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转变公民不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程度,帮助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规范日常生态行为和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厘清公民生态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为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探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活化的内涵及脱离生活化的教育现状,明确公民生态意识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是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任务,也是切实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素养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德修养或品质,其文化核心要素有生态道德认知、生态文化知识储备、生态公共理性修养。当前公众生态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公民环保意识低下、生态知识匮乏、生态行为偏差,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教育责任缺失、生态行为的法规约束乏力、社会生态价值导向尚未定型、社会生态文化淡薄。提升民众生态素养必须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以塑造公民生态文化价值观;加强生态制度机制建设以强化生态素养的他律约束;加强生态行为实践以促进生态素养的形成与优化;加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以营造生态素养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当今,大众传媒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量负面信息不断冲击着青少年,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加拿大是世界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通过学校、社会机构、政府和家庭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结构体系,具有实施主体丰富、课程设置合理和重视实践能力等特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汲取加拿大的经验,从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着手,通过政府和社会团体力量的努力,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分析大学生当前的公民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志愿服务与公民精神的契合性入手,分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志愿服务的实践教育、服务领域、激励机制以及服务内容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公民参与以及拓宽大学生的公民视野,为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公民养成是解决生态危机、承担主体责任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不高、生态参与不足、生态治理流于形式等问题正严重困扰生态公民的养成。要实现生态公民养成的困境突围,只有通过培育生态意识,奠定生态公民养成的文化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公民生态参与能力;落实生态实践等多维支持,才能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和生态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不少地方和城市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实践有较大进展。哈尔滨市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和职能履行过程中,吸纳公民意见的典型参与类型主要包括: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政府立法全过程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市长公开电话的参与平台等。推进公民参与的主要经验有:领导重视是促进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和架起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规范来保障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的研究在中国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知识界对此"舶来"理论进行了严肃的理论反思,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思索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解释范式的价值与实践借鉴的价值,探索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长成与建构之路.而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其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觉悟的程度,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四个方面。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从高职学生情感、思维和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并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生态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宪法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事关公民素养的生成、国家科学技术的发达;其对于国家、社会,乃至公民个人意义重大,并早已成为宪法所关注的事项之一.各国宪法就教育问题从受教育权、教育自由、家庭教育、宗教教育、义务教育、政府责任等不同方面予以规定.尽管涉及的角度不同,但从宪法学视角上看,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既是政府的一项责任,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自由.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实践工作的需要,山东省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山东省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缺乏专门而统一的管理和组织,系统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法规的缺失,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氛围不足等。基于实践需要,山东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包括成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户外广告、垃圾短信等媒介内容的管理和过滤;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倡导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针对家长、教师和媒介从业人员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发挥互联网、3G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教育载体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从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及生态文明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并将导致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原因分为社会、家庭、高校及个人四个因素,建议通过完善教学体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童军总会作为澳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青年社团组织之一,回归祖国20来年,依据贝登堡精神创造的积极教育方式,作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补充,协助发展青少年德智体群美五育,在全澳青少年国家责任意识教育、生存教育、领导力与竞争力提升、创新素养培育等社会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童军组织差异化的教育原则、严谨的三大运作制度、实践化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方式保证和支撑童军教育功能实现,为澳门社会培育合格公民与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对南宁市民的问卷调查进行的定量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如积极回应公民需求、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政务公开状况等可控因素会影响到公民对政府的评价。因此,改进这些方面的工作绩效,会提高政府的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服务学习是一种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服务学习在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公民素养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均有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探讨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提出从“目标定位、过程实施、保障体系、效果评价”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法治思维的确立。良好的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美丽中国"的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支撑。公民积极自律的精神能够使普遍有效的生态法治秩序得以实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能够使环境权利保障更为有效,生态法治意识有利于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与公民的实际,根据法治的要求,善用法治方式,通过一系列法制路径、行政路径、社会路径来培育公民树立生态人权意识、生态公平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秩序意识、生态自我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16.
管京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93-101,M0005,M0006
公民生态意识难以有效转化为自觉自发的生态行为,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的显著困境之一。克服公民生态知行转化困境是减轻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生态公民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生态知行合一在伦理价值层面的本质要求可知,完成生态意识内化、形成生态行为自觉是实现生态知行合一的关键。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功利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公民生态伦理教育自身的缺陷则是造成公民生态意识不能有效内化、生态行为驱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公民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动员作用则是解决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以及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度、接受度、满意度等进行分析,以此研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及高校生态文明的教育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及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和执政文明建设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执政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理应建立在公民有序、有效、有利的政治参与基础上,这样的政治生态,恰恰是文明执政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尺。执政文明建设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从意识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上海家庭的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也与时俱进,取得了不少成效。家长们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注重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注意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上海家庭在彰显、践行自由、民主、平等、公平等公民素养核心理念的同时,其对青少年公民素养的构建中也存在父母与青少年子女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互动等问题,需要努力予以克服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培育以增强主体意识为基础,涉及权利与义务、道德与法律、国家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内容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旨在增强其公民身份认同,促进其健康成长。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可从环境优化、内容完善、方法革新三个方面入手,在吸收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创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胆利用大众传播载体等灵活多样、生机勃勃的方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