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个人没有孝敬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久前,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里增加了拒招不孝子一款。在录取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孝行为,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和反映,调查属实后,北京大学将不接受这样的考生。百善孝为先。孔子当年制定孝的标准既有可操作性,又有人性化。他认为孝就要合乎礼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孝"思想,其内涵丰富,其中不乏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一、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孝是晚辈奉养礼敬长辈的道德要求。《论语》中孔子讲到孝的地方不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爱情     
三个字: 孝、敬、惜。不占用多大的大脑内存,每天起来.就念叨一下孝敬惜、孝敬惜晚上睡觉前,再念叨一下孝敬惜、孝敬惜,人生就会有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尊老爱幼原本是中華優秀美德,但前三十年中‘孝’字因作爲封建遗孽而被諱言。直到近幾年,封存多年的‘孝敬’一詞,才又重見天日。这也算是‘物極必反吧’,但民間在對‘孝敬’的理解上却又出現些偏颇。據一家上海報紙登载,在同一條弄堂裏,一對平素很孝順父親的姊妹,因爲操辦父親丧事從簡,沒廣邀親友,也未辦酒席,竟被一些鄰居背地裏譏諷爲‘吝啬鬼’、‘不孝之女’;相反,另一  相似文献   

5.
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智辉 《前沿》2003,(2):110-11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其观念经历了由“追孝”、“享孝”到“父慈子孝” ;从“孝养”到“孝敬” ;再从“孝敬”到“孝感”、“孝义”的演变。孝文化曾表达了中国人民敬老养老的优良美德 ,也曾作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而存在 ,在当代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追本溯源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孝"的观念形成于中国父系氏族社会。《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按:金文'孝'字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汉语大字典二卷》)。 西周东周以后,以孔孟儒家为首的诸子百家,延伸扩展了孝的内容,使传统孝文化蒙上厚厚的封建尘埃。其中,一些落后的东西理当抛弃。但应当看到,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乃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崇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工作,员工领工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山东滨州一公司里,却出现了员工的父母也能同时领取"孝工资"的新鲜事。所谓"孝工资",是公司按照一定标准给员工的父母发放工资,是代替员工尽孝道的一种企业行为,该部分资金完全由公司  相似文献   

8.
正孝感市的柔力治理是一种既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式。其独特之处体现为:第一,以柔从根治理的科学决策。柔力治理是利用本地传统文化的力量给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治理"人的内心,通过人心的改变和向善从根本上塑造人的行为。"孝"既是本原性、本质性、普遍性的善,又可以从点到面地扩展。"孝"也是人最容易形成和最早形成的善,  相似文献   

9.
夏学銮 《人民论坛》2012,(27):74-75
新"24孝"是利用旧"24孝"的话语形式,构建新型"孝道"文化的一种尝试,但是不要因此把许多子女置于"不孝"的尴尬境地新"24孝"行动标准出台以后,招来许多议论。大部分意见是说"标准"较高难以实现之类,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孝"为何  相似文献   

10.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孟子对舜的诸多论述体现出独特的观念:首先,孝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源于人的本性之善。其次,孝是具有最高价值的道德原则,它不仅能够实现于血亲关系和家庭中,也可推及于社会群体及天地万物,具有强大的示范与感化作用。再次,在具体的实践方式上,为人子者应顺乎父母、得乎父母,对父母时时保持发诸本心的诚与敬。最后,在不同的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应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具有更高价值的道德原则作为判断与选择的标准,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唐朝也是个重孝的朝代,无论是在对孝的倡导、践行,还是对孝行的褒奖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各朝各代中,都是很典型的。唐代的女孝也呈现出许多特色。其中女之孝重于妇之孝是唐代女孝的一大特点。其产生原因与唐代从上而下,从礼俗到法律等方面均极力宣扬女儿孝敬父族亲属的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精察"和"事上磨练"等.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实践和重视道德内省,成就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会众院有个"道德办公室",成立于2008年3月,虽不为众人瞩目,却也拥有法定明晰的权限和工作程序,与众院道德委员会共同构成了众院"自律"的重要环节。近距离观察道德办公室,除借鉴他山之石外,也是了解美国会的一个有趣视角。首先说说道德办公室的权限。简言之,众院道德办公室负责审议对现任众议员、众院官员和议员助手不端行为的指控,并适时将调查事项提交给众院道德委员会。具体来说,道德办公室对涉及以下范围的不端行为具有管辖权:1.与众院"行为规范"有关的  相似文献   

16.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方式,但将之写入法律草案,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令人反思。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全国大倡"孝"道,平面媒体、影视广播、报刊广告,多以"孝"为主轴,画面、说词,炫目摇心,引人深思。"孝"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和谐家国社会的最佳风范。家有孝子,家必兴旺;国行孝道,国必兴强。孔子曾为"孝道"立下"无违""守礼""不远行""出告、反面"四大准则。另外还有父亲去世后"三年无改父道""为尊者讳""小杖则受,大杖则逃"等多种孝道。为我们今日孝道提供了最佳参照。近年来,我们欣喜  相似文献   

18.
一是为人要正。孔子曰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有位作家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好人不见得是好官 ,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 ;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 ,从政肯定要跌跤子。”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说 :“道德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品格 ,有德无才会贻误事业 ,有才无德会毁掉事业 ,德才兼备才能开创事业。领导干部形象好 ,就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正 ,是为政之本 ,更是做人之本。所谓“正” :一是要正派。要坚决摒弃那种溜须拍马 ,拨弄是非 ,打击别人 ,抬高…  相似文献   

19.
“孝”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社会 ,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的历史嬗变在远古时代 ,当社会由无序的婚姻趋向血缘家庭结构时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就孕育了孝的萌芽。孝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从生命的创造和养育过程中 ,人类产生了返本报恩的意识 ,其具体行为便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而作为伦理的孝 ,几乎与中华古代文明同时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内容 ;中国最古的典籍如《尚书》、…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而》中有子对"礼"与"和"关系的论述,微言大义。采用不同于学界通说的断句方式后我们发现,有子的论述是对西方法学界探讨近两千年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冲突的儒学表述。有子的表述揭示了"礼"与"和"之间的紧张关系:若重视"礼",忽视"和",则法律会走向僵化和形式主义;若重视"和",而忽视"礼‘,法律虚无主义会使得司法成本升高。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解决此矛盾,实现"礼"与"和"在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贤人政治的设想。目前而言,有子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既应该避免法律虚无主义,也应该避免法律万能主义,实现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实质主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