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具有丰富的学习思想,对人类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认识.在道、儒思想的不同影响下,《淮南子》表现出两种既有交集、又相迥异的学习观.一方面,《淮南子》坚持黄老道家的基本立场,对儒家之“学”进行批评,凸显出尊道抑儒的理论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整体上调和与兼容这两种学习观.受道家心性思想熏染,《淮南子》从基本原则、根本目的与理想境界等三个方面阐发其“尊道养生”的“为己之学”,彰显出显著的生命美学意识,这既对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有所发展和丰富,也对现代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凌 《长江论坛》2009,(1):70-75
本文在论述图书的起源与“编辑”、“出版”概念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两湖地区出土的主要竹简、帛书文献,并以郭店楚简为例,通过分析其形制特征,比较郭店楚简《老子》、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三种版本的异同及其版本学价值,探讨了先秦时期两湖地区竹简帛书的编辑版本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抄本的发表,为学者更准确地解释某些道家词语提供了依据。本文选取两条,试作新释并求教方家。 一、“上帝不考、时反是守”考释 《国语·越语下》有句范蠡之言,即所谓“上帝不考,时反是守”。此语常被秦汉之际的黄老学者引用,但解释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徐文武 《求索》2005,(1):177-179
《黄帝帛书》的“刑名”不仅指一般的名称和外形(即“名”与“实”的关系),同时更着重于强调法令、法规、制度(“名”)与法规制度实际执行的情状(“刑”)的关系的探讨,因而和形名家单纯从理论上探讨名实关系是不同的《黄帝帛书》的刑名思想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三大内容:其一提出了逻辑思维层次的“名理”的概念,并作出理论阐释;其二,提出了事物命名的原则:“物自为名”。其三,在名实关系上强调“名实相应”。  相似文献   

7.
赵涛 《理论月刊》2007,(4):55-57
《天下》篇的作者和时代有两种可能:一是战国中期的庄子晚年所作,二是成文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后学之手,不可能成文于秦汉以后。《天下》的思想倾向是老、庄道家的基本思想,融合吸取了诸家思想,不过对诸家思想的吸收也是放在道家的“道”中的一部分的地位。《天下》篇的主旨“内圣外王”思想是在文化意义上建立的自然人格和道德人格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黄帝书》与楚文化蔡靖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经整理拼复后共有28件。据学者考证,”马王堆帛书中能推定作者地望的,大都是楚人的著作”①。其中除了《老子)甲、乙本之外,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黄帝书》。它反映了战国中期的...  相似文献   

9.
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研究》、《邓小平国防现代化思想研究》二书,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分别与读者见面。这是国防大学编辑出版的“邓小平的思想研究丛书”中的两本,也是国内最早问世的研究这两个专题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心雕龙》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各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深入,但也还有一些薄弱的环节,如《文心雕龙》的思想渊源就属这种薄弱环节,《周易》、道家以及佛学对刘勰的影响,已有少数论文可见,但还有许多家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迄今尚无一篇论文发表。著名《龙》家牟世金先生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著作绝少涉及刘勰的思想渊源问题,他甚至不大同意这种做法,称这种做法为“查三代”。刘勰是个佛教徒,以此定成分,他属于唯心的一族。但通过“查三代”之后,必然得出他属于唯物的一族,因为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孔子晚年读《易》至“韦编三绝”;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也受到过《易经》思想的沾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序》指出,诸家各派无不“援《易》以为说”。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历次哲学思潮的策源,都有《易经》的功绩。这说明《易经》思想具有哲学原创性,是早期儒、道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13.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周易》,被先儒称为“大道之源”。数千年来,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艺术、宗教以及医学与自然科学等一直持续不断地产生着重大影响,17世纪以来,更被译成多国文字而走向世界,使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周易》是引发我中华文化蔚为大观的“易”学活水源头。2000余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学人契会、解读和阐扬的重要经典。自本世纪初叶始,老一辈易学研究者,逐步冲破传统经学的樊篱,以新的研究视野,扫去蒙在《周易》经传之上的层层历史积尘,为揭示《周易》经传的异同和关联,还《周易》经传各自的“本来面目”,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幸赖千载难逢的可贵考古发掘,尤其是帛书《易经》、帛书《系辞》、帛书其他释《易》论《易》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依《庄子·天下篇》的分析,把稷下黄老之学划分为三派,即“宋鈃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十批判书》)“黄老之学”就是“道家”,所以这也就是“道家”三派。冯友兰在《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中,同样依据《天下篇》,把资料极少的田骈慎到派抽了下来,再加上未曾游过稷下的庄周,也组成了“道家三派”,即宋尹派,老聃派,庄周派。(哲学研究》1959年第四期)近年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在概论“道家”时,也是划分了宋尹、老聃、庄周三派。(孙著第53页)看来,《庄子  相似文献   

15.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陈作飞 《求索》2011,(7):124-126
《周易》成为为中华伟大易学诠释的对象,长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今本《周易》。二十世纪易学资料大出,有阜阳汉简《周易》,有马王堆帛书《周易》,有王家台秦简《易》,有战国楚竹书《周易》等。阜阳汉简《周易》为占筮之用;王家台秦简《易》与今本大异,且只具卦辞,其占筮之用与阜阳汉简《周易》无异;战国楚竹书《周易》虽留存较多,但文本已然散乱,无法与今本作全面比较。唯马王堆帛书《周易》面目全晰,经传俱备,是最理想的能和今本《周易》进行文本对照研究的本子。《周易》文本的对比能充分证明其哲学性质。无论从卜筮特征还是义理蕴含来讲,《易经》文本构成的演变都放射出时代思想的变更和凝聚。  相似文献   

17.
文廷海  丁光泮 《求索》2008,(7):226-229
苏辙在集解《春秋》时,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春秋》的思想进行解读。政治思想,首先从“尊王命”、“正周班”、“尊王官”、“尊王人”、“王者无敌”、“天子无出”、“天子不会”第一次对《春秋》“尊王”之义进行全面的解说,这是苏辙《春秋集解》的重要贡献。此外,夷夏之防、“轻刑慎杀”等政治思想,也阐发新的见解。伦理思想,以“隆君父”为说,强调《春秋》的政治教化意义和“诛心”的作用。史学思想,说经以《左传》史实为本,标举《春秋》“书实”的思想,对春秋时代作“通变”性的历史考察,灌注了自觉的史学意识。苏辙《春秋集解》阐发思想内容丰富,对当时“以意说经”的《春秋》学风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18.
分析《梧桐雨》和《汉宫秋》两部元杂剧,探寻其中帝王角色汉元帝及唐明皇的四重悲剧性,并分析两人悲剧的异同点,以期对帝妃恋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任海涛 《前沿》2009,(8):58-64
《吕氏春秋》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是迄今为止,对吕著法律思想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展开,研究吕著所构建的新的“德治”法律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吕著的“德治”思想对儒家“德治”进行了扬弃并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容,形成新的德治理论,该理论由四个要素组成。在春秋战国末期鼓吹经过改造的“德治”理论符合历史潮流,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新的“德治”体系包括物质基础、实施主体、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实力保障和统一天下的舆论准备七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美学思想蔡靖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其隐居之后所作“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乃为阐发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而作,可以说是春秋时代兴于楚地的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