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刑事和解制度是世界现代司法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司法模式,其改变了传统刑事司法观念,在重新构建刑事法律关系时将被害人融入其中。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蕴涵着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使刑法在起到惩罚犯罪人作用的同时保障了被害人的利益,修复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为犯罪人将来重新回归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司法模式,以被害人权益为导向,通过搭建被害人、犯罪人与社区间的对话平台,促进社会关系的修复,并取得良好的司法效果。鉴于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必要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本土资源,建立恢复性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3.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国家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一项新制度,由于其坚持"修复社会关系、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弥补了以国家追诉主义为中心的刑事司法制度的缺陷,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借鉴其先进理念,对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漠视,被害人不能积极参与诉讼,诉讼成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实,从而致使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之后,又遭遇国家司法制度的冷落。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具有重大的重构意义,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的一种修正或补充。对被害人权利的尊重构成了该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司法体中,被害人先后经历了原始被害人中心、被害人隐形与被害人重新复兴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被害人在刑事领域中的地位经历了从辉煌到失落在再到重新回归的变化。现代刑事政策运动的客观趋势是将保护受害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惩罚犯罪人放在首位。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主导的被害人救助、被害人权利保护、刑事和解等运动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我国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切实的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与权利保护,确立犯罪人和被害人同等的地位,建立国家—犯罪人—被害人三位一体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民事救济的司法途径选择 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还是通过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更快捷、更有利于智障“包身工”的权利保护?笔者认为还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更有利。首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更高司法效率。根据刑诉法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即该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7.
张永昌 《法制与社会》2011,(25):283+285-283,285
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刑事司法是报应性司法模式,是以犯罪人为中心的,漠视了被害人的权利救济,不利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而恢复性司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对被害人的尊重和保护。应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改革不断加深的今日,刑事司法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困境,尤以刑事被害人、加害人以及社会之间矛盾难以调和为患.矛盾的化解离不开犯罪人和被害人的积极参与,刑事被害人长期被忽视的现实情况成为了横亘在刑罚与社会和谐中间的障碍.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研究,无疑会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徐军 《中国司法》2007,(12):90-92
刑事和解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司法理念,它所体现的恢复性司法理念是西方新兴的一种刑事处理方式,目的是恢复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它是在司法工作者的主持下,在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求得被害人谅解,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在全球法律文化交流加速和国内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也开始进入我国刑事法学者和立法者、司法者的视野。但是现阶段对刑事和解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刑事和解的主体、定义、具体程序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争论,本文拟对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现行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对策以及对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1.
恢复性司法是在批判传统刑事司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替代性纠纷解决和犯罪人改造机制,它以加害者和被害人之间的补偿性协商为基点,以被告人回归社会为终点,旨在修复犯罪给被害人和犯罪者本人的创伤,并修复被破坏的社区关系。恢复性司法在英美国家的兴起,凸现了传统司法忽视被害人权益、忽视社区关系之修复的弊端,其迅速的发展以及发挥的巨大功能昭示了其弥补传统司法之不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本文以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当前司法现状出发,思考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期望这一研究能够对我国构建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一些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文强 《法制与社会》2010,(36):124-125,127
我国司法诉讼制度中的刑事附带民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其本质是以立法为根本,能够更好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能够更好的使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之后造成的损失可以在法律上获得救济。但在实践过程中,立法的简约造成了司法的消极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既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能真正体现被害人合法权益在实体上的切实保障。因此有必要在维护法律的同时,寻找可以完善的方式方法,提出可以构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制度的思路和具体方案,最终真正体现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过错的界定,需要把握被害人行为的不正当性、被害人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以及犯罪行为的针对性.据此展开,判断被害人行为是否构成被害人过错,被害人行为违反某种善良的社会规范是规范条件;被害人主体适格性是主体条件;利益关联性是事实条件;时间关联性是紧密性条件;犯罪行为的针对性是对象条件.国外有关被害人过错的立法例对我国有借鉴意义,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有其刑事法学、文化传统以及自然法哲学方面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需要法定化.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与人权保障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如在刑事司法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刑事被害人,关注他们在罪犯或犯罪嫌疑人无力赔偿、弥补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时,如何救济被害人,以减轻犯罪给他们造成的不幸。日前,《都市快报》报道了一个令人发指的案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价值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采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解决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害,但是由于立法的疏漏,该制度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若干无法解决的冲突和难题,并对这一制度的存在价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和做法,因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原则上应当民事、刑事诉讼分别进行,只有在极其个别的情况下,允许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相对弱势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效果不佳的形势下.刑事被害人往往难以获得经济赔偿.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既是矫正实质司法公正的有力武器.也是对和谐司法理念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18.
源于西方的恢复性司法,以被害人利益为中心,通过特定侵害各方的协商解决刑事冲突,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西方数十个国家得以推行。恢复性司法作为传统刑事司法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已成为现代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引入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恢复性司法的本土资源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常青 《法学论坛》2006,21(3):52-56
恢复性司法缘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刑事司法实践,并逐渐成为影响传统刑事司法的重要司法范式。恢复性司法是在反思传统司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可以弥补传统刑事司法过于对抗、忽视被害人等缺陷,从而迅速风靡于西方国家。我国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刑事司法制度与实践,都存在着契合于恢复性司法的因素。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必要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本土资源,建立恢复性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黄梅 《法制与社会》2013,(26):130-131,140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刑事司法以惩罚为主的观念,把促进和解、修复受损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社区、受害人关心犯罪和罪犯,促进罪犯回归社会作为依归,同时改变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受害人边缘化的地位。在监狱刑罚执行阶段,监狱应成为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启动主体,在罪犯入监服刑改造初期为罪犯制定个别矫正方案的同时,为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罪犯制定恢复性司法方案。将罪犯"认罪悔罪,积极参加劳动改造,获取劳动报酬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确认为"确有悔改表现",结合其他减刑、假释条件由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或假释建议。这涉及到对《监狱法》的修改,是对我国刑事奖励制度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