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心理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前沿》2012,(13):4-7
在我国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关注社会心理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发生了复杂变化,当前社会心理总体上呈现二元性、多样化的特征。这样的社会心理状态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制约阻扰的方面。针对我国社会心理的实际,我国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心理的普遍要求,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改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叙述方式。同时要应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基础,营造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业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立场和社会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和重点聚焦。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从后现代立场对现代性展开深刻的理论分析,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的对抗和抵制;对现代性的解构与消解;追求后现代的碎片化和差异化。这样一种崭新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现代性诊断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异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实质;又存在着理论旨趣的迥异和对立。如何认知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独特风格、新颖观点和别样论断,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从“学派”、“思潮”、“政治派别”这三个层次考察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态势可知,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自由主义等其他学派在学术思想上的主流地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其他诸社会思潮的包容和引领,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派”对中国自由派和极左派的政治活动的反对立场,构成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矛盾图景.在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基本格局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要巩固并发展自己的主导地位,按照“思想力学”的逻辑,最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建设和学术创新,提高自身的学术性、丰富度、说服力和吸引青年一代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金耀基是中文学术界最早提出“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论题的学者,金耀基在这一论域的基本观点触发了流行一时的“后儒家假说”思潮,并为“东亚现代性”的论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防范与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岚 《湖湘论坛》2021,34(1):54-64
网络空间作为思想激荡的前沿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必争之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是要隔绝网络空间,而是要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切入,因为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既关乎网络意识形态的走势,也影响着网络主体的价值选择。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无边界性等特质,使得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肆虐;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既面临着各种势力的渗透,也面临着资本扩张和数字空间的挤压风险。维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议题设置红线、衔接“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身份,从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又要把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拉回日常生活、贯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从多维度构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逻辑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我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尺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实践视角、历史视域及辩证分析方法,是我们透视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理论视野,为我们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8.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颖 《青年探索》2007,(1):14-15
新青年是现代性的启蒙者,其独立地思考、自主地选择的思维品质成就了其“反传统”的历史形象。新人类继承了新青年的这一现代特征,并将这一品质植入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思维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品质由精英世界向平民世界的流转。但是,不同于新青年,新人类对传统认知的缺失导致其现代性具有强烈的当下性,却游离于民族整体传统的绵延之流。民族的复兴需要传统的现代性而不仅仅是当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敏锐地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江泽民同志在去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有些错误思潮的滋生蔓延 ,往往是始于我们对支流的忽视 ,最后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气去解决。这方面的教训不可忘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要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社会思潮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和讨论 ,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思潮的形成与构成社会思潮是一种重要的、复杂的社会意…  相似文献   

11.
苏富强 《求索》2007,(2):132-13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这股思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其中既有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也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这股思潮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必须予以分析和批判。这里我们重点从国际因素的角度,提取和“淡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通过着重梳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本质以及它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8,(20)
正先进的社会思潮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错误的社会思潮会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扰乱社会思想,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在这里,批驳谬误主要指的就是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错误社会思潮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思想政治共识,以唯心主义认识论、历史观、人性论  相似文献   

13.
卢晓勇 《前沿》2014,(13):32-33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许多的新情况以及新问题。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发展造就人们信仰和价值观的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对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提出了要求。本文通过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以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视角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多样化思潮的发展趋势,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由西学东渐冲积而成,在文化形态上经历了器物形态、制度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更替,是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思潮。这一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不但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铺垫了厚实的"温床"。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科学主义思潮演变历程对于廓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对青年学生社会思潮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本身就表明一种认识的态度。传统的理论总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充斥各种利益追求和政治目的活动,是各个阶级自我防卫和相互攻讦的角斗场;科学则被看作具有不偏不倚的立场,它“唯真理是趋”。因此有人提出要“强化科学,淡化意识形态”。这种流行的观念本身就是科学意识形态的表现。本文拟揭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区别于其它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的“纯客观”的假象,以达到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8.
揭晓 《前沿》2011,(4):49-51
任何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协调指导人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来讲,由于受到价值多元化和西方思潮泛滥的影响,因此,如何完成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继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成为一个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在人文学科中讨论较多,但在社会学领域,尤其在社会理论的建构方面明显不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后现代”可以看作是建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对现代性思想既否定承传,又批判创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既不是现有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也不是后工业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是对一种新的社会类型的概括,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文化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其整合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先后经历了“天命观”、“儒家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嬗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挑战,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完成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新一轮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