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了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 (Arthrobotrysoligospora)孢子批量培养技术、孢子通过兔消化道后的活力及其对绵羊消化液的体外耐受力。结果表明 ,少孢节丛孢菌孢子最适合以玉米粒为基质批量培养 ;少孢节丛孢菌的孢子在通过兔消化道后 ,可以保持存活 ;并且在体外对绵羊瘤胃液、真胃液、十二指肠液有一定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不同诱导剂和不同营养组成的液体培养基诱导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产生发酵液,经浓缩处理后,对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酶活性以及相关的生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相关诱导剂能够显著影响少孢节丛孢菌的代谢过程;而且秀丽新杆线虫刺激少孢节丛孢菌产生的培养基滤液和氨基酸刺激所产生的发酵液内含成分不同;蛋白酶活性越高的滤液中,磷酸酶活性越低;产生胞外蛋白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d。  相似文献   

3.
少孢节丛孢菌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含捕食器茵丝(含有普通营养菌丝、菌环和菌网)、普通营养菌丝、分生孢子、线虫三期幼虫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粗蛋白含量在含捕食器菌丝、普通营养菌丝、分生孢子和三期幼虫中分别为43.08%、33.65%、39.30%和65.91%.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31.859 mg/100 mg、20.584 mg/100 mg、32.111 mg/100 mg和44.077 mg/100 mg.上述样品中,均未测出色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的粗蛋白高于普通营养茵丝或分生孢子的粗蛋白含量,而线虫三期幼虫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并且在含捕食器菌丝和线虫三期幼虫中,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以及酪氨酸的含量都比普通营养菌丝及分生孢子中的含量高,而前3种氨基酸据认为与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获悉少孢节丛孢菌内蒙古株Aoz1基因的详细信息,以研究捕食线虫性真菌对线虫的作用机制,本试验以捕食线虫性真菌的代表种——少孢节丛孢菌内蒙古株为研究对象,首先扩增其胞外丝氨酸蛋白酶的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其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再转化至Transetta(DE3)表达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条件的优化以及表达产物的纯化。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内蒙古株丝氨酸蛋白酶Aoz1基因与已发表的丝氨酸蛋白酶Aoz1基因的同源性为99%,其蛋白具备螺旋结构;在原核系统中进行表达,其最适IPTG诱导浓度为1.5 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8 h,确定了重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并获得了重组蛋白。对该酶基因的分析,为后续有关蛋白酶和捕食线虫性真菌杀灭寄生性线虫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oligospora)是一种捕食线虫性真菌,早在1850年由Fresenius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此后,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证明该菌对多种线虫幼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效率,与某些化学药品相比,有安全、无污染等优点。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牛羊放牧草地土壤、粪堆、厩舍土壤及林地土壤中分离捕食线虫性真菌奇妙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thaumasia),并进一步了解分离株对线虫的捕食过程。首先,使用诱饵平板技术分离奇妙节丛孢菌;然后,借助扫描电镜对NBS005分离株与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及自由生活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的捕杀动态学及相互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1 532份与牛羊相关的样品中分离出11株奇妙节丛孢菌,检出率为0.71%(11/1 53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加入试验线虫后第6小时,该菌产生捕食结构并开始捕捉试验线虫。其中,二期幼虫(L2)于捕捉后第8小时被真菌刺入角质层,第30小时虫体明显皱缩,提示虫体正处于消化过程,第78小时虫体被消化完全;第三期的感染性幼虫(L3)于捕捉后第12小时被真菌穿透,第42小时虫体表面皱缩,第84小时虫体消化完全;秀丽隐杆线虫于捕捉后第7小时被真菌刺入并明显皱缩,第12小时虫体严重皱缩,第18小时消化完全。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分离的真菌属于奇妙节丛孢菌,该菌捕捉以上三种类型的线虫后,真菌对线虫捕食作用的时间随着线虫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菌丝、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捕食性结构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及其在 0 .4g/L玉米粉琼脂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捕食线虫性真菌菌丝在 0 .4 g/L玉米粉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呈树枝形放射状生长 ,有的菌株还可以在 0 .4g/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中呈絮状生长 ;分生孢子位于垂直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近顶端部 ,多数出现在菌丝的生长后期 ;厚垣孢子在菌丝上呈插入性生长 ,在老的培养基中容易发现 ,且与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种类有关 ;捕食性结构在受到活线虫幼虫的刺激之后才会产生 ,而线虫虫卵与成虫并不能导致捕食性结构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鞭式达丁屯氏菌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L3)和秀丽隐杆线虫的动态作用。将鞭式达丁屯氏菌接种在0.2g/L玉米粉培养基中,培养7d后,加入试验线虫,在虫体刚被捕捉时即开始记为0h,此后分别于第1、2、3、4、6、8、12、16、20、24、36和48小时取样观察。结果显示,该菌培养后可自发形成捕食结构;加虫30min后即有虫体被捕捉;捕捉后第4小时,菌丝侵入秀丽隐杆线虫导致死亡,而捻转血矛线虫L3被菌丝侵入致死亡则需要20~24h;捕捉后第24小时,整个秀丽隐杆线虫被菌丝侵占并完全消化;而捻转血矛线虫L3则需要36h被菌丝完全侵占,48h被完全消化。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杀虫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虫诱导培养方法,自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南等五省(区)采集的23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了食线虫真菌23株,形态学分类研究表明,它们分属于9属22个种(包括:节丛孢属9个种、隔指孢属2个种、单顶孢属4个种、镰刀菌属2个种、钩丝孢属2个种、轮枝孢属1个种、被孢霉属1个种和茎点霉属1个种)和1株未定种。本研究为开展家畜线虫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将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接入含有不同诱导物的LMZ培养基和枸橼酸液体培养基中,然后进行为期6d的培养并收集发酵液,进而测定其中蛋白质的质量浓度和蛋白酶活性及磷酸酶活性,并用发酵液进行杀虫试验。结果显示,动物寄生性线虫诱导的枸橼酸培养基发酵液中蛋白质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381.4mg/mL,蛋白酶和磷酸酶比活性最高,分别为9.48U/mL±0.03U/mL和38.30U/L±0.04U/L,对线虫的致死率为50.11%±11.8%,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同时发现,D.flagrans发酵液对蝇蛆的致死率最高,可达40.56%±0.13%。结果表明,在D.flagrans发酵液中含有杀虫物质。研究结果为以后研究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化学杀虫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患皮肤真菌病家兔的皮屑、被毛中分离病原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分别用5、10、3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通过皮肤涂擦法进行治疗试验,以观察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2种病原真菌经培养特性、菌落性状、菌丝形态和孢子性状特征等鉴定,为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3种剂量组的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1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于家兔自然感染皮肤真菌病的疗效最好。试验表明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兔自然感染的皮肤真菌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PrP基因在金黄地鼠淋巴和外周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构建了标准重组质粒,制备了标准曲线,对不同年龄金黄地鼠腹股沟浅淋巴结、脾、心、肝、肺和肾提取总RNA,反转录后进行PrP基因的表达定量。结果发现,淋巴组织呈现高的表达量,外周组织的表达量比较低;不同组织在不同年龄出现表达高峰。  相似文献   

13.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观察手段对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感染雏鸡胸腺、腔上囊及脾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损伤。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可造成雏鸡免疫器官组织损伤,这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某种鹅场疑似白血病的朗德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剖检可见病鹅极度消瘦,肝、肾、脾、胆囊和卵巢等组织器官呈不同程度肿瘤样病理变化。其中肝病变尤为明显,稍肿胀,表面有颗粒状弥漫性结节,切面有斑驳状异变;肾苍白,质硬,正常结构消失,形成肿瘤结节;胆囊变硬,胆囊壁增厚。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肝细胞大量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脱落,肾间质与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血管球结构模糊;脾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异嗜性粒细胞增多,有多量肿瘤细胞浸润;胰腺、卵巢、胆囊等则有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和凝固性坏死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三聚氰胺急性中毒对小白鼠内脏器官的损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将18~22g昆明种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口灌喂蒸馏水和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370、739和1 479mg/kg)。染毒后第36小时处死小白鼠,观察肺等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聚氰胺对肺、肝、脾和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病理学观察显示,三聚氰胺各剂量组小白鼠肺充血,肺泡腔有少量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1 479、739mg/kg组小白鼠脾、肝轻度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蛋白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各剂量组肾和肺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剂量组肝和脾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证实,三聚氰胺急性中毒会造成小白鼠肾、肺、肝和脾损害并诱导肾和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热胁迫对奶牛组织形态和机能的影响,对热胁迫奶公犊肝、脾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分析了HSP70在肝、脾的表达特征,并进行了脾淋巴细胞凋亡的观察。结果表明:在25℃常温状态下,奶牛肝、脾结构基本一致;脾组织内淋巴小结界限较大,红髓、白髓结构完整性较好,边缘被膜平整,淋巴小结内的淋巴细胞排列较致密。在不同热胁迫下,各组奶牛肝、脾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肝、脾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随热胁迫后不同时间点而有所不同。热应激奶牛组织中HSP70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波动变化,与同期各组织细胞所呈现的病理损伤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提示HSP70含量可作为判定组织应激损伤的标志之一。热胁迫对奶牛器官组织的影响是逐渐加重的过程,呈现部分淋巴细胞从凋亡到坏死的病理学变化过程。不同高温热胁迫均可造成肝、脾结构及其细胞的损伤,温度越高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7.
将 1日龄三黄鸡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B组 ,每组公母各 2 0只。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 ;试验A组除供给基础日粮外 ,添加 4 g/kg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试验B组除供给同样的基础日粮外 ,添加 8g/kg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 8g/kg水平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能明显促进热应激下肉鸡肝、肾和胃的生长发育 ;添加 4 g/kg水平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热应激下肉鸡组织器官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 ;在组织水平上 ,中草药添加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热应激对肺和肝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