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气候变化诉讼,作为处理气候利益的特殊司法类型,有丰富的表现内容。气候变化的本国影响与传统诉讼模式的固有弊病凸显了该类诉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该类诉讼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经验又体现了该类诉讼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对此,在诉讼属性上,明确该类诉讼的法律关系特征、对应类型与诉讼本因。在法律依据上,形成法典分编与单行规则相结合的实体法体系,并在完善既有诉讼规范的基础上适当确立特别的程序法规则。在司法主体上,确立“代表”与“群体”理念结合的原告机制和以公主体为原则、私主体为例外的被告机制,并严格限缩第三人参与的情形、发展特殊的诉讼机构。在诉讼类型上,形成民事、行政与刑事诉讼的理想配合格局。最后,全面完善该类诉讼的运作内容。  相似文献   

2.
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民事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现行诉讼费用规则不适用于以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环境公益诉讼,这是环境公益诉讼正常运行的瓶颈之一。为了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正常运行,应建立独立的公益诉讼费用规则。构建环境公益诉讼费用规则应坚持公共负担原则、平等原则和经济合理原则,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原告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私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崇公抑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指向。然而,对私的贬抑和对公的推崇造成对私人利益合法性的漠视,并没有带来人际平等和宪政民主制度的落实,"崇公抑私"这种伦理关怀到了现实中就演变成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扭曲。历史证明,"灭私欲"无益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靠公私协调。对"公"的维护要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基础之上,否则必然导致公私利益"两无"的结果。现代民主的运行要求公民普遍具有公共精神,它要求公民善于超越自身"私人性"的局限,体认更为普遍的联系和价值。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换的研究,必须首先认识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结构,看到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碰撞的必然性,这是培育现代公共精神的文化导向与价值源流。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与“私”有几种涵义,需要正确的理解。一、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概念。“公”指的是公共所有:“私”指的是私人所有。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又如,公共财产,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护公共财产,也要保护正当的私有财产。二、社会领域中的物质利益概念。“公”指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指的是个人利益,在物质利益的问题上,我们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政府的不作为对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在破坏公共环境的行政违法案件中,迫切需要一个适格的主体代表国家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今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提到"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所以本文抓住这一契机,围绕检察机关作为适格主体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进行展开,对我国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以国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而无人起诉的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判决有关违法行为无效,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的活动。我国虽尚未建立该项制度,但是域外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构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在我国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武威 《岭南学刊》2009,(2):68-71,105
现行诉讼制度基于直接利益关系原则而对诉讼主体资格有所限制,这影响了公益诉讼制度社会和法律功能的发挥。应当将公益诉讼主体扩展为国家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与组织和个人,同时在根本制度、诉讼费用、奖惩机制以及法学教育与法律知识的普及多个层面进行完善与改进,以健全我国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我国已累计出现10余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这些案例既是"能动司法"理念对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的突破,也提供了公益诉讼的若干原告模式。比较不同模式的司法成本,不难发现,以检察机关为主,以政府职能部门和环保组织为辅的联合原告模式,最易于降低司法成本和分散诉讼风险,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可持续发展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冷凌  周慧 《人民论坛》2013,(8):150-151
从各国实践经验来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于保护公共环境和公民环境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也开始进行尝试,其中颇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还存在一系列障碍。文章重点围绕原告资格、举证责任、费用承担、诉讼时效等方面,具体探讨环境公益诉讼规则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一环的前置程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运作体系。国家行政机关保护公共环境利益具有先天的优势,前置程序给行政机关一个缓冲期间,行政机关及时纠正之前不当的行为既可以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能够节约司法资源,促进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高效解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前置程序运作中,应明确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判定标准,设置前置程序的合理期限,建立前置程序的豁免,以及检察建议的说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法律体系的健全,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议领域。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但在一些发达国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因此.我国应在现行的行政公益诉讼理论的基础上,在拓宽起诉人资格、扩大受案范围、诉讼费用承担等方面.借鉴国外法治国家的经验,加快确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是建设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共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案件日趋复杂,引入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予以完善,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经济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适案范围、配套保障措施方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论环境公益权--兼论环境公益诉讼建立之实体权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颜运秋 《桂海论丛》2006,22(3):86-88
由于环境法上之权利(权力)的性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澄清,环境法上的权利(权力)不明晰及其司法实现手段的不足相互作用,使得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因此,应当明确环境公益权的概念,通过环境立法,合理地配置权力和权利,并由此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环境法权的可司法化。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Class action litigation is a current, or imminent, reality in many public child welfare agenci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dvocates have increasingly used lawsuits to leverage reform in systems they viewed as ineffective in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Too little guidance has been offered to administrators confronted with litig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as they respond to actual or potential lawsuits. An overview of the litigation process is included, as well as a series of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by the administrator and the consulting legal team when an agency or jurisdiction is anticipating or facing a suit.  相似文献   

15.
公与私:中国行业协会的矛盾定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东民  雍洁  王海祥 《桂海论丛》2010,26(1):113-1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同类企业间的联合互益组织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行业协会本身所蕴含的市场性以及我国对行业协会的特殊定位,其公益性与私益性的冲突成为制约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探讨市场化的主流趋势与非营利化的新兴走向之间的异同,才能重新定义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 ,带头致富 ,守法经营。虽然他们也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 ,但他们在生活上只消费掉自己的劳动所得部分 ,而把税后利润主要用在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这样 ,既发展了生产 ,增加了社会财富和雇工收入 ,又加快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 ,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 ,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增强党的凝聚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当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应容许国家公诉机关或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这直接关系到公益保护的有效和行政权力监督的力度.在我国建立以行政公诉优先、民众诉讼为补充的行政公益诉讼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法律知识、办案经验,调查取证方面的优势,又动员了私权的力量来制约行政权的行使,从而构建监督行政权力的系统,促进行政权依法行使,从而维护公益.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行为与环境破坏行为导致的损害都属于环境侵害,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加以法律规制,从预防、惩戒、修复三大环节入手,给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预防体系着重环境风险的行政监管,为环境保护构筑第一道防线;惩戒体系强调刑罚与行政处罚在适用层面的可操作性,对环境侵害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修复体系则事关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的渠道,让民事赔偿能在环境修复上产生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权是指进行公益诉讼的权力。所谓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进行纠正和制裁的诉讼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公共性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司法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20.
索文娟 《桂海论丛》2007,23(1):84-86
环境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公众环境权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建立健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保护环境公益,推动行政权法制化有重要意义。构建原告资格及制定相应的制度,赋予公民、社会团体、检察院提起环境行政诉讼的权利,是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