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晓成 《求索》2010,(3):175-177
从现代性维度看,“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都是文学现代性展开的一种向度,在"五四"新文学那里,二者总体上形成一种同构关系,而后来却往往以悖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文学现代性相对应,也就有了纯文学、纯审美与功利主义文学观这两种向度的对立。而大众化和纯诗化这两股诗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悖论的另一侧面,它们之间存有的矛盾主要因现代性主体追求差异而产生。本文通过对大众化诗潮的现代性考察与反思,旨在从不协同中求得和谐,以寻探新诗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3.
徐学鸿 《求索》2008,(4):168-170
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相似文献   

4.
妥建清 《思想战线》2011,37(2):86-89
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理论断裂、维新的传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革新与内卷的两歧性。其悖论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学自身具有的现代性因素,中国文学现代性重视空间体验以及跨语际交流所导致的变异。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悖论提示,要以中国文学实践经验为基点,抵抗全球化语境中以西融中的反向理论融和,进而探寻中西理论会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元叙事"是中华民族求独立、求复兴和人民群众求生存、求发展的民生诉求。这是中国特定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语境所造就的并区别于西方现代性构建的"多元现代性"的独特形式。它在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进程中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孕育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推动着中国民生问题的转型。考察现代性构建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维度,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模式的发展的逻辑与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业化浪潮的到来,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但现代性研究常常以男性流动性体验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女性与流动性、现代性的关系。文章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流动性加速时期的美国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的流动性体验作为考察现代性的窗口,认为,美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流动性叙事反映了现代性的性别差异,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范式,为美国现代性书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现代性的多元与复杂,参与了现代性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8.
施锦芳  吴怡 《求索》2012,(6):60-62
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社会形态的现代进程一致的,文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启蒙,其体现的是文学的现代性质和现代性精神,这种精神多向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文学观念在内,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写作选取"现代性"这个理论,以此作为一个基本思考和阐释的角度,考察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在审美理念层面的内容,进而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现代性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永芳  蔡益群 《前沿》2012,(11):37-41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与后现代性多元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10.
侯长振 《前沿》2008,(10):165-168
“现代性”概念及其知识体系的出现使得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解找到了一个更具有整合能力的阐释平台。本文着重梳理了如下三方面的问题:“现代性”提出的语境;“现代性”的界定;“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期在总结的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某种反思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文学的诸多现代性中,人们唯独忽略掉了人的本质层面的“新现代性”。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中的“改革文学”,是中国“新现代性”的第一声号角。改革初期,人们把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速度和数字”,其背后深藏着时间焦虑,在过于关注时间的同时,忽略了空间维度的思考,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利益、权力的空间冲突逐渐凸显。《乔厂长上任记》作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和经典文本。在一开始就暗示了“新现代性”的发生和现代化建设即将要走的全部之路。  相似文献   

12.
马秋穗 《求索》2010,(11):144-146
自黑格尔以来,现代性问题在争辩与交锋中,分野成几种不同的思想样式。首先,黑格尔的现代性论域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其次,黑格尔曾尝试建立"和解的理性"突破主体哲学的困境,但他最终的选择是"绝对精神"。再次,黑格尔左派和右派尽管采取的路径不尽相同,他们却从未想过抛弃启蒙理性,而尼采一派则以彻底地抛弃理性来克服理性。后结构主义思潮所具备的颠覆力量显然承继了尼采一派,但他们依然面临着相同的理论困境。最后,现代性交织着奠基与解基、自我确证与自我怀疑的争论,哈贝马斯重构了理性的坐标。  相似文献   

13.
雷鸣 《前沿》2009,(9):126-130
乌热尔图、郭雪波、阿来、张长、李传锋、满都麦、关仁山、朗确、叶广芩、萨娜、纳张元等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小说创作集约式的"井喷",堪称一道奇特的文学风景。不同作家的文本之间存在着通约性:大量有关自然的神话密实再现;显豁地肯定与推崇民间宗教;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流露出回望与依恋之态。这些共同的元素,显现着对现代性的质疑与批判的精神向度,表明他们已然触摸到了生态危机发生的深层文化机理,对于今天一路高歌猛进的奔向现代性的中国来说,有着提示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秋菊 《求索》2010,(12):212-214
尽管拥有"新媒体文学"、"新世纪文学"的新型态,但网络文学彰显着俗文学的基本品格。特殊的生长平台、媒介和主体,造就了网络文学锐利的精神特质,当它行进在"文学的野路子"上与后现代语境中文学非文学的种种因素邂逅时,其锐利品质作为最基本的内在动因促成一些文学观念发生蜕变,为中国文学催生出新型意义生产机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丁斌 《求索》2013,(11):86-88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自觉地实现了一种"文化转向",从单纯的武装暴力革命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总体性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的"转向"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以反思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表达一种不断的自我否定、内在超越的冲动,体现为时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二是将现代性内在所蕴含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与人类形而上精神相互结合,将其立体放大到人类整个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体现为空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双重维度及其统一表征了现代性的批判精神与人类理性形而上精神的一致。  相似文献   

16.
张丽丰 《求索》2010,(7):175-177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释。"诗言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绍虞、罗根泽等先后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但这类《批评史》著作又大都所论简括,未作具体深入之展开。对"诗言志"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详细阐释当属闻一多和朱自清。然闻朱二人对"诗言志"的阐释又有明显区别:"志"即"怀抱",闻一多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朱自清则着重揭示"怀抱"与"礼"的不可分性,即同古代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特定情意指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分期及命名问题——以1912年—1949年文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广莉 《求索》2011,(1):204-205,182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这一时区的中国文学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如"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文学"等,对其予以纵深挖掘,前述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存在各种缺陷,从文学史分期的宏观把握并结合命名学原理,用中华民国时期文学史(简称为"民国文学史")来命名1912—1949年文学有其合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19.
张才刚 《求索》2010,(8):195-197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金钱伟 《传承》2009,(14):136-137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