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尼采那里,西方虚无主义导源于形而上学和宗教传统的崩塌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它是一场自柏拉图以来就做好准备的运动。与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现代虚无主义问题之魁首,并试图通过复归前苏格拉底时期的“酒神精神”、依靠权力意志来寻求虚无主义问题的解决不同,施特劳斯认为西方虚无主义根源于古典与现代的断裂、根源于现代政治哲学的历史性、相对性和主观性,因而,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途在于重返苏格拉底式的古典传统,重新寻求自然正当。实际上,尼采与施特劳斯的差异所反映的正是现代与古典之间的核心差异,即“知性真诚”与“高贵的谎言”、绝对的主体性与有限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启蒙开启了主体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使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与根据,但随之而来的后果却是虚无主义的肆虐,理性成为最大的非理性.克服虚无主义的各种努力大多数都局限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而问题的实质却是: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资本的必然逻辑.当主体形而上学遭到批判,后形而上学思想开始编织人们的信念与逻辑之网,但这种思想能否经受住资本同一性逻辑的侵蚀?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种后形而上学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意味着,传统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失落,进而是历史哲学被历史编纂学所取代。在历史编纂学兴盛的今天,唯物史观也被部分学者误解为旧的历史哲学而加以拒斥。这就引起了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运动。本文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以2014年梁柱与杨天石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个回合的争论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何谓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以期为当前轰轰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尼采与后现代虚无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哲学思想不但在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更在诸多方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起了某种启迪作用,如后现代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思想家习惯于对世界进行二元划分,其结果便是以超感性世界遮蔽了感性世界、彼岸世界代替了此岸世界。如此一来,真实与虚幻发生了颠倒,虚无主义由此产生。尼采通过上帝之死宣告了最高价值的失落,虚无主义达到了顶峰。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则再次昭示人们,若要克服虚无主义,必须重建一种新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必须同时兼具世俗性和神圣性双重维度。通过分析比较,本文认为,重建共产主义信仰是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反讽概念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类型。浪漫主义的反讽强调无穷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以表现无限的绝对运动,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它不是以肯定和同一性为目的,而是以否定自身为目的。它强调反讽自身的独立性,使反讽作为反讽而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反讽,它蕴含一种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泛情感主义"。这种反讽蕴含着一种关于存在理解的虚无化趋势,它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消解和道德价值的真空,使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主张一种不同类型的反讽:即哲学伦理学意义的反讽。理性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的美学反讽必须伴有对道德原则和形而上学意义的重建,主张必须重建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伦理学维度,完成浪漫主义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因此,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表现为一种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伦理学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政治利益再平衡,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动的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残渣又开始泛起。近些年在我国思想界时有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受到众多错误思潮的青睐。这种错误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肆意抹黑、攻击,在民众当中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因此,为了巩固我国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亚圣"柯尔施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只创造一种理论,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就理论形态和理论目的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或"新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其中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不能脱离科学社会主义而自成体系,否则它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因而它是一种"反哲学"。柯尔施的研究宣布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整合为一个概念体系的做法,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  相似文献   

9.
王平 《理论月刊》2012,(2):50-52
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根据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区分出来的一对重要的概念.人们通常是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去界定形式主义,认为形式主义是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所导致的一种结果,对日常生活中的形式主义也是从这个角度去评判的.立足于生存论的视角,本文从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形式主义的实质和形式主义的归宿三个角度分析了形式主义.认为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是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实质是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归宿是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伍永忠 《求索》2008,(10):116-117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刑法意义上的涵摄是将生活事实涵盖于法律所描述的构成要件的过程,也是三段论中大前提与小前提互动的过程。刑法上的涵摄错误则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故意实施的行为事实并未发生认识错误,也知道可能有禁止自己行为的刑法法规存在,但对该法规之解释存在误解,认为其行为并非刑法所涵摄的行为。涵摄错误不是事实错误,不能阻却故意,但可能构成违法性认识错误,阻却行为人的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涵摄错误主要包括对行为主体、对象、方式及性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犯的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犯的目的是指目的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具有不同心理内容的直接故意目的和特定犯罪目的构成的。其中 ,直接故意目的是目的犯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 ,其是否实现影响目的犯是构成既遂还是未遂形态 ;特定犯罪目的是行为人所追求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最终结果 ,其是否实现虽不影响目的犯是否完成 ,但当特定目的实现行为本身独立构成犯罪时 ,应以处理牵连犯的原则来对之进行刑法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站在世界军事革命的前沿 ,着眼于我军治军的实际 ,对军事人才建设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基本内容、主要途径、根本标准和优化军事人才成长环境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军事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15.
韩袁红女士不仅在学术上是王小波作品的研究者,在生活中也有着对其作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她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王小波小说的专著。抱着对小说发现之发现的目的,作者不仅对王小波的小说进行学术上的客观阐释,也在尽力向我们展示王小波小说及其本人超越时空的魅力。对上述两方面进行总结,对这种发现做出分析,有助于对王小波小说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正确评介让更多的人接受它。  相似文献   

16.
田野工作的情感--兼论毛泽东早期调查的田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野的真实与客观只是基本功 ,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给人类营造一种和谐、完美、自然、纯净的意境 ,才是人类学学科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者不仅是照相机和笔记本 ,而且更应是人类社会未来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不仅不能排斥情感 ,而且必须正视情感 ,融情感于田野之中 ,去除田野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或单纯的文本解读、理论验证 ,以使田野由单纯的科学调查升华到对人性的关注与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撤销权是债务人从事危害债权人的行为时 ,债权人可依诉讼程序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撤销权的构成不应以债权是否到期为条件 ,其对象应该是财产类的法律行为 ,表现为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债务人的行为结果损害了债权并且导致债务人不能满足债权人的债权。在司法解释中 ,可考虑纳入债务人为他人提供担保、恶意逃避债务损害债权的行为。对于撤销权的期间 ,应去掉对债权人知晓的主观推定的规定 ,只规定债权人知道撤销事由之日和被撤销行为发生之日两种起算点。关于撤销权的行使 ,某些原则性问题尚未明确 ,在撤销权诉讼中显得无法可依。  相似文献   

18.
刘丙元 《青年论坛》2011,27(1):77-80
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道德家都称赞自由,因为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道德本身的一种品性,而道德则是自由的一种表现。但现代自由主义对自由的推崇及其特定的立场致使其在道德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当其自由逻辑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必定导致道德虚无的踵事增华。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和疯狂扩张,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对现代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义世界构成严重冲击,导致传统价值规范日益虚无化,核心价值体系日趋无序化。在资本逻辑与物化意识侵蚀下,一些人精神家园荒芜、人生信仰迷惘、虚无主义盛行。对精神信仰的虚无主义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是当代中国走出精神低迷、重建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