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黔翔 《人大论坛》2007,(12):30-32
《说文解字》上讲“有禾入口”为和,“人皆能言”为谐,“和”是民生问题,“谐”是民权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不和谐、欠和谐中追求和谐,在相对和谐巾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见,和谐.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强调有序和协调,追求和谐更是自古有之。将和谐引入当今社会,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之后。“和谐”这个词不绝于耳。已经成为国人的流行语之一了。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从字的结构,就可以大致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和”的左边是“禾”.是粮食的意思;另一边是“口”,指的是人的嘴,  相似文献   

4.
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 《今日浙江》2006,(16):26-28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  相似文献   

5.
耻,是人培养德行的基础。《说文解字》上对“耻”的解释为:耻,辱也。从心、耳声(“耻”字原写为“和”)。“和”是一个会意字,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因耳为听闻的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和”从耳声。当人心生惭愧的时候。不觉会面红耳赤。《孟子》上说:“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说,“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人如果一有恶念。便生羞耻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恐的感觉。又耻又恐,一定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恶念恶行。  相似文献   

6.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7.
2010年农历庚寅年,俗称“虎年”,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聊一些与虎有关的话题。在人们心目中,虎象征着神秘、勇猛、尊贵、威武。虎有好多别称,许嗅《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水浒传》中称之“大虫”;《聊斋志异》中称之‘‘豉王子'’;有些地区还称之“大猫”。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新年的幸福     
钟芳 《广东民政》2011,(12):9-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了。新年是红彤彤、喜盈盈的快乐日子,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年,都喜欢在自家门前贴上一个大大的“福”,还特意把福字倒过来贴,以此来祈愿新年“福”到。“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福的解释,意思是说,只要事事顺利就是有福。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09,(11):94-95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说文解字》中对“冬”的解释为:“四时尽也。”就是一年四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书经》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丰富充实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具体化为行动纲领。在此,研究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源头——《书经》的和谐思想,也许不无裨益。和谐的含义1.和谐,作为词语,“和”又作“龢”,指的是音乐和调,“声应相系曰和”(《国语·周语》)。谐,由“言”与“皆”组成,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和谐”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一个…  相似文献   

13.
李红 《求索》2008,(5):110-111
“太和”,是《周易》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阴阳和谐、尚中正、交感比应等表现形式;人际关系的和谐,有诚信、同和等表现形式。这些思想对现时代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说文解字》里,对慈的注解是“爱”,对善的注解是“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五千年文化崇尚“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结合新形势下的国税系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国税,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把人的思想认识同构建和谐相结合,思想政治才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国税事业构建和谐,其内容包涵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的和谐、人与税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口是心非     
《深圳商报》上刊载一篇短文,题目是《听到自己的声音》。文章从“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说起,寻找原因说:“任何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不完全是通过耳膜的震动,还同时通过耳后一块骨骼的震动,传达到脑部的中枢神经听觉的部位,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一种通过空气和固体传播混合的声音。但通过录音设备听到的,则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也就是自己真正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正>"临战"一词该当何解?先看通用的字、词典对"临战"一词是如何解释的。《说文解字》"临"字解:临下也,从卧。《汉语成语词典》中有"居高临下"、"临别赠言"等。《新华字典》中"临"字有如下解:1.到,来:喜事临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莎”。是指生长在沼泽地里的一种簟.《说文解字》中的“莎”是指多年生】.E本檀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及市检察机关将青少年维权岗命名为“莎姐”.取其入药能够“治病救人”的含义。“莎姐”.是帮扶处于逆境中的未成年人的一群检察官……  相似文献   

20.
《山东人大工作》2007,(8):58-59
《中国经济时报》6月25日刊登华黎明的文章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这个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说明中国外交从理论上告别了“斗争哲学”。中国的崛起是为了造福13亿中国人,也是为了与世界各国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大概可以为“韬光养晦”划上句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