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审判实践中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存在以鉴代审严重、多次鉴定突出以及计价依据时有争议等问题。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中审判权和鉴定权要有明确的行使范围。工程造价鉴定应坚持独立性原则和契约性原则。文章分析了鉴定机构的选择、鉴定资料的提供、鉴定意见的审查、鉴定人出庭义务以及补充鉴定与重新鉴定等实务问题,坚持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先支付、败诉方最终承担原则。当事人对造价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不服提起民事或者行政诉讼要求确认鉴定意见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法医的实际检案中,会时常遇到一些特殊的损伤和在现行的损伤鉴定标准中规定比较笼统含糊的损伤,对于其程度的评定常常无所适从,造成鉴定结论的混乱:不同的鉴定部门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鉴定人出现不同的鉴定结果。当事人必然难以接受,会多次要求到不同的鉴定部门甚至外地进行重新鉴定,造成诉讼久拖不决,司法鉴定的严肃性也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3.
1977年5月24日.一场灾难降临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交通局下属单位职工谢建文身上。当日上午工作期间,谢建文由于操作中擅自离岗造成硫酸罐爆炸,导致烧伤、双眉毛缺失、双耳廓缺失、鼻畸形、颈粘连、双眼球缺失失明,同时面部重度毁容。根据劳动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经石家庄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评定为一级伤残.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此,十几年来,谢建文及其家属就其工伤待遇问题多次上访,社会影响较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并就有关问题多次召集市交通局、国资委、民政局、  相似文献   

4.
诉讼活动中的多次鉴定问题一直深受诟病,对诉讼效率和诉讼资源影响较大.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10年来,这一局面虽已得到明显改观,但仍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以民事诉讼为观察点,力图梳理这些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言.  相似文献   

5.
司法鉴定意见是人民法院审理各类相关案件的重要证据,经审判确认即成为有效证据.近年来因种种原因进行多次重新鉴定,鉴定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出现较多,虽对审判效率有一定影响,但对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影响不大.在法院判决后鉴定机构撤销鉴定意见的情形虽然少见,但对法院审判既判力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6.
1什么是鉴定的启动鉴定的启动包括提出鉴定事项、决定鉴定是否进行、选任进行鉴定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从程序正义的角度看,谁有权提出鉴定,谁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鉴定及由谁进行鉴定是鉴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决定着一国鉴定程序的特征。鉴定的结论常常具有决定或左右整个诉讼、审判结果的影响,当事人很有可能因为对自己不利的鉴定结论而败诉。因此在刑事诉讼中,当事人作为利害关系人,有权参加鉴定程序并得到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和证据的机会。当事人不可能参与鉴定的实施,对鉴定体制及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管理也无能为力;但是当事人可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鉴定分歧存在的危害说起,分析了鉴定分歧产生的原因,论述了终局鉴定制度在消除鉴定分歧方面上的缺陷,认为该制度并不是一个理想选择,提出要完善诸如鉴定人、鉴定标准、鉴定程序、鉴定体制等相关制度,才能从根源上消除鉴定分歧。  相似文献   

8.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存在鉴定主体繁多杂乱、鉴定程序不够规范、鉴定意见质证认证规则不够完善等弊端,造成此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价值取向不明。重构我国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应当从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着手。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为指导,以提供具有较强证明力的证据为目标;在制度设计上,应当确立客观中立且具有专门科学和医学知识的鉴定主体,完善中立规范的鉴定程序,建立有效的鉴定意见质证认证机制;在工作措施上,应当调整现有鉴定机构,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同时打造专业化的司法队伍。  相似文献   

9.
鉴定结论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平安 《现代法学》2000,22(6):26-31
本文指出了我国民事鉴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重点分析了民事鉴定机构和民事鉴定主体的条件、鉴定程序 ,并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 ,对我国的民事鉴定立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乌克兰共和国的生态鉴定制度进行简要评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乌克兰国家生态鉴定的目的、任务;生态鉴定对象的范围、特点;不同类型的生态鉴定,即国家生态鉴定、社会生态鉴定和其他生态鉴定(合同生态鉴定)的基本特征、相互间的主要区别及其鉴定结论的效力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