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1月,一些持有设在浙江的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金信信托产品的投资者相继到该公司在绍兴、泰州和温州的几家营业部“讨说法”,起因是这些投资者所持的信托产品的推出者—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30日被银监会浙江监管局、金华市政府宣布停业整顿,投资者不知应向谁去讨回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论信托财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托财产作为信托法律关系的客体,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没有信托财产,便无信托可言。从信托的设立看,信托人不将信托财产转移给受托人,信托无由成立。从信托的运行看,受托人的活动和受益人的权利便会失去依托。从信托的存续看,若信托财产一旦灭失,则信托自动消灭。可以说,信托财产是信托设立的前提条件,是信托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信托法律关系中极为重要。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信托法》,加强对信托财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托财产”概念的提出及其影响信托财产(trustres,trustproper…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信托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一种全新的财产管理制度。由于我国没有信托制度的传统,缺乏财产信托的理念,且知识产权本身具有独特的财产性,知识产权信托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现行的信托制度,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模糊,信托财产范围不确定,登记要求与效力未予以明确,以及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的阙如,使其在实践中的启动和发展存在诸多的障碍。因此,修改《信托法》以确定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厘清信托财产的范围,制定统一的登记办法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托知识产权财产价值评估机制与风险控制的信托保险制度,成为推进知识产权信托发展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的发挥,根源在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而信托公示制度是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充分实现的前提。笔者在分析我国《信托法》破产隔离功能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即明确信托登记机构;在我国财产公示制度框架内完善信托公示方式;修正信托定义,以立法明确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国际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受托人是基于信托委托人的充分信任,而接受其财产的移转或处分,在信托期间依信托目的,凭借专业知识对信托财产拥有形式所有权及实际管理权的人。在中国大陆甚至在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因其信托制度发展较晚,所以只要提到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往往只会信托银行,其实受托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可以是本国人,也可以是外国人;  相似文献   

6.
史志磊 《政法学刊》2010,27(3):60-64
罗马法中的信托质制度是现代物权法中让与担保的起源。信托质是信托人通过要式买卖或者拟诉弃权的方式将信托物的所有权转移至受托人,同时信托人和受托人之间达成信托简约规范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受托人的债权得到满足后,信托人通过时效收回的方式收回信托物的所有权。罗马法以不名誉的制度平衡信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这种债务担保制度存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失衡,信托质的法律结构在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质押制度几近相同,最终于公元4世纪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积累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遗嘱信托要求的客户群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现代投资理财方式,遗嘱信托制度弥补了原有继承制度的不足。通过遗嘱信托制度,被继承人不但可以实现财富的传承,还可以设计实现自己的各种未了的心愿,使财富得以延续和增值。本文立足于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现状,介绍了遗嘱信托的功能和外国遗嘱信托制度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遗嘱信托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遗嘱信托制度的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淳 《河北法学》2023,(4):38-64
《海牙信托公约》中的信托定义只是明示信托定义;但它在范围上只能够涵盖合同信托和遗嘱信托,而并不能够涵盖宣言信托。此项信托定义的最为显著的标新立异在于以入门功能为其功能;这致使它成为一项对信托关系具有认识论价值的信托定义。有外国学者着眼于记载此项信托定义的公约第2条第1款中的解释空间,认为该公约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在信托存续期间由委托人享有;此款能够为这一看法提供支持。有外国学者认为此项信托定义在涵义上能够覆盖代理、委任和寄存;尽管有关的反驳意见有相当说服力,但这一看法却能够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信托法理论中的所谓信托即代理说和所谓信托即寄存说相协调。在内容上具有显著恰当性和其入门功能具有显著可操作性为此项信托定义的显著优点,这致使它已经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于信托定义的立法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许剑宇 《研究生法学》2007,22(6):102-109
股份表决权信托是由信托衍生的制度,因而要想揭开股份表决权信托的面纱,信托的定义是需要首先明确的。《关于信托承认的海牙公约》第二条作了如下描述:“为了本公约的目的,在本公约中,‘信托’一词意味着一种由一个人,即委托人,在身前或死亡时创设的一种法律关系。在创设这一法律关系时,委托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将信托财产置于受托人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10.
信托立法的几个问题刍议井涛我国的信托主要是银行信托和公益信托。与传统的信托相比,私人资产因契约和遗嘱而发生的信托非常罕见。近年来,实践中的信托投资公司极具中国特色,他们的绝大多数业务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信托投资业务,而且初始资本是以政府部门拨付,借款...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托法》中的重要的创造性规定除笔者已在发表于《法律科学》上的同题论文中提到的那些外还包括:将绝对要式原则确立为信托合同在形式采用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禁止设立索债信托,规定在设立信托的遗嘱指定的人拒绝担任或者没有能力担任受托人的情形下原则上由受益人另行选任受托人,规定单独委托人印单独受益人的人格丧失将导致自益信托的信托财产在性质上变成为该人的遗产或者清算财产,规定作为共同受益人之一的委托人的人格丧失将导致其信托受益权在性质上变成为该人的遗产或者清算财产,授予委托人不当行为撒销权并实际确立起善意取得规则来解决在有关不当行为被撤销后的信托财产返还问题,规定将受托人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己取得的利益归入信托财产,规定受托人职责终止时如果在信托行为中不存在关于新受托人选任的规定则由其他信托当事人选任新受托人,规定在部分受益人放弃信托受益权情形下被放弃的信托受益权按一定的先后顺序转归信托行为指定的人或者其他受益人或者委托人及其继承人享有,确认在信托终止时受托人对费用补偿权与报酬权可以向信托财产权利归属人行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益信托发展中的税法缺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益信托是为实现公益目的和公众利益而设立的信托。我国公益信托无法满足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强烈需求,税法的缺失是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之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逐渐完善税收制度,尤其是增加对公益信托的税收激励,是促进公益信托在我国顺利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对其所有人而言,同时又是一种可以管理、收益、处分的财产权。这种包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可以转化为价值形态,从而在市场中进行流通和价值转化。企业产权除了通过产权交易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信托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在法律意义上,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活动包括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公益信托三类。营业信托之一的企业产权信托,就是将企业产权以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对信托的不同理解入手,介绍了《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原则,评析公约在信托的法律管辖、信托的法律适用和信托的承认等方面所发挥的国际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玉苗 《法治研究》2011,(11):68-74
哈佛大学系慈善信托模式,其法律基础是1650年的特许状。其中,开办哈佛大学的资金是慈善信托财产;“哈佛学院的校长和评议员”是慈善信托共同受托人,是法人;哈佛大学是慈善信托执行机构,不是法人;监事会是慈善信托监察人。特许状是契约,具有对内、对外双重法律效力。我国教育法学界用公司法法理解读哈佛大学慈善信托模式,认为哈佛大学是法人,“哈佛学院的校长和评议员”是“董事会”,将“哈佛学院的校长和评议员”简称“Harvard Corooration”翻译为“哈佛公司”,这些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托法中移植了滥觞于英美法系的公益信托制度,然而十余载来鲜有成功实践。配套制度的缺省是肇因之一,公益信托的界定及其规范意义的混沌状态也难逃其咎。术语的选择除了探究词源,更应揭示概念所指向对象的本质。“公益信托”之所以优于“慈善信托”,不仅因为公益信托之公益本质使其从众多信托中被甄别出来,并获得特殊待遇:豁免于禁止永续规则和适用近似原则以确保永续,而且也为税收优惠和严格监管提供了合理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公益信托之认定方有意义,也为我国实践中的“类公益信托”的性质分析提供了清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推定信托是信托在衡平法中的扩张运用中出现的,其能促进当事人之间财产分配的衡平效果,同时还为当事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权利救济。本文试对推定信托的性质及成因进行分析,重点从当前的不当得利,善意取得、无因管理等法律规定与推定信托作比较,论证分析当前制度在解决现实问题之不足,以证实引入推定信托之必要性,以及其与我国现有的相关制度的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18.
信托制度主要围绕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关系展开,受托人在三方当事人中,处于掌管、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的中心位置,所以受托人的权利义务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信托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因此,传统的信托法要求受托人必须亲自处理信托事务。然而,现代的信托制度逐渐有条件地允许受托人委托代理人以完成其部分职能。下文将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两大法系对此的不同规定以及我国相关立法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我国投票信托机制的法律思考投票信托是指股东将其投票权,在一定期限内委托给投票受托人,以谋求统一行使投票权的信托制度。它是英美公司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作用在于使投票受托人拥有投票权。而持有股票信托证的信托人则有权继续享受股票应分配的股息和红利...  相似文献   

20.
就信托制度在民法体系中的安排而言在大陆法系中已形成了五种立法模式,在大陆法系信托制度中有若干基本规定是从英美信托制度中继受而来,另有若干基本规定则是由有关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机关所独创,信托现象存在的不够普遍以及合同制度与代理制度的存在应当被认为是在若干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尚未确立信托制度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