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黄侃先生在其《训诂讲词》中谈到训诂内容时 ,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 ,是对古汉语训诂材料或从发展演变角度作动态分析 ,或从词义特征角度作相对静止的分析而进行的分类。这样的分类 ,反映了黄侃对词义系统要素的不同属性的分析 ,也反映了他对词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借助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 ,尝试把古汉语训诂材料中词的词义纳入层次框架进行分析 ,我们也许能使这些认识更加丰满一些。在语言研究中 ,不同层次的语言单…  相似文献   

2.
汉字知多少     
吴心 《黄埔》2006,(6):52-53
汉字究竟有多少,可以通过字典、词典得知。研究字典、词典属文字学领域。文字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称“小学”。周代时,“小学”指识字而言,汉代时,“小学”的含义逐渐有了变化,识字变成了专门的学问,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正读字音等。宋代时,开始有人把“小学”称做“文字之学”,因此,“小学”就是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文字之学的内容分为三类:体制(字形)、训诂(字义)、音韵(字音)。大约在战国末年到汉初,古代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形成,首创按文字内容性质分类解释词义的体例,这也是世界词典编纂史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3.
从《尔雅》及其注疏等训诂资料入手,对“刑”、“法”、“律”、“礼”等词语的产生和字形、意义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把握传统中国法文化的特征。训诂资料及古代文献表明:汉语表法的词来源于“刑罚”与“范型准则”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法是刑法,是礼法,礼是积极的规矩,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罚于已然的制裁。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叶,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政治上出现鼎盛局面,诗坛也渐渐繁荣活跃起来。其时诗人、流派众多,诗学理论也各树门庭,各有见教。就诗话来说,最有影响的当数沈德潜的《说诗啐语》、袁枚的《随园诗话》、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三家了。沈氏倡“格调”,要求诗歌“温柔敦厚”,能“厚人伦,匡政治”;翁氏重“肌理”,讲究义理、考汪、训诂,两家都把诗歌当成实用工具,未免有违诗歌艺术的本质。针对这些不良诗风,袁枚提出“性灵”理论,“以反拟古、重个性、求创新为旨归”(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第281页),主张“诗写性  相似文献   

5.
(1)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削现实之足,适经典之履。躺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引经据典,机械灌输,这种本本主义的倾向,在党校教学中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创新,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改革实践,特别当现成的理论难以说通现实问题的时候,不是到实践中去进行理论的探索和总结,而是习惯于在课堂上用本本主义的东西指点中国江山,“纯主观主义地瞎说一顿”(毛泽东语)。即使有心联系实际,但由于实践功底不足,联系起来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既解释不了问题,更难以解决问题。 (2)儒家式的注释训诂。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对马列主义或者是述而不作,师承陈说,或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对马列经典注释、考据、再注释……不是面对改革的实践,研究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是把马列主义作以儒家式的注释训诂,具有强烈党性和实践性的马列主义从坚实的土地“上升”到了纯理性  相似文献   

6.
《诗经》阐释中存在着两大难题 :同时期史料缺乏 ,这是《诗》学的先天缺憾 ;文本叙事的简略和非直接性产生合法解读多元的现象 ,这是因《诗》的文学性质发生的困难。史证缺乏使得对本事本义的判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凭据而众说纷纭 ,传统的诗史相证方法在释《诗》时往往遇到尴尬。在《诗经》的文学解读方面 ,对叙事方式 (赋比兴 )和章句训诂的阐释中 ,存在着两方相互牵引循环推导的现象 ,而本质上常由“意断”决定训诂 ,难以客观。《诗》学史上坚持一元解读和宽容多元解读分别体现着经学和文学的解释立场和传统解释学与现代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青松 《求索》2007,(7):162-164
本文根据王力关于同源词的鉴别标准和系联方法,王宁关于汉语语源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献例证、训诂材料以及古文字材料,证明了以下四组词是同源词:(一)束(东)、橐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捆缚;(二)庚、唐、塘、康、 (穅)、(槺)、漮、 与嵻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空虚、广大;(三)余、徐、俆、舒、抒、摅、 、歟、与 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安定、舒缓、舒展;(四)为、伪、假、雁(赝)、讹(譌)与义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人为、假伪。其中第一、二组不见于《同源字典》,第三组的“抒:纾舒”“舒:摅”和第四组的“伪:为”已见于《同源字典》,本文有所增补和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8.
严学宭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语言学家,为学博涉多方,训诂学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训诂学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传统训诂学的学科性质;传统训诂学的利弊得失;字词训释的要则;训诂研究可行的路径及方式方法等。其理论成果贯注着先进科学的学术思想理念。其训诂学研究实践呈现出如下主要特点: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合理吸收前人成果,不断开拓创新;讲求实据实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实行多学科结合,以训诂研究助力音韵学、方言学、民族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刚 《思想战线》2024,(1):16-23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第二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维度。通过历史和现实分析,“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中展现的世界观,体现为立足现实、立根中国的实践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环环相扣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姚同发 《黄埔》2012,(1):72-74
金秋十月,台湾海洋大学丁介民教授到访京津故地。笔者趁老朋友聚首之际,对丁先生做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对其从文字训诂专家到两岸民间交流的先行者,到反“独”促统的无畏战士,乃至充满使命感的拳拳爱国心,印象深刻,由衷敬佩。尤对其从“专家”到“战士”的华丽转身,充满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1.
王艳 《青年论坛》2013,(5):132-136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是汉语研究史上最早研究引申的著作,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标注引申义的体例.在标明引申义的途径上,徐锴采用了直接简单标注、援引文献用例标注、援引词书释义标注或佐证、援引经籍旧注释又标注、以词语(包括今、俗语)、成句来标注五种方式.徐锴标明的引申义中,涉及到的引申类型主要有延展引申、条件引申、比喻引申、邻近引申和词性引申五种.标注引申义是徐锴有意识的行为,这一点还表现在他在部分引申义的标注上不只是简单地标注了引申义,还分析了引申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故谓”、“通谓”、“言”、“喻”四个训诂术语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认为宾四先生最大的贡献在史学,包括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者也多侧重于此,而忽视了作为一代通儒的宾四先生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宾四先生曾作《史记地名考.禹贡山水名》一文,在训诂上除运用比较常见的以今名释旧名等传统方法外,还综合运用考据学、语言学、历史学等一系列方法,多训释精当。其训诂既遵循常法,又不拘泥于常法。其中以语境确定同名异指、依考据确定异名同指等最值得称道。这些训诂方法在训诂学上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涂海强 《求索》2011,(12):245-247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的动因与机制,这促成了词语命名义的产生,即词语的理据。文献用名考证是名物训诂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名与实的关系,而辨析名实关系需要推求词语的来源以弄清词语的得名之由或理据。本文以“酸浆”的文献用名为例考证其同物异名的理据关系。据考证,“酸浆”是茄科类植物,其文献用名繁复,如“红姑娘”、“灯笼草”、“苦葳”、“苦耽”、“苦”、“洛神珠”、“王母珠”、“皮弁草…‘酢浆草”、“酸浆草”等。这些不同命名义的同物异名体现了词语命名的具象关系,它或以味道、或以果实成熟形状、或以植物本身茎叶外形命名.  相似文献   

14.
陈书善 《前进》2004,(7):47-48
照“三贴近”的要求,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和以说服教育为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结合,是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途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九种方法。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又要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两张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学习基本理论,掌握先进理论,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实…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文论大量存在于“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①的确,中国文论大都是零星的、感悟的、经验的、偶发的,往往“点”到即止,缺乏体...  相似文献   

16.
关于《楚辞》研究方法论,当代不少学者有过论述。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分为训诂、义理、考据、音韵四种;姜亮夫先生提出“三家论”,即义理家、音义家和考证家,亦即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崔富章亦分为四种方法:辑佚、音义、考证、论评;张来芳则分为考据、辑佚、韵读、训诂、词章、义理六种。这些分类的标准虽各异,但都是对历代研究方法进行共时性的观照,将其置于一个横向的平面上来概括其种类的。本文旨在对《楚辞》研究方法作历史性观照,即将其放到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历史长河中,叙述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两千多年来,关于《楚辞》研究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的理论观包括: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什么是理论”;从理论素质与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关系出发,提出“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从理论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出发,提出“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一理论观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最高院司法解释中把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责任认定”与“危害结果”联系起来作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标准,这借鉴了德日刑法理论上的“信赖原则”及“危险分配理论”,而我国在借鉴上述理论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贯彻,这与我们对“责任认定”误解有关,因此有必要对“责任认定”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9.
张舜徽与20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舜徽是 2 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研究国学的重镇 ,在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经学、史学、子学、集学上都有广泛的研究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探讨了张氏“文献学”名目下的国学实质 ,以文言与札记为主、以白话与章节为辅的学术“话语” ,由小学入史学、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路向 ,以及作为 2 0世纪后半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林文勋提出“富民”阶层的学术概念和“富民社会”的学术体系,这是针对“唐宋社会变革”这一重大学术议题探究而提出的学术理论。该理论在汲取20世纪以来史学界关于乡村富户、庶族地主、地方精英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宋以来兴起的“富民”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动力层,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富民社会”的学术论断,并以此为基石,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新体系。这一理论在提出者的深耕和团队拓展研究中不断推进,在学界的响应、质疑以及相互对话中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学术论断,标志着“富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已基本成型。但也要看到,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该理论提出者继续探究与之相关的深层制度问题和社会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