后语"的含义、属性、适用范围、运用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证,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官作为一社会主体,具多重角色冲突对公正司法有很大影响.本文拟用法社会学分析的方法,辩析法官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作出裁判的.然后,提出就在观念和制度上作哪些更新和改革,以避免多重角色冲突,尽量消除影响法官公正司法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入世”,是不可回避的挑战。我们的法院和法官将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并去接受这一严峻的现实考验。试想,一个不懂得蓝球规则的人要去当一个蓝球裁判,面对众多的观众和激烈争夺的双方,眼花僚乱地去判断“三秒”、“带球走路”、“带球撞人”以及犯规等,不难想象,这样的裁判是无法“执业”的。笔者试从简单的比拟,分析“入世”对我国法官职业素质的要求。“入世”决不是一场简单的蓝球比赛,法官也决不仅仅是一个视野只有350平方米的蓝球裁判。正视我国法官的现状和未来,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入世”对我国法官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个案件需要解决的法律焦点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解决每一个焦点问题可能只有惟一可适用的法律规则,体现一种法律价值,但更多的是体现不同的法律价值或者社会价值。文章分别从律师视角和法官视角分析了两种不同法律思维方法。律师的进路是法律关系-请求权分析法,法官的进路是请求权--法律关系分析法。法官在裁判中追求什么样的价值,需要在深思熟虑后慎重进行价值判断和利益平衡,甚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平衡。追求什么样的价值,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影响分析案件的思路,决定裁判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6.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基于较大涵量的法律 ,依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对特定的社会利益冲突所作的事实认定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裁判的资格。但过大的法官自由裁量权既使法官的准确裁判增加难度 ,也给外部干预以籍口。因此加强立法规划工作和立法技术的完善 ,建立健全内外监控机制 ,有利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准确行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的开放性以及司法审判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定位,使得舆论易于进入到司法审判之中,进而影响法官的信息选择以及裁判的形成。这种开放型的信息选择机制尽管有利于提高司法回应社会的能力,但却为"舆论审判"的形成埋下了风险,不利于司法法治的形成。因此,法官在司法裁判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选择机制,以确保其能够处理好舆论与审判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形成社会可接受的司法裁判结果的同时推进司法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法官行为的因素,法官人格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司法公正在个案中实现与否和实现的程度。法官人格在变迁和重整中产生的缺陷同法官守护正义的职业要求相去甚远。高素质的法官应当具备促进正义实现的精神和品质,以法律人、道德人和经济人为基本框架构建法官理想的人格图式和灵魂寓所已成为现代司法乃至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实践中,以“客观事实”还是“法律事实”作为认定证据的标准,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实践中许多法官把“客观事实”作为裁判依据,这不符合司法的基本原理。用“法律事实”作为裁判依据不但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审判资源,及时地审结案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同时也限制了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对防止错案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使司法裁判过程既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家、社会、当事人 ,乃至社会公众舆论等各方面正当或不正当的影响 ,正确分析和了解这些因素对司法过程的不同影响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诉讼保障体制 ,以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防止其对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可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