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诗经》阐释中存在着两大难题 :同时期史料缺乏 ,这是《诗》学的先天缺憾 ;文本叙事的简略和非直接性产生合法解读多元的现象 ,这是因《诗》的文学性质发生的困难。史证缺乏使得对本事本义的判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凭据而众说纷纭 ,传统的诗史相证方法在释《诗》时往往遇到尴尬。在《诗经》的文学解读方面 ,对叙事方式 (赋比兴 )和章句训诂的阐释中 ,存在着两方相互牵引循环推导的现象 ,而本质上常由“意断”决定训诂 ,难以客观。《诗》学史上坚持一元解读和宽容多元解读分别体现着经学和文学的解释立场和传统解释学与现代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通过对比《白虎通义》声训条例在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的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相似文献   

3.
严学宭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语言学家,为学博涉多方,训诂学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训诂学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传统训诂学的学科性质;传统训诂学的利弊得失;字词训释的要则;训诂研究可行的路径及方式方法等。其理论成果贯注着先进科学的学术思想理念。其训诂学研究实践呈现出如下主要特点: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合理吸收前人成果,不断开拓创新;讲求实据实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实行多学科结合,以训诂研究助力音韵学、方言学、民族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词诠”     
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早年以研究古汉语语法为主,写了多部语法专著。其中写于1922年,出版于1928年的《词诠》,发行量很大,影响深广。今天,深入研究《词诠》,对于研究古汉语虚词,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词诠》是第一本从语法角度解说虚词的专著 我国研究虚词的专著,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初具规模,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则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这些著作都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的。它们都是运用训诂的方法来研  相似文献   

5.
从《尔雅》及其注疏等训诂资料入手,对“刑”、“法”、“律”、“礼”等词语的产生和字形、意义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把握传统中国法文化的特征。训诂资料及古代文献表明:汉语表法的词来源于“刑罚”与“范型准则”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法是刑法,是礼法,礼是积极的规矩,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罚于已然的制裁。  相似文献   

6.
黄侃先生在其《训诂讲词》中谈到训诂内容时 ,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 ,是对古汉语训诂材料或从发展演变角度作动态分析 ,或从词义特征角度作相对静止的分析而进行的分类。这样的分类 ,反映了黄侃对词义系统要素的不同属性的分析 ,也反映了他对词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借助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 ,尝试把古汉语训诂材料中词的词义纳入层次框架进行分析 ,我们也许能使这些认识更加丰满一些。在语言研究中 ,不同层次的语言单…  相似文献   

7.
杨云彪 《人大研究》2022,(2):55-56,封3
但凡工具书,往往是终极关怀式的训诂,教以原理和书本知识。但对于入门读者而言,由于经验缺失,训诂之法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达成事功。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公羊传》和《榖梁传》,已经在话题基础上用对话体答问的方式解了《春秋》。今天立法专家们编写的法律释义和答复有类似的格调,西式的教科书常常也大体如此。  相似文献   

8.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在“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这一总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的训诂方法,运用类同引申的方式训释义同、义近之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这一方法也存在有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钱穆先生全集》(精装·按需订制共57种70册)作者:钱穆著书号:978-7-5108-2511-8精装版定价:16800.00元平装·繁体竖排定价:3800.00元《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经学家陆佃的《埤雅》,是一部著名的名物训诂书,自成书以来,各朝均有刊刻,出现了众多刊本,而在内容上它引征广泛,保存了大量的训诂、古代文化和古代自然科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书、古义,也都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时的民族历史、社会情况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埤雅》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辞》研究方法论,当代不少学者有过论述。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分为训诂、义理、考据、音韵四种;姜亮夫先生提出“三家论”,即义理家、音义家和考证家,亦即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崔富章亦分为四种方法:辑佚、音义、考证、论评;张来芳则分为考据、辑佚、韵读、训诂、词章、义理六种。这些分类的标准虽各异,但都是对历代研究方法进行共时性的观照,将其置于一个横向的平面上来概括其种类的。本文旨在对《楚辞》研究方法作历史性观照,即将其放到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历史长河中,叙述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两千多年来,关于《楚辞》研究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0,(5)
地名是由音、形、义等要素组成,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地名都是通过语言而存在、通过文字而形诸记载的,它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不少从事地名研究的学者对地名起源的考证都运用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赤峰市及所属旗县区名称结构复杂、语言多元,这些地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风貌,是赤峰市的活化石。对赤峰市及所属旗县区名称的语音、语源、语义进行考辨,尤其是考释上述名称的语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地名学研究工作,同时也是词汇学和语源学的研究课题。由于上述名称的语言成分纷繁,且历史久远,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语言语音多有变化,故在音译某个民族族称或地名时,同音异写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在同一时代,一些语言(尤其是汉语)中同音异写的字也非常多。此外,由于方言或个人发音习惯的差异,汉文中标写这些少数民族族称或地名时,常有译音不准的特点,加之谐音等,常常在写法上不一,其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上述诸情,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有鉴于此,赤峰学院青年文史学者李俊义先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方志学、社会学、民俗学、档案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文献考证、比较分析,厘清上述名称的出典,以语源学、语义学、翻译学的视角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刊特辟专栏,连载李俊义先生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鸿门宴》一文中“生彘肩”的“生”字,究竟如何理解,至今似乎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将它释为“不熟的”;有的人将它释为与“胜”字同,反训为“又肥又香”;有的人将它释为“未食先留”之意;有的人将它释为系“全”字之误,作“全”解。最近,四川陈林俊先生撰文,将“生彘肩”的“生”释为“鲜”之义。在这诸多解释中,第一种说法尤为许多注、译者所采纳,因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然而人们对这种说法也多有怀疑,因为项羽是个“为人不忍”、“生当作人杰”的磊落君子,他怎会将不熟的猪腿肉给被自己称之为“壮士”的樊哙吃呢?而早已习惯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名家云集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界,冯天瑜先生尽管一向以奄贯宏通、大气磅礴的文化史著述饮誉学林,然而在治学方法上,由于他一直遵循宏观把握与微观辨析相结合的理路,这一理路不仅体现在他撰文著书的风格上,也体现在他对研究题目或研究领域的选择上,所以在某些方面冯天瑜先生也有不少专深精细的研究成果。如果说,中国文化史著作展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把握,那么,对湖北地方史志的研究则是他运用微观辨析的方法,从区域剖析中国文化源流、特点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皮锡瑞的未刊稿《师伏堂经说》,是他始治经学时的笔记,其中《公羊传》题下的93条札记,有61条针对《春秋公羊传注疏》的各种缺失而发。细检皮锡瑞对何注、徐疏的批评,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纠补其文字训释之误,二是指陈其违离传义之弊,三是揭举其前后乖异之失。清代公羊学家重义例而轻文辞,对《春秋公羊传注疏》作训诂、考释的不多,皮锡瑞本着朴学精神,指陈其瑕疵,纠补其缺失,因此十分值得今人重视。  相似文献   

16.
顾迁 《求索》2011,(4):194-196
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是清儒诠释《论语》的名著,但学界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缺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二书诠释经义的方法不同,《后案》汉宋兼采,且有礼学化倾向,《正义》则是纯汉学,侧重章句训诂。《正义》采辑古说虽较《后案》广博,但忽视义理建构,以致于训诂亦多失误。黄式三作为史学家,阐释方式更加灵活,发挥义理也更精彩,《后案》较《正义》杂入更多史家的议论。在体例上,《正义》本当以疏解《集解》为首务,但太多篇幅却用于郑玄《论语》义的解释,因为郑义的残缺,所申又不尽当。《后案》以"礼意"建构《论语》义理体系,于郑玄经学思想往往能偶合,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延续郑玄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李建 《传承》2008,(24):118-119
谢觉哉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战士",在他的法律方法思想中,以一贯之的是对于马克思对于法律的思想的具体运用。谢觉哉在1949年1月23日的"在司法训练班上的讲话"上,阐述了立法、法律适用的原则、法律适用与政治的内在关系等法律方法关注的基本问题,体现了他的法律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求索》2016,(0)
本文对竞畏矛器主名的"畏"字进行了补释;对矛之时代作了补充讨论,认为从铭文字体及文例来看,当定在战国早期。指出其对楚王熊璋戈铭文的读序、铭末文字的拟补以及戈之年代的确定,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过去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定名、厘清字书训释以及古书注解的疑义,也有重要的帮助;对正确理解以往战国兵器铭文中常见的"卒"或"萃"的训释,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建 《传承》2008,(12)
谢觉哉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战士",在他的法律方法思想中,以一贯之的是对于马克思对于法律的思想的具体运用.谢觉哉在1949年1月23目的"在司法训练班上的讲话"上,阐述了立法、法律适用的原则、法律适用与政治的内在关系等法律方法关注的基本问题,体现了他的法律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作为北方儒生共同体领军人物的孙奇逢,以北学致用传统与阳明学为知识资源,以回归、重释孔孟经典来整合理学各派,由此其视野可分为两个层次:理学层次和儒学层次.正是这两个层次所带来的兼容并包,使得在清代北方形成的以其为宗师的夏峰北学成为可能且风靡北方.在三百多年的流变中,既有以王余佑为代表的侠儒兼收的河北夏峰北学,也有以"中州八先生"为代表热衷于理学的中州夏峰北学;既有如汤斌这样的理学名臣,也有不名一文的下层儒生;既有崇尚心学的张沐、赵御众,也有程朱派的耿介;既有走向考据学的费密,更有走向西学的薛风祚.而到近代,在西方知识体系的冲击下,在以王锡彤、李敏修、嵇文甫为代表的夏峰北学后学的努力下,其创造性的嬗变为现代地域学术之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