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荣伟 《侨园》2012,(1):49
世人只知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师.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文尔雅,其幽默风趣的谈吐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爱国人士杨杏佛同样幽默,是胡适的关门弟子,此人鼻高嘴阔,绰号"杨大鼻子".一天,胡适去他家,适逢杨不在.等得无聊的他忽然掏出笔写下一首《致杨大鼻子》的诗贴在门上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写毕,适逢杨杏佛回来,看见后连呼:"好诗,好诗!"紧接着对恩师就来了一个响亮的喷嚏,"蒙蒙雨丝"洒满胡适的长袍马褂,二人捧腹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2.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3.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王震亚 《民主》2012,(6):12-15
徽州是不产骆驼的,但历史上的徽州人却喜欢用"徽骆驼"来概括其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特质。祖籍徽州绩溪上庄的胡适亦不例外,他就题写过"我们是徽骆驼"、"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既是激励同乡,也是自我期许。文学革命的倡导者1917年的胡适,刚刚26岁,  相似文献   

5.
写小说可以虚构,写历史却不可.内地不少书刊谈胡适1949年的事,说"共产党方面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西山一带的中共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6.
李传玺 《各界》2013,(10):15-16
上世纪50年代,大陆系统批判胡适思想,胡适都持着"理解的同情"去看待这些亲朋师友的"火力".同时,并没有因为这些批判而对大陆学术的发展持一概拒绝或否定态度.他不仅利用一切可能给予密切关注,而且只要一看到好的,都会在日记和书信里留下分析与赞扬.本文将这类材料做了一定综合,可以说反映了胡适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8.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9.
蒋勋功 《党政论坛》2014,(20):51-51
有人说,没有比指出别人缺点更高兴的事。这不,就是名人奇才有时也不能免俗。苏东坡被称为旷世奇才,学问深不可测。一天,当他看到宰相王安石写的《咏菊》诗,其中有一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他心生质疑,认为菊花耐寒抗霜,哪能一起风就被吹落一地呢?就自作主张改成:"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当时还悠然自得,直至那一回,他在某地赏菊,一阵风起,菊花便片片飘落,洋洋洒洒,遍地金黄,果然应了王安石诗中的景象。他疑惑不解,一问,方知此地有小气候,菊花耐不住秋风,不比别的地方的菊花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0.
唐春翔 《侨园》2014,(11):72-72
《杂文月刊》2014年第一期发表了拙文《自由比宽容更重要》,驳斥了胡适关于"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之观点。感到意犹未尽,想再补充几句。在自由和宽容的关系上,胡适把宽容放在第一位,作为根本的东西,且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胡适的武断在于没有把宽容当做一种权利。在胡适看来,自由与宽容是对立的,因比他得出结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在胡适看来,所谓宽容就是这样的:大家不要都以为自己对,在这种意识下让一步——这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1.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2.
陈漱渝 《民主》2014,(3):43-47
<正>中国古人向往做"米寿"(88岁生日),更向往做"茶寿"(108岁生日)。李霁野先生生于1904年4月6日,今年是他诞生110周年。年轻时医生预言他难以活到40岁,年老时又有医生预言他定能活到100岁,但这些预言都不灵验。他虽未能庆祝"茶寿",但超过了"米寿",仍属于"喜丧"。但单凭活得长还不足为"喜"。每个人要给人间留"喜",除了年龄,更重要的还要有业绩。李霁野先生是诗人,写过语体诗,也写过格律诗——仅旧体诗就多达600多首。李霁野先生并不认为他的诗都好,但他要求自己确有真情实感时才动笔,决不为写诗而写诗。他尤喜好散文随笔,认为这种文体取材广泛,凡风俗人情、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3.
诗钟这种亦诗亦联的游戏性文字,可以写得十分高雅而有趣。从清朝中叶兴起,很快就传到全国各地。有些很有地位的、文学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很愿意参加写作。林则徐的诗钟作品林则徐(1758—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爱国民族英雄。他的诗文都有专集,  相似文献   

14.
邻家尽相识     
赵丽宏 《民主》2013,(4):62-64
杜甫虽然有时自比陶潜,但他在草堂过的并非隐士生活。尽管地处偏僻,杜甫还是结识了周围的邻居,并和他们和睦友好地相处。在草堂诗篇中,可以读到不少和邻居有关的篇章。写到和邻居交往,杜甫的笔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欣喜和温情。五律《寒食》,是杜甫在草堂安家后不久写的一首诗,寒食,即清明,是初春时节,杜甫在诗中写到了他的邻居们:  相似文献   

15.
纪扬 《瞭望》1986,(12)
在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同解放军英模汇报团的同志们举行的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会的大学生热情邀请参加联欢的高占祥为他们朗诵。高占祥旋即朗诵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大学生们听后使劲鼓掌。这倒并非因为这首诗写得如何精彩,也绝非因为他是河北省的父母官,而是因为大学生们把他当作自己可信赖的朋友。 高占祥是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之后,他先后到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化工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4,(9)
一七五名将军复出之谜──访李德生将军本刊记者福州军区政委李志民是一位金戈铁马50载的将军。他在去世前不久,数次对探望他的战友和朋友说: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件事写一写。这件事很值得写,它对后世人来说还是个谜。李志民指的这件"谜"应该追溯到1971年。在文革...  相似文献   

17.
曹玉凤 《侨园》2014,(2):40-40
古诗有云:"南洋海岛观音住,清凉迥出尘寰……月照漫漫生瑞彩,风吹浩浩波旋."这首诗我反复读过许多遍,诗中描写的神奇景象,总在脑海中浮现,那海岛上静坐月光里的观音,一直牵着我的心.  相似文献   

18.
陈玉秀 《学理论》2010,(13):153-154
《迢迢牵牛星》一诗所具有的召唤结构与话语蕴藉特点使这首诗充满多个未定点、空白点和多种意义生成可能性,使读者对这首诗的解读存在共识的同时也有所差异,其分歧主要体现在对"盈盈"一词的解释上。笔者认为"盈盈"在此诗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通"嬴嬴"解释为端丽貌,此外还有满溢的意思,指满溢的泪和满腹的愁。  相似文献   

19.
孙大光 《侨园》2014,(12):36-36
季节进入秋天,满山的树叶都逐渐变黄了。在辽阳那座并不高、但却很有名的首山上,当地人经常可以看见一位看上去并不算老的男子,每天在山上爬上爬下,走习惯了,他简直是在陡峭的山上如履平地。人们都叫他"樵哥",一个在辽阳市退休的老干部。他在山上干什么?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记者在他位于首山脚下的"第二个家"门口"撞见"了他。寒暄了几句,他便一身登山装束,领着我们奔首山而去——  相似文献   

20.
马明晖 《党政论坛》2012,(10):14-14
一次,苏东坡的朋友张鹗拿着一张宣纸来求他写一幅字,而且希望他写一点儿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思索了一会儿,点点头说:"我得到了一个养生长寿古方,药只有四味,今天就赠给你吧。"于是,苏东坡的狼毫挥洒起来,在纸上写道:"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这哪里有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