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虽然特性各异,甚至偶尔也会发生冲突,但是两者并不时立,而且可以走近,达到相互融合.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既是法治与德治功能互补的需要,也是人性的两重性的要求.法律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内容的相容性决定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是可能的.法律源于道德,并以道德为终极归宿,又决定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德治虽然特性各异,甚至偶尔也会发生冲突,但是两者并不对立,而且可以走近,达到相互融合。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既是法治与德治功能互补的需要,也是人性的两重性的要求。法律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内容的相容性决定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是可能的。法律源于道德,并以道德为终极归宿,又决定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5.
樊凯  刘海东 《前沿》2003,(10):150-152
德治与法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德治与法治辩证统一 ,缺一不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健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 ,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律性与人性会有一定冲突,冲突源于道德与法律互动的历史进程。法和德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也有不同的功能领域,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分清法律与道德的功能范畴,厘定其关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良性循环,也就廓清了法治理想主义的迷雾,把握了法治国的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8.
王元仁 《前沿》2001,(10):88-91
治国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 ,这是由法治和德治的互补性决定的 ,而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又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由治国历史证明了的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异同性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实现法治和德治互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烨  ;阳叶青 《人民论坛》2014,(12):122-124
道德和法律对于治理国家、建设社会都是很重要的手段,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依法治理更要强化道德约束。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来看,法治是标,德治是本。社会治理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加强道德建设,这样才能使社会治理效果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先进性表现在其指导理论、政治载体、经济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法治”的内涵在与“人治”、与“法制”的差异中体现出来。“德治”并不是必然与“人治”相联系的概念。相反 ,“德治”作为相对独立的治国方略 ,对于建立“法治国”有着深刻的建设意义 ,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治既是法治产生的基础 ,又是法治实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理论上认清并在实践中解决好“依法治国”的前提、核心、重点、保障等几个问题 ,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坚持法德并举,努力确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做到法治德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原因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论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要实行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方针来“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7.
对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依法行政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并解决,为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政府彻底摈弃行政"人治",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国行政法治发展的三十年。平稳的动力机制之下,行政法治稳步推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法治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并进行反思,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中国行政法治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法治化推进的同时,民族地区有效地存在着一种独特秩序,它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固有的解决方式等等。但是分析民族地区这种软秩序并不是提倡这种秩序的存在。在法治研究上不仅仅要认识到这个秩序存在的理由,更应该注重法治在民族地区推进中的方式,注重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法治建构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