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与三十年反贫困的社会巨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历史问题之一.中国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贫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我党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沉痛教训.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反贫困理论与反贫困实践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30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中国30年反贫困的伟大成就,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茂林 《理论探讨》2006,(5):100-102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水平低加剧贫困产生,提升社会资本水平将起到反贫困之效.我国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水平偏低,加剧了普遍的贫困,为此,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促进反贫困进程.四川藏区是我国民族地区一个典型的社会资本水平偏低,贫困问题严重的地区,应对四川藏区或类似四川藏区的民族地区构建和完善利于反贫困的正式组织与制度,提高结构社会资本水平;积极推进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组织建设,提高关系社会资本水平;扬弃民族文化,建设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制度,提高认知社会资本水平,有效推进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反贫困的角度,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解释其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构成,以期为不同地区发展中解决贫困和再贫困问题提供其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7.
反贫困治理结构中政府功能的缺陷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2000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4 2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这4 200万人中有半数以上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缺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在已脱贫的人口中,有10%~20%的人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水平在逐渐下降,又回到了贫困人口的行列。因此,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在加大反贫困力度的同时,确保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就成了反贫困战略目标的关键。总结国内外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有效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消除政府反贫困功能的缺陷,将会大大提高反贫困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赵丽红  薛新娅 《学理论》2010,(10):94-95
首先从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由来、现状明确了贫困概念,并根据现有城市反贫困政策中存在的社会工作缺失,导引出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最后,以城市社区反贫困为切入点提出笔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城市反贫困的一些现实思考。诸如可能的介入途径、方法及其具体的介入过程等,以期能够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武国丽 《学理论》2013,(12):65-66
如何缓解贫困,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反贫困政策的核心议题。纵观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大都实行以收入来确定救助标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达到缓解贫困的目的。199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迈克尔.谢若登首次提出了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旨在对资产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的贫困救助政策相结合,分析其对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少荣 《理论探讨》2006,1(1):46-48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反贫困外在表现为经济的反贫困,其更深层次是人文反贫困,即社会的、文化的、观念的、甚至是道德的反贫困。由于缺乏人文观念,农村传统反贫困模式具有显著的被动性特点,反贫困缺乏持续动力,效率必然越来越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长效的反贫困机制和主动式反贫困模式,关键是在反贫困模式中充分贯彻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吴振东 《瞭望》2020,(15):60-61
按照我国推进反贫困事业进度推算,今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成历史,接下来的反贫困治理重点、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与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往往参照特定群体而言,如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阶层成员之间因生存水准差距较大造成的贫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兴黔 《学理论》2011,(26):22-23
贫困是一直以来伴随人类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贫困的形成各有差异。但反贫困则是亘古不变的。在公正和责任、利益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必须消除的,而反贫困也会是今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社会本质里的公平正义、人的本质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互利益等方面对反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2)
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才能消灭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表现及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治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并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特点和优势在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不断推动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6)
《共产党宣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产生、表现及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并且指出了无产阶级如何进行反贫困斗争、解决贫困问题,为当今中国反贫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6)
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的百年历程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反复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提出开发扶贫、救助扶贫、精准扶贫,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彰显了人民立场、时代精神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启发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奠定了反贫困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确保了反贫困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反贫困的根本方法,各方力量的广泛动员构建了反贫困的完整体系,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构筑了反贫困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2)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浙江省已于2013年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到2015年底,浙江省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双倍于国家贫困标准的贫困现象。因此,梳理和总结浙江在反贫困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包容与共享并举的扶贫与抑制返贫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2 5亿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 ,20年间减少了2亿多人。同一时期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却有增无减 ,处于市场化转型之中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发生率也在大幅度增加。在这一背景下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能够在反贫困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成就。90年代初期 ,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 %左右 ,占第三世界国家中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10 %左右 ,因此中国缓解贫困的行动不仅事关中国人民的整体福利 ,也关系到全球范围内反贫困行动的成败。在新世纪来临之际 ,回顾中国反贫困行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和教训 ,提出21世纪的反贫困战略 ,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婷 《理论导刊》2023,(9):104-108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借鉴前人反贫困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认识论、价值论、目标论和实践论等四重维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反贫困的社会主体、价值目标、基本路径等问题,强调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