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人权法上的少数人主要指一个国家内部拥有民族、种族、宗教或语言上特征的少数人群体.少教人权利保障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对待少数民族或种族、社群的政策和做法问题.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基本理念是平等和多元,且平等应指实质平等.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模式主要有同质化、同化、平等整合、不平等整合、融合和分裂等六种做法.我国的民族自治政策是平等整合和多元主义相结合的一种制度模式.实际的法律执行过程需要强化实质平等理念的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4,20(5):59-61
累积型不平等是一种凝固的、扭曲的不平等,具有世袭性、剥夺性的特点,它不断滋生着社会的怨愤和不满。流动型不平等是一种由规范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动态的、流动的不平等,机会的开放性、规则的平等性是这种不平等固有的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从传统的累积型不平等向现代流动型不平等跨越的过程,执政党必须遏制累积型不平等,调控流动型不平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利益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亚琼 《前沿》2013,(19):32-35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弘扬中国精神,则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平等”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或永恒真理,它从历史中产生,反映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其内容和边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生变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报告中看平等观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平等与资本主义平等,了解中国梦中的平等不等同于西方的平等.  相似文献   

4.
期望理论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高中生弃高考现象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弃考现象尤以农村更为突出,本文从期望理论的效价和期望值视角入手分析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的原因.文章认为,少部分农村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除了与通常所说的高校收费偏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城乡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等因素有关之外,更与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农村社会对子女高考升学的价值判断有关.由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导致未能实现高考升学期望值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社会压力,由此产生的扩散效应使得农村高中生群体对高考升学的期望评估值比城市高中生更低,并导致一部分农村高中生最终选择放弃高考.  相似文献   

5.
由于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平等权利是现代国家具有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性支持,就不仅要求现代国家在理论上给予平等的公民身份,而且要在实践上提供起点平等制度化和物质方面的保障,尽可能减少先天或人为原因所导致的不平等差距和歧视。起点平等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尽管起点平等也是机会平等的一种,难以解决仅凭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差距,但是起点平等又是最能让人信服的、也可能是成本最小的一种平等模式。尽管结果平等也因为关爱弱者而充满了正义感,但结果平等更大是在修补不平等方面具有价值意义,而真正挖掘社会的活力、调动每个主体的积极性,还得在制度设计上发现保证起点平等的机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管是起点平等,还是结果平等,都少不了政府的调配和干预,只是一个在初始阶段就纳入补偿机制,另一个是在最后阶段提供再分配机制。而且,政府在起点平等的阶段就充分预设必要的补偿机制可能也是最有利于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各方的能力来保证平等有效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已经成为中西方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但是现有研究主要把社会排斥当成一种不平等现象加以研究,或者就某个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进行研究,缺乏动态过程和系统视角的分析。文章将社会排斥作为一种动态系统机制,对中国当前贫弱群体的生产过程展开研究。中国当前的社会排斥主要通过制度、市场、文化三种机制共同作用,将处于一定社会身份和特征的群体排斥出有利地位,使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均处于弱势地位,并沦为贫弱群体。文章最后提出两点消解策略:制定更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事业。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前青年群体的就业有着诸多局限性。以计划分配为主要手段的劳动就业模式不仅限制了青年群体择业就业的自主性,也阻碍了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在采用固定用工制度的同时,非稳定用工形式也随之伴生。以临时工为典型的非稳定就业形式导致青年群体在就业方面呈现出分化和不平等的特征,而这种分化和不平等显然是制度分割的后果。经济单位的单一化、统一的劳动力管理制度与粮食供应制度共同作用造就了临时工这种非稳定就业形式,并成为计划经济时期青年群体重要的就业选择。作为制度性分割后果的临时工制度,也使临时工从身份、分布行业到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就业不平等现象,影响到了该时期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8.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全守杰 《北京观察》2015,(11):66-67
在中国教育史或大学史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大体有两种路数,一是教育政策、制度与措施的研究,一是各校的校史研究".这些研究或过于注重政策、制度等典章的研究,或对大学所处的"小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同样,对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程进行研究时,已有的研究成果似乎多关注留学生政策,某特定的个人或群体,然而对相关人或群体之间的交织和社会环境相对忽视.诚如田正平先生所言,"路径均较单一,或以外交官、外交人员为主线,或以留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线,或以华工辛酸而悲壮的生活为主线".  相似文献   

10.
瑞士高等教育平等机制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合理的法律结构.瑞士的联邦化过程和教会办学的传统保障了近代大学发育阶段的自治传统和平等机理.1848年联邦制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结构确认了教育权力上的州自治原则、高校自治原则和联邦合作原则.瑞士高等教育平等机制的最核心内容为职业导向的教育分流机制、以资格考试为基础的自由申请和公正录取机制以及公立大学与高校自治机制.这些基本制度经验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面向宪法平等原则的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机会均等原则--社会强大的稳定器和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社会转型中,机会不均等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机会均等原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导型平等原则,它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在动态中求得平衡机制,更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平等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一,资本主义推进了平等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平等。通过分析这其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性与平等之间的张力及其机制,发现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社会主义旨在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平等创造理念和制度平台,而实践中的弯路则让人们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视角是立足于对人的理解,以平等看待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魏超 《求索》2013,(7):211-213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制度形成的不公正差异,教育不平等是以出身、天赋、才能、家庭、种族、文化背景、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区隔、歧视、压制、排斥与贬低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体制及其方式。这将导致中国教育的偏颇,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愿望难以实现。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及其干预路径。本文认为,教育不平等的心理机制是由于社会经济背景测量中父母等级地位测量的缺乏而导致的可能对于学校教育影响的高估和家庭中父母的自证预言效应;身体机制则体现为教育对象的不良身体健康状态及其被贬低的行为习惯。针对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本文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干预路径,即传授知识增长论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这将为完善教育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四期调查数据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显著提高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子女是男孩、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低收入及农村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通过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来影响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另外,在控制代答人特征、更换教养方式指标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情况下,结果依旧稳健。研究结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增加了家庭对子女未来经济状况的担忧,提高了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对该群体教养方式提供指导和帮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家庭教育投入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扩大。  相似文献   

15.
平等与自由     
一般来说,平等与自由是紧密相连的,不平等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正如卢梭所说,“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自由,平等亦没有意义。奴隶们争取的既有平等,也有自由。“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做了主人的人,就不可能自由”(卢梭)。当一个人在法律上位于另一个人之上或之下,他们之间就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使他们双方都失去了自由。作为政府,“必须同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决不应该认为某些公民因为…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女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仍旧存在女工劳动权益受损现象.它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歧视和职业安全没有保障.对女工劳动权益,尤其是平等发展权的保护,涉及到人权保护的问题.因而,对女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而政府所具有的优势则决定了它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上讲,犯罪人就是违反刑法而被法院裁判为有罪的人:从本质上说.犯罪人是因其行为被确认为违反了一定社会规则的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在犯罪人群体身上加入太多的道德和感情因素,本能地过分严厉地对待他们。这种对待犯罪人的不公正。不平等。正是社会其他种种不公正、不平等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在理论上是一个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但在法律上却是一个是少数人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问题。用少数人权利的标准来衡量目前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状况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流动少数民族的群体特征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平等有效的政治参与受到制约,社会经济融入和文化融入实现困难成为影响其社会融入的主要原因。促进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政策方向需要有权利保障,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来消除阻碍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制度性不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北京某地段高达32万/平米的"天价学区房"引发社会热议。人们感叹如今少年求学之艰辛,素质教育之难行,择校费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和高价学区房同出一源,根子都是义务教育的校际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只是城乡或不同省市之间的不平等,而是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内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平等。设想一下,假如各中小学校质量基本平等,上哪所学校都差  相似文献   

20.
核心提示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蚁族”达百万人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指出,“蚁族”现象折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