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实验设计观察慢性反复使用MA是否同时对大鼠认知行为和脑电活动产生影响。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和MA注射组(实验组5mg/kg体重)每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后进行被动避暗回避行为测试和脑电图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表现为被动避暗回避行为的潜伏期延长,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相对功率值减小,β波相对功率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反复使用MA对大鼠被动回避行为和脑电活动均有影响,说明MA滥用造成的认知行为改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甲基苯丙胺和乙醇在染毒大鼠体内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A)和乙醇联合应用在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情况。方法以MA1.0 mg/kg剂量对慢性自由饮酒大鼠多次腹腔注射,分别建立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模型;处死后即时检测血中乙醇浓度、体液和组织样品中MA的浓度。结果多次注入MA药后,亚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MA浓度高于急性中毒大鼠;急性和亚急性联合中毒大鼠体内MA浓度均高于急性和亚急性单一药物组。结论无论是否联用乙醇,14d内增加注射次数会在大鼠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MA残留;与乙醇联用可加速M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其药物浓度的升高程度随生物样品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腹腔注射甲卡西酮大鼠血浆代谢谱的变化,筛选出可用于甲卡西酮吸毒法医学鉴定的入体生物标志物.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低剂量甲卡西酮组(腹腔注射甲卡西酮溶液3mg/kg)、中剂量甲卡西酮组(腹腔注射甲卡西酮溶液12mg/kg)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3min后收集大鼠眼眶血,应用超高效...  相似文献   

4.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CPP),探讨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连续6d按剂量递增法于大鼠皮下注射吗啡,诱导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CPP形成,然后用盐水替代吗啡皮下注射大鼠10d,使CPP逐渐消退后,再用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激发消退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3个实验组分别在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20mg/、40mg/kg和80mg/kg,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行为。结果 经6d吗啡训练后,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吗啡诱导的大鼠CPP形成;停用吗啡后,经10d的生理盐水注射,吗啡诱导的大鼠CPP逐渐消退;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使大鼠消退的CPP恢复,而实验组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弱大鼠CPP恢复。结论 吗啡诱导大鼠CPP形成,褪黑素在一定程度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5.
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中毒动物模型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特性。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取腹腔注射MA(15 mg/kg×8次,每次间隔12 h);对照组按上述给药方式每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首次注射后第0.5、1、2、3、4、5、6和7天共8个时间点纹状体取材,进行CD-11b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形态学变化,另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细胞激活率计算,并进行统计。结果光、电镜下,各时间点对照组的MG胞体瘦小、突起细长,呈"细分枝状",胞核浓缩,胞质内细胞器稀少;实验组MG胞体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呈"灌木丛状"或"阿米巴状",胞核电子密度降低,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各时间点MG的激活率维持在0.15水平以下,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实验组MG的激活率与对照组相比,第1~7天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MA的刺激可导致MG明显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A)长时间给药对大鼠外周血中肾上腺素(N)、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再分为1、2、4、8周给药组(每组5只)。采用MA(10mg/kg)进行腹膜下注射制作染毒模型,应用放射免疫酶标技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N和NE;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TNF-α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各大鼠饮食量下降及饮水量增加,其外周血中N和NE水平增高,TNF-α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时间使用MA可以引起外周血中N和NE增高及TNF-α表达增强,可能是MA引起心脏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研究甲基苯丙胺(MA)亚急性中毒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物变化,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为MA中毒及滥用的毒理机制提供思路。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急性中毒组和对照组,以腹腔注射MA建立亚急性中毒模型。运用1H-NMR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分析MA中毒大鼠与对照组的血清和尿液。结果以VIP1和P0.05筛选出7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酮戊二酸、醋酸盐、甲胺、肌酐、丙酸、琥珀酸和甘氨酸,尿液中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为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结论 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可作为MA亚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代谢途径参与MA亚急性中毒代谢过程,为MA中毒机制及鉴定MA滥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骨骼肌损伤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取雄性SD大鼠腓肠肌内注射心脏毒素,制作骨骼肌损伤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和损伤后1h、4h、8h、12h、16h、1d、3d、5d、7d、9d、13d、17d、21d的损伤处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相对含量,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骨骼肌损伤后,损伤区依次出现以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损伤后5d大量新生肌细胞生成,至21d基本完成肌细胞修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骨骼肌损伤后:ROS相对含量仅第12h降低(P0.05);Nrf2蛋白16h表达升高(P0.05);Nrf2阳性核率在损伤后增多,16h~1d达到高峰,随后逐步减少,最后恢复至对照水平(P0.05)。结论 Nrf2蛋白参与了骨骼肌损伤修复的调控,Nrf2阳性核率随损伤时间呈时序性变化,可用于骨骼肌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可卡因染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15纯系雄性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以30mg/kg盐酸可卡因每天1次进行腹腔连续注射,空白组给予相同量盐水同法注射盐水;第30d处死小鼠,测量体重与脏器系数,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脾细胞、胸腺细胞与腹腔巨噬细胞(PMφs)的增殖活性;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检测IL-1与IL-2的活性;用ELISA法检测IFN-γ与TNF-α含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脾细胞、胸腺细胞与PMφs的增殖反应明显降低;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与IFN-γ活性明显降低;PMφs培养上清中IL-1与TNF-α活性明显降低;体重、脾脏与胸腺系数也明显降低;上述指标较之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活体条件下可卡因染毒对小鼠免疫系统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致命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LVTA)能量代谢相关变化及氧化损伤。方法建立以乌头碱(ACO)注射和冠脉结扎(CAL)心肌缺血诱导的LVTA-心脏性猝死(SCD)SD大鼠模型,以过度麻醉(PI)及冠脉结扎心衰致死(CAL-B)为各自对照,检测心室肌线粒体膜电位(MMP)、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磷酸肌酸(PCr)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制备ACO-LVTA及CAL-LVTA大鼠14只及6只。与各自的同行对照比较,ACO-LVTA组及CAL-LVTA组心室肌的ROS及MDA呈升高的趋势,PCr呈下降的趋势,其中CAL-LTVA的MDA显著高于其同行对照(P0.05)。ACO-LVTA组心室肌的MMP低于对照组,但高于CAL处理的两组。CAL-LVTA组血清cTnI高于对照组,且显著高于ACO-LVTA组及其对照与处理前(P0.01),ACO-LVTA组血清cTnI高于对照组与处理前。心肌ROS水平与VT及VF持续时间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46。结论发生LVTA后,心室肌MMP及PCr下降、ROS、MDA升高,血清cTnI升高,表明LVTA可导致能量代谢改变及氧化损伤,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MMP-9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损伤组、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损伤组采用自由落体方法建立脑损伤模型;致脑损伤后分10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阳性细胞的种类和比值,并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损伤组伤后1h可见中性粒细胞阳性着色,6h后可见神经细胞阳性染色并逐渐增强,伤后5d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减弱,14d基本消失。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将实验组中2h~7d阳性细胞比值与其它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结论损伤后MMP-9阳性表达的规律性,有望成为脑损伤时间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腹腔连续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后大鼠海马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大鼠以5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氯胺酮,每间隔30min 1次,共5次。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用药组大鼠按用药后时间不同分为6小组,分别于末次给药后1,3,6,12,24,48h后取海马组织备用,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LC3、Beclin1的表达,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LC3Ⅰ值在1h表达开始增多,6h呈强表达,Beclinl的表达在6h开始增多,12,24,48h都呈强表达(P<0.05)。结论腹腔连续注射低剂量氯胺酮能促进海马组织发生自噬,自噬增强是对氯胺酮毒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Jie Y  Zhu SH  Jiang YW  Zhang L  Fan F 《法医学杂志》2008,24(5):327-329,338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肌浆网兰尼碱受体蛋白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缺血组和缺血性猝死组.采用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猝死模型,对心肌进行半定量荧光RT-PCR检测,观察Ry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肌浆网RyR2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心肌缺血性损伤可诱导心肌钙调控蛋白RyR2 mRNA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5.
大鼠双后肢挤压伤局部肌组织NO变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XT  Gu ZY  Han YX  Liu S  Yan J  Cong B 《法医学杂志》2006,22(4):264-267,F0004
目的探讨大鼠双后肢挤压伤局部肌组织NO含量变化及其在肌组织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大鼠双后肢挤压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S)组、挤压(C)组、挤压并舌下注射氨基胍(AG)组(A组)、挤压并舌下注射L-精氨酸(L-Arg)组(L组)。用比色法检测局部肌组织和血清NOS活性、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肌组织eNOS、iNOS蛋白表达,测量局部肌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并观察肌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组相比,C组双后肢挤压引起局部肌组织明显损伤,肌组织W/D明显升高(P<0.01),肌纤维溶解,血管扩张、淤血、出血、间质水肿等继发性损伤,肌组织中eNOS和iNOS蛋白表达上调,NOS活性增加(P<0.01),NO含量增加(P<0.01);相关分析表明,肌组织W/D与NO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A组和L组,应用AG和L-Arg分别导致肌损伤(如肌组织W/D)减轻和加重。血清中NOS活性和NO含量变化大致与肌组织类似。结论挤压大鼠双后肢可诱导局部肌组织eNOS和iNOS蛋白表达上调,NOS活性增加,NO生成增多;NO生成增多介导了局部肌组织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分泌型焦磷酸蛋白1 (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SPP1)在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epilepsy,PTE)大鼠皮层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外伤性癫痫的关联。方法随机将18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建立外伤性癫痫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FAP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PP1蛋白。结果大鼠行为学平均评分为4分;EEG显示明显痫性放电;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组织GFAP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显著增高(P <0.05);生理盐水组GFAP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上结果综合表明成功建立了大鼠外伤性癫痫模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SPP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P <0.01);生理盐水组SPP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PP1在外伤性癫痫大鼠皮层脑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外伤性癫痫的发生机制可能与SPP1的表达异常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受到一定钝力打击造成中度脑损伤后,3h至10d脑组织Cdk5的表达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钝力性局灶性脑挫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Cdk5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组织有少量Cdk5表达;实验组损伤后3h组、6h组Cdk5表达增高,12h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在24h达到峰值,3d组、5d组、7d组、10d组逐渐下降,并在7d组、10d组基本降至正常,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基本无差异性(P0.05)。结论大鼠钝力性脑挫伤后Cdk5在挫伤脑组织周边区表达量增多,并呈现单峰变化,随时间延长基本降至正常。Cdk5表达变化可为早期脑挫伤时间推断奠定基础,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戒断大鼠部分脑区PSD-95的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吗啡依赖戒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模型,自然戒断后,观察海马、纹状体、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PSD-95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纹状体PSD-95的含量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而在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则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各组问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不同戒断时间PSD-95免疫组化变化不同,提示部分脑区可能参与了吗啡的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氟胺酮及其代谢物(去甲氟胺酮)在大鼠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为涉氟胺酮死亡案件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13组,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12组,禁食12h,经腹腔注射0.09mg/kg氟胺酮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240min、300min、360min、420min、480min)处死,立即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检测各组织中氟胺酮及代谢物去甲氟胺酮的浓度。结果氟胺酮经腹腔注射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于各组织,且在15min内达最高浓度。在480min内,氟胺酮和去甲氟胺酮在血液中均有分布,且含量均高于其他组织;其他组织中氟胺酮在肝、肾、脾中分布较多;去甲氟胺酮在肝、肾中分布较多。结论氟胺酮及去甲氟胺酮大鼠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为涉氟胺酮死亡案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隔多次微量取样玻璃体液是否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方法99只家兔分为2大组(I)大组45只,再分为A、B、C、D、E五个小组(每组9只),右眼(实验眼)于死后间隔12h多次取样直至24h(A组)、48h(B组)、72h(C组)、96h(D组)和120h(E组);各小组左眼(对照眼)仅分别于死后24h、48h、72h、96h和120h取样一次。检测Ca2+、Cl-、K+、Na+和P含量,同一取样时间的双眼做配对t检验。(II)大组54只,再分为2小组F组9只,每隔12h双眼交替多次取样直至120h;G组45只,每隔12h一次取样10眼(动物左右眼均编号后随机抽取每次10眼),直至120h;检测Ca2+、K+和Na+,两组差值做t检验及PMI回归方程比较。结果E组K+有差异(P<0.05),其余A~E组双眼物质含量配对t检验均无差异(P>0.05)。F与G组物质含量差值t检验无差异(P>0.05);K+、Na+的PMI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截距无差异(P>0.05),Ca2+与PMI无相关性。结论控制间隔时间和取样次数,多次微量取样对死后玻璃体液元素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无显著影响,可以替代传统方法进行死亡时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