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今日海南》2011,(11):46-47
组画之名源于李双江的名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组图共八幅,包括黎族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各一图。苗族一图,每图皆为六尺整的尺幅;《织锦图》,幅面将近5米长,1.8米高,表现了黎族五支系妇女织锦的各个工序的劳动场景;《人间仙境·黎村》更传神地描绘出了黎族村落的山、树、船形屋和黎族百姓,直观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2.
亚根 《新东方》2008,(12):58-61
之所以把黎族与中国的大宗教乐舞联系到一起,是因为我了解也坚信,黎族自从比较愉快地与道家乐舞接触、交流以来,尤其是当黎族发现自己的一直在不成熟当中的世俗之礼和神圣之礼完全可以得到丰富并且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功能的时候,黎族便逐步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必定产生非常大的足以把形而下的乐舞质体抓住的力量,从而让乐舞的质体受制于道家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20,(2)
詹贤武先生的近著《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方面的力作。作者从黎族文化本体论、黎族文化主体性描述和黎族文化发展论三个方面对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探寻,对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升黎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黎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著不仅在海南地方学的学术上有继往开来、深入发展的贡献,而且为海南黎族文化建设、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献军 《新东方》2013,(5):21-24
黎族男性文身是整个黎族文身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但也不能不提及。本文从古代黎族的男性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男性文身和1949年以后田野调查中的黎族男性文身三个阶段纵向探讨了整个黎族男性文身的历程,并和黎族女性文身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甘奇 《传承》2011,(23):64-65
黎族神话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最原始的叙事文学,黎族神话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黎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和自然环境,从黎族神话的创世说、人类起源说、洪水神话、反抗自然灾害神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黎族神话和中原地区神话之异同。  相似文献   

6.
詹贤武 《新东方》2014,(3):28-32
黎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对黎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影响至深,使黎族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黎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均衡,黎族文化内部形成多个方言文化圈的空间分布结构,说明黎族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相同的文化特质,也表现出地域性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南部的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也是黎族的家乡。七十七万黎族同胞(约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聚居在这里。一九五二年成立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就在岛屿的中南部。它的面积有一点七万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二点六。今年春天我访问了自治州下设的七县一市。  相似文献   

8.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9,(2)
黎族的岁时节日,是黎族土地崇拜的伴生物。黎族的岁时节日非常繁杂,且同黎族土地崇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衍生了各式各样、内容相当丰富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来源于黎族的自然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适时生产和维护节日气氛的功能并融入黎族的节日习俗,是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其又有迷信和伪科学成份,具有它内在的社会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张尔升 《今日海南》2013,(11):32-32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和黎族文化的发源地,黎族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旅游度假天堂,必须要有民族文化支撑.目前,海南在利用民族文化吸引游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旅游城市、国外的旅游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海南必须进一步挖掘黎族文化资源,发展黎族文化产业.黎族文化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繁荣.黎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海南黎族文化虽然历史久远,不断推陈出新和丰富发展,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黎族文化产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海南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涂刚鹏  陈思莲 《前沿》2010,(19):140-143
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黎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成为研究黎族必须着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崇拜;其形成原因也是纷繁芜杂,有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原始性、习俗性和坚定的虔诚性。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对黎族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莉 《今日海南》2005,(5):37-37
黎族是海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居民。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黎族先民最迟在距今3000年前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即使在今天,黎族仍以117.22万人成为全岛第一大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创造了灿烂而独特有的文化,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分布又仅限于海南岛,加上地理位置偏远,黎族文化一直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这种位置的边缘化至少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至今,黎族文化为众人所熟知的也仅限于“三月三”、“竹竿舞”等民俗,潜藏于黎族文化表层符号背后…  相似文献   

14.
孙文刚 《今日海南》2013,(10):34-35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海南省有9项人选,即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11)
<正>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白沙黎族自治县近年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利用发展农村电商进行扶贫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县域的前列。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西部。相对于海南省的“四面临海”,白沙却是一个“内陆县”,该县面积为2117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其中黎族人口超过60%。白沙是海南黎族苗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海南省的第二高峰——鹦哥岭,是海南省最长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当地人将白沙概括为“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  相似文献   

16.
杨莉川 《新东方》2013,(5):25-29
黎族是一个生活在海南岛上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传统舞蹈丰富多彩,渊源流长,久盛不衰。文章探讨了黎族传统舞蹈的起源,并分析了黎族传统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17.
黎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是海南具有本土特色的医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医药一样,黎族医药不仅具有医疗价值,还同时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目前黎族医药保护和开发都面临一些困境,只有尽快建立黎族医药的专门保护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黎族医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海南黎族社会的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藜族地区的统治,推行一系列有利于黎族社会发展的政策,促使海南黎族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族融合空前加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汉族人的黎族化倾向明显;黎族人民的商品意识大大提高.这一切表明,海南黎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王哲波 《前沿》2011,(21):158-162
黎族文化在进入21世纪后,越发呈现出文化传承的困局;文章将从黎族自身、国家及"地球村"三个层面来对黎族文化传承之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3) 黎族打柴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贤武 《新东方》2008,(8):F0002-F0002
打柴舞是海南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家也叫“跳柴”,黎语叫“转刹”或“卡咯”。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若干天后才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