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歆红 《思想战线》2008,34(1):29-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界越来越重视"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回顾"人类学德国研究"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其相关问题,例如发展缘由、研究主题、研究者来源、论辨焦点和研究特点等等."人类学德国研究"既是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一种"他山之石",也是中国学术界应该参与对话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人类学领域已成为显学的女性人类学,传入我国已有20多年,并经历了学科理论的介绍到本土研究的历程.本文试图对近20多年间中国女性人类学学术研究的状况做一个粗略的文献综述,并对其理论构架做一个大致梳理,以明了我国女性人类学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便于后者有识之士在此领域的拓展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苏永前 《思想战线》2012,38(5):33-3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文学人类学为标志,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9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转向。前者在有关"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化解释、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方面,均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后者则直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可谓历经磨难,“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是其发展历程的形象概括。尽管如此,中国大陆与海外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关于云南的研究亦可算得上是硕果累累,为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留下了十分丰富与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言     
正艺术人类学伴随着人类学传入中国而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从开始就有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艺术,但艺术人类学真正作为一个学科受到关注,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田野,到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许多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学者开始结成一个学术的共同体。走到今天,有关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也由此,需要对以往的研究有一个理论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吴泽霖先生在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教学、科研机构的建立、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普及等方面对中国人类学的建立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吴泽霖先生的治学历程和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轨迹表明,人类学作为一个西来的学科.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将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完美结合,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办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引发了长三角地区乡村人口的转移,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和晓蓉 《思想战线》2007,33(6):113-118
中国仪式艺术的研究深受西方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影响,但发展进程相对滞缓,基本与中国人类学界的艺术研究同步。其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为仪式艺术研究的发端阶段,成果多见于调查报告中;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量的西方人类学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仪式艺术的研究方法、对象和路径都向多元化发展,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9.
叶舒宪 《思想战线》2013,39(5):4+157
文学人类学是新时期以来人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80年代,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勃兴和大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先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悄然兴起,拓展了我国文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格局,推进了科际整合与知识创新,留下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和探索经验。1996年成立全国性的学会组织——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0.
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后,国与国之间有了明确的边界,一国境内邻近边界的区域被称为该国的"边疆"。这一概念于近代传入我国。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其不得不经历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学、人类学及社会学学者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考察时段,初步论述了相关学科的学者实现"边疆"概念中国化的努力与成绩。  相似文献   

11.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1,27(4):100-105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亦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流派.近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并正对人文研究中的其他学科产生着日益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西南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必将成为21世纪初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西南各省区市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还有利于推进西南地区开放式发展格局的形成,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相似文献   

14.
黄继元 《思想战线》2002,28(3):43-46
21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将面临全球化和“入世”的全面影响 ,旅游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西部第一旅游强省 ,云南省要在 2 1世纪把云南省建成在东南亚有影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就必须超前谋划 ,趋利避害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软实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国家能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华文明和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等都在不断扩大.新世纪,要求中国加大软实力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后,西部在我国经济高增长进程中相对落后,属于低增长梯度地区,相对于东、中部仍处于工业化的较低发展阶段.随着区域差距的动态扩大,在我国21世纪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进程中,西部增长滞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性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人均GDP的持续增长.因此,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加快增长率梯度推进,激活西部的增长潜力,使之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发区域,这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又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将由低谷逐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民俗学新世纪的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 《思想战线》2003,29(1):85-89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一步深化 ,民俗学流派日渐形成 ;分支学科与应用民俗学快速发展 ;微观的社区民俗志成为今后民俗志的主流 ,基层民俗学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相互渗透仍将持续 ;民俗学学位点建设将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郁鸿胜 《中国发展》2013,13(3):70-75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大国在海洋资源、海权以及海洋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高度重视海洋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国海洋战略,该文对发达国家的海洋战略进行分析,总结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内容,为中国海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限,划分为两大阶段。前50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为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而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夺取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后50年,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理国家和它作为学术理论曲折发展的50年。贯穿这百年哲学的一根红线,就是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日益结合并占据主导地位,使中国现代化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艰难曲折历程。世纪之交回顾这百年哲学历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