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虚拟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认同是通过网络化身的沟通与交流构建的。青少年作为网络主体在选择网络化身的过程中,同时也为确立怎样的身份认同提供了线索。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化身形象是个体在虚拟空间的重要人格表征,而选择网络化身形象的过程又是个体能对现实人格进行重塑的过程。在虚拟、匿名的网络空间中,如何选择网络化身,依托网络化身怎样开展网络生活,对于青少年形成现实与虚拟整合的人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崔应国 《乡音》2021,(3):36-36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可以借力数字技术,使实体展馆数字化、网络化,将河北打造成数字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数字化文旅产业示范省。一是产业融合互补,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通过智慧旅游和VR虚拟现实技术将景点真实立体地呈现于网络,在现实虚拟化的同时注意强化与周边优质资源的虚拟化整合,在增强虚拟红色教育吸引力的同时,宣传红色资源所在区域。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阶梯,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健全和谐的个体人格作为基础和精神支撑。和谐的个体人格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胡健  杨子 《求索》2014,(1):37-41
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将其行为扩展到网络虚拟世界而创造的数字化身份代表,这无疑促进了主体的虚拟化。虚拟空间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为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虚拟主体性与现实主体性相比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允许“身体缺场”。这一重要区别引发了虚拟主体性原本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即虚拟主体是隐身交往的承载者,也是网络语言的缔造者。同时,虚拟主体性把主客交汇融合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之相适应的虚拟主体的虚拟语言不断地成为了重要问题。由于网络地位不断上升,虚拟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更为重要,虚拟主体间性哲学以此为契机应用而生。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人格和理想人格是思考大学生理想人格构建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当代理想人格的合理性在于满足人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符合社会历史条件;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于一体的系统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13,(3):3
在信息化呈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海量、高速、便捷的信息传递途径把人们深深嵌入互联网之中,虚拟社会已经延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打破了个体之间、个体和组织之间社会交往的壁垒,使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更加广泛。虚拟社会中的主体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虚拟社会中的"社会热点"往往是现实社会中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7.
刘睿  钟淑颖 《理论月刊》2023,(10):142-150
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表征,深度的“脱实向虚”必将妨碍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幸福实现。随着人类虚拟生存从“想象版”到“网络版”再到“元宇宙版”,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加速演进。元宇宙中虚拟体验将全方位嵌入人的肉身感知,这可能点燃青少年“脱实向虚”的引擎,成为时下一大隐忧。但先进科技的捕捉与青少年“脱实向虚”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其生存论动因而言,青少年“脱实向虚”是现代性虚无主义渗透、青少年发展困境突围、教育不均衡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元宇宙前夜,预防、遏制和超越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需要加强青少年现实生存教育、独立人格培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成全青少年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8.
虚拟营销策略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想明 《理论月刊》2004,(5):103-105
虚拟营销策略是通过利用虚拟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这种虚拟化方法是走向现实的舞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或准备实施这一策略。虚拟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品牌化进程、分销渠道、促销手段和价格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职业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人格社会性品质的发展。社会实践证明,辉煌的职业成就决非能力之超然,而是职业者人格健全之杰作。21世纪选才用人的准则应当是“人格本位”。警察职业人格应具有敬业性、独立性、开放性、理智性和机警性等特点。在职业个体的不懈努力下,各级管理者应竭力推进优良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的高科技给表演艺术所带来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可以实现真人演员表演与虚拟场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促成真人演员与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角色之间的对话,甚至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被用于进行真人演员的虚拟化复制和重塑,以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来替代演员本人的真身,投入舞台与影视艺术的创作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对真人演员进行虚拟化塑造的模型也将会被刻画得越来越生动与逼真,真人演员虚拟化这一艺术创作形式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运用空间,成为艺术创作领域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虚拟”的哲学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是人类文明的传输和贮存的方式,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实物虚拟、符号虚拟和数字虚拟,是虚拟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和阶段。虚拟不同于现实,并且远离现实,构成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并有可能背离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但虚拟又是对现实的再现和复制,它以现实世界为本原、基础和蓝本,虚拟的内容和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刘东丽 《人民论坛》2012,(14):170-171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虚拟休闲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它颠覆了传统的休闲方式,成为个体发展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因其特有的局限性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虚拟休闲对个体的影响,从而促进虚拟与现实的整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彭美贵  顾玉平 《求索》2013,(10):100-102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维度阐释现实个体及其人格的逻辑生成,把人格本质属性同人的根本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和谐人格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情理性的人的存在方式与价值诉求。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要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异化劳动逻辑。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阐释了对和谐人格的总体哲学认识。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勉职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梦”的实现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国家之梦”,还是蕴涵于个体精神层面的“人民之梦”,皆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本真诉求。这不仅是个体和谐人格建构的重要目标,也是达成“中国梦”不可或缺之要务。  相似文献   

14.
郝玉梅  陈笑丽 《前沿》2006,(2):77-78
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趋于完善和稳定的时期。由于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变化较大、多元化观念的影响下,使他们内心出现迷惘和冲突,从而使其人格发展和完善变得更加困难和不确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时,其心理活动中的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认知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人格。因此,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作用,进行认知训练,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在生活,这个面具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人格,而这个面具的形成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紧密相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体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决定了其所呈现给对方的内容,可见,在人际认知的过程中,作为认知主客体的双方都是能动的,被认知者也可能控制认知者形成对自己的某种印象,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治人格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角色期待与个体人格的相互关系入手 ,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政治人格的现实样态、形成途径以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19.
田明 《岭南学刊》2014,(6):112-117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围绕着人的自由问题而构建出来。在其中,个体目的是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衔接的基础。若没有人的现实目的就不可能存在着一个具体的、被体验到的社会。马克思历来主张"人应立足于社会现实"。强调个体目的是马克思思想的本体,并不是提倡个人主义,而是要在个体目的中呈现出社会维度,从而为解决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的人谈不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但自主的个体必须在社会中被合理地规范,以使其成为纯粹的,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的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只能在目的论范围内求和解,而不是在形式因的角度找到一个外在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中西审美主义尽管言说方式和论证理路大异其趣,但其根本精神却有相通之处,即寻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寻求人的审美化生成,寻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这种审美主义是一种人文精神、自由精神的体现。审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其根本品性正在于人与现实真正的自由关系的现实建构,即探讨人如何生成为审美的、自由的人,现实如何生成为审美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