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在立法层面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其中包含的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多配套性的程序规则和单行立法均有待完善。推行诉前鉴定机制,对于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又需要以诉前鉴定程序的完善和规范为前提。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明确诉前鉴定程序启动的决定主体;规范诉前鉴定意见之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判断程序;明确诉前鉴定费用的负担规则。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启动权是鉴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诉讼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当事人诉权的重要手段。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启动程序作出了新规定,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符合建立现代民事诉讼鉴定制度的客观要求。以解读这一修改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民事诉权的实体涵义及程序涵义探讨其缘由和意义,能更好地诠释民事鉴定启动权对诉权的保障作用;从比较法的视角探析民事鉴定启动制度,可以预测我国民事鉴定的未来走向;在分析其证据属性的基础上构架启动程序,细化申请的审查标准,增设救济程序,可以为司法鉴定的立法和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鉴定质证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事人参与鉴定质证的权利,从此改变上可以看出保证当事人在鉴定程序中权利的立法意图。但是我国立法仍然缺乏对当事人鉴定程序启动权的保证,近年来一些错案的产生往往与当事人在鉴定程序中的这种尴尬境地有关。鉴于保证当事人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已经成为外国立法的趋势,我国相应制度的建立是有其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司法实践出发,对我国的民事鉴定制度的基本运作情况做一个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事鉴定制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备受司法界关注。其中,涉及司法鉴定的条款达24条之多,笔者结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相关内容予以了梳理与比较,揭示了民事证据规定给司法鉴定带来的变化与问题。民事证据规定重点规制了司法鉴定启动、受理、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鉴定人诚信承诺、鉴定人权利保障,鉴定人的出庭义务、遵守鉴定时限的义务,以及围绕鉴定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规定,以期保障鉴定质量。与此同时,民事证据规定也带来了管理上的边界之争的问题,包括司法鉴定行政管理部门与法院之间、法院与司法鉴定机构之间,以及法官与鉴定人之间权利义务的边界之争与之推,司法鉴定呈现多头管理已见端倪。本研究直面司法鉴定发展中的问题,建议尽早启动司法鉴定立法工作,强化鉴定意见的法庭质证,明确虚假鉴定的认定标准,梳理鉴定多头管理乱象等等,希望可以对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鉴定乱”的形成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民事诉讼鉴定制度采用辅助法官判断能力和充实当事人诉讼攻击防御方法的双重目的之设计,其在现行司法鉴定体制下是一种合理性存在.具有增强当事人对抗性辩论功能的“鉴定乱”不仅没有对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目标的实现造成实质性危害,反而有可能促进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目标的实现.当下,我国民事诉讼鉴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当事人辩论权进行有效性保护,以及因民事审判公信力不足而导致当事人对鉴定意见为认定事实基础的判决缺乏信赖.固然造成鉴定制度产生上述问题还有鉴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鉴定设备限制、鉴定技术标准不统一,鉴定人能力差异等原因,但建立平等、透明、公正的凝聚共识型民事诉讼鉴定制度更是当下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刑事、民事两大诉讼法,均于2012年1月实施.其中关于司法鉴定规定的修订和增加的内容较多.新民诉法关于鉴定的新规定较新刑诉法具有条款更多、内容更具体、更有突破性的特点.从鉴定理论与实务角度,侧重论述新民诉法关于鉴定立法的五大进步——鉴定启动程序的控制、鉴定人资格的限定、鉴定人出庭作证条件的放宽、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的两种严重后果、当事人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任务的加重规定的立法依据和创新意义及实施要点.同时,也从执法层面探讨民事诉讼中鉴定立法的六个不足,比较细致地阐述不足的依据所在,设计了制定司法解释的具体措施和执法应掌握的要点及今后修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法律意识的普及,民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而且许多民事诉讼开始需要司法鉴定的支持。适用鉴定意见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出台后,重点强调了司法鉴定使用鉴定意见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属性。本文将对我国民事诉讼适用鉴定意见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鉴定意见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民事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与为法院提供司法鉴定意见的社会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就相关鉴定问题频起纷争,一度还衍生出暴力事件.追根溯源,鉴定纠纷起源于民事司法,是民事庭审的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功能失灵与民事纠纷的案件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诱导的结果.然而,国家提供的公力救济与当事人寻求的私力救济皆证明,脱离原审法院的鉴定纠纷解决机制,事实上都进退维谷,而且促使鉴定纠纷扩大化.鉴定纠纷不单反映民事司法问题与鉴定技术问题,它也是当事人双方深层社会矛盾的表现.所以,国家应对鉴定纠纷,就应树立"复合解决/治理"的理念与体系,但关键在于实现民事司法解决鉴定争议的制度功能;同时,基于当事人强烈的制度需求,国家也应重塑合理可行的鉴定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参与的民事活动日渐增多,而各种民事诉讼活动也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提高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而逐渐增多.因此,诉讼中涉及的民事活动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病鉴定也愈来愈多.加之,我国加入WTO组织,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际间民事纠纷亦增多,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重要性将愈发突出. 但我国此类鉴定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如行为能力的"二分法"等许多问题和难点,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进一步完善之.  相似文献   

11.
在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作证、作伪证、作假证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案件的公正审判,人们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寄以厚望。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在证人作证问题上的结构性缺陷,并就改革与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禁治产人与无行为能力人的当代私法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法律科学》2008,26(5):81-87
古老的禁治产人制度因背离当代人权保障的理念,陆续退出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法典。作为继受了禁治产人制度的我国成年无行为能力人制度,除了在理念上存在着与禁治产人制度相同的问题外,在立法和适用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未来民法典对成年人应取消无行为能力人一级的司法拟制,保留限制行为能力人。对限制行为能力人,实行个案审查以确定行为人的行为能力的欠缺范围。新设监护登记替代行为能力宣告的公示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杨晋玲 《现代法学》2004,26(2):168-174
本文通过对中外夫妻财产立法的比较研究 ,找寻各国夫妻财产立法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 ,以为我国在民法法典化过程中 ,作为婚姻家庭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夫妻财产关系的制度化、系统化、完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晓剑 《现代法学》2011,33(4):59-67
民事法律关系"一元客体说"主张在民法典中构建一元化的民事权利客体类型,但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均不能成立。"一元客体之利益说"混淆了民事权利的客体与民事权利的本质和内容之间的区别,混淆了民事权利的客体与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目的之间的界限;"一元客体之行为说"在逻辑上并不周延,不能在绝对权法律关系中清晰地界定客体的存在与性质。建立多元、开放的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体系是中国民法典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松有 《现代法学》2000,22(4):18-25
文章首先回顾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社会背景 ,针对举证责任、庭审制度等问题采取各种改革措施 ;其次 ,通过对民事审判方式现状的剖析 ,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在完全由当事人举证、一步到庭、当庭质证等举措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最后 ,从理论上论证了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吴晓锋 《法学论坛》2005,20(6):94-97
对法律的制定有建构论唯理主义和法律进化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本文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即以法律进化论为本体,辅之以适度的建构理论,实行“科学的法律进化论”,并以此为认识论的基础,对中国民法法典化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目前进行的民法典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是世界上最新的一部民法典,也是融民商分立国家的民法规范和商法规范于一体的民商合一法典。根据该法典中大量的商事规范分析这种民商合一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缺点,就我国来说,应该对我国民商立法有借鉴意义,我国民商立法问题应从宏观统筹的高度解决, 选择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商合一”的立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民法学界存在自然主义的市场观念与非自然主义的市场观念,以及与这两种观念相对应的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和非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其中,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立场和社会政策方面的中立化企图,及其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学理姿态,应当受到批判;作为法律体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法的立法和理论研究,必须具有更多的政策导向意识。中国民法的立法和理论,需要扬弃对市场体制和民法模式的本质主义和教条化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事立法政策内涵进行持续不断的解读,通过民事立法的理论和实践,参与到有关社会政策的探索和发展之中去。  相似文献   

19.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世虎 《现代法学》2002,24(4):109-115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法律现象 ,理论上存在不同的学说。本文通过对民事责任竞合的各种理论及法律对策的分析 ,认为责任竞合就是请求权竞合 ,责任竞合时 ,权利人可选择请求权 ,但只能实现一项。同时 ,针对我国《合同法》的规定 ,提出了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民法法典化与习惯缺失之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法的激情正在催生这中国的民法典 ,然而 ,习惯也正被漠视乃至排斥。对于民事立法来说 ,习惯是社会自生自发秩序的存在形式 ,是社会变革的主要路径 ,是立法得以贯彻实施的条件。习惯的缺失意味着国家通过立法剥夺了社会的抗干预能力 ,削弱了法律的创新能力和校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