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是一桩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审判。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年等罪名判处死刑。那是一次民主的审判:法庭由501名法官组成,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发表了著名的申辩演讲,判决结果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投票结果是,赞成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280票。就是这次在今天看来也算比较“完美”的民主的审判,却让民主永远背负上了一个污点,成为后人称之为“民主的暴政”的著名案例。  相似文献   

2.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浩如烟缈,法治精神,源远流长。当我们穿越历史的长空,重温那浩如繁星的历史典故时,有一场审判蕴涵着太多的历史隐喻而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带给后人无穷的深省与反思。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这样评价这场审判: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这座孕育了千年文明,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发生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人民审判。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  相似文献   

6.
黄源  赵竣伟  陈朝婷 《传承》2012,(16):94-95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雅典。对苏格拉底的死,法学界众说纷纭。苏格拉底审判为我们今天从确定的民主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两个角度研究公共利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程序上是公众参与抉择的民主性,在结果上是公众利益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7.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审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在加强法院和人民群众间的联系、提高审判质量及审判效率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因为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法,所以出现各地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执行不一的情况。本文就此大胆地进行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政治仪式和剧场理论对现代中国大众政治行为进行了模式分析和意义解读。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众政治行为在仪式和剧场中展开并互移;失控的仪式和自发性的大众行为通常演化为政治剧场;政治剧场富含象征意义,根本诉求是政治参与、公开性和民主;官方对政治剧场的态度在鼓励与弹压之间摆动;作为公众表达途径的政治剧场是中国政治过程的一种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审判在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闸北区人大常委会抓住今年是行政诉讼法颁布15周年和行政许可法即将施行的第一年的契机,将闸北区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列为今年闸北区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韩轩 《人大建设》2004,(7):13-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对我国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所起的作用,必将是重大的。我作为一名行政审判法官,审理过一些涉及行政许可的案件,对行政许可法有着特殊的感受。本文即从行政审判的实践谈一点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审判公开是司法审判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人类历史上闪烁着正义之光,它彻底抛弃旧有的愚昧、践踏人权、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方式,发扬诉讼民主和增强社会监督,实现社会公正,增强人们对国家司法制度的信任度。文章拟追溯审判公开原则的历史发展轨迹,科学定义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审视现阶段审判公开原则的实施情况,重塑审判公开原则的现代法理念。  相似文献   

12.
刘武俊先生《刘涌改判案折射司法与传媒的冲突》 (《民主与科学》第5期 )一文 ,分析了司法公正性与审判独立性和舆论工具之监督权、知情权之间的正确关系 ,读了使人受益不少。但个人以为这样讲还是太过于原则化 ,难以反映两造矛盾之原因。必须看到 ,司法审判所依据的法律本身很难十全十美 ,甚至于在立法原则上、刑罚尺度上也很难完全作到毫无争论。如果法律本是能够作到情理法的高度统一 ,而审判又十分公正 ,那么除去个别人恶意歪曲误导舆论的个别情况以外 ,审判与舆论之间一般不大会有太大分歧或矛盾。但在现实中 ,司法公正性及全面性仍显…  相似文献   

13.
程序的民主、公正是现代司法建立权威的基础。充分尊重并保护诉讼利害关系人乃至社会公众的程序参与权有助于法律权威的建立,从而消弭纠纷。英美法系的陪审制度在其衍变过程中实现了民主精神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圆融,在保障公众民主参与审判的同时又兼顾了司法的专业化,维护了司法独立。我国的陪审制度也应该从国家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实现适当分权下的法官和陪审员的权力制衡,以改变司法实践中陪审制度形式化的现状,发挥其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刑事审判阶段正式确立了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使控辩双方地位趋于平等化。但作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居于前提和关键地位的侦查阶段,在我国,始终奉行的是职权主义模式,几千年的义务本位的法文化直接、间接地使犯罪嫌疑人地位的实际客体化,从而使犯罪嫌疑人和辩护方与国家侦查机关的地位不平等,以致于形成控、辩前提条件不完备的诉讼结构失衡,即引起侦查职权主义化与审判的当事人主义化的机制冲突。文章试图在我国侦查阶段引入以平等侦查观为支撑的当事人主义侦查摸式,使其与当事人主义趋向的庭审制度相适应,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政》2006,(2):48-48
浙江省磐安县民政局局长马汝家认为,民政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突出四方面职能,发挥四方面作用:一是突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职能.发挥民政部门在构建和谐社区、村镇的作用。从战略重点上,要适应城镇化的大趋势.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把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研究.探索一些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从具体工作上,要从民主选举转向民主管理.努力在保障村(居)民的参与权、监督权上多化力气,特别是要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进程,从工作方法上,要从直接干预转向帮助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努力在发挥村(居)委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化精力,  相似文献   

16.
法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社会缺少法的思想,也无法的传统。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与世无争的社会,儒和道均认为“以刑措不用为盛事,以减讼轻刑为美德”。农民们对政府的最大愿望是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所以,刚才河大法学院的陈先生讲到西方法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理念里,是很少有的。我补充陈先生关于苏格拉底的一段,苏格拉底在70岁那一年,被雅典城的几位公民控诉于法庭,并审判为有罪处以死刑。这对他是不  相似文献   

17.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审判公开的理念下,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不仅是司法民主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保障民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既是审判公开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以公开促公正"的有  相似文献   

18.
田聪智 《前沿》2011,(20):40-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起到新时期新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这种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含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含义,研究其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规律,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第11期《民主与法制》刊载了《公廉:法官立身之本》一文。文中说,公廉:是法官立身之本,是审判公正的可靠保障。法院应采取各种措施使司法公信力和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民主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司法审判中已中断、名存实亡多年,但这项制度的政治意义和诉讼意义重大,必须立即恢复、完善和发展。实施这项制度,可以充分体现民主政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可加强群众对司法监督,遏制司法腐败;审判工作可集中群众的智慧,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可靠措施;减轻人民法院的压力,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