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2005年以来,中日关系跌至建交以来的谷底,日本不仅在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屡屡向我挑战,还在东海岛屿领土主权、东海海域划界、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我展开争夺。这将对中日两国未来的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中日东海海域划界争端等问题,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一、东海地区海域划界存在哪些争议?海域划界包括领海、大陆架界和专属经济区划界。由于东海地区中韩日三国都是隔海相望的相向国,领海不相连,故不存在领海划界问题,只有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之争。东海地区海域划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北部是中韩日三国相邻,必须由三国共同协  相似文献   

2.
海洋对主权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对专属经济区及海洋大陆架的划界原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中韩关于二者的划界原则又各不相同,韩国在大陆架划界问题上持双重标准,以实现一已之利为目的,因而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韩国不顾中国的海洋权益,多次制造渔业纠纷,挑起黄海、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继而又侵占中国东海水域的苏岩礁。尽早解决中韩海洋权益之争,是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越南通过《越南海洋法》规定其对岛屿、群岛和海域的权利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目的。越南在应用和解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进程中,用灵活方式完成部分海域划界,和尚存重叠管辖海域的国家或完成海域划界的国家对相关资源进行了联合开发,但其"极端"基线因明显的法理性缺失遭至诟病。越南反对中国关于九段线的主张和在九段线内行使权利的行为,双方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否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个问题上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日东海划界争端中的法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应充分考虑法理基础,日本以“中间线”方法作为海洋划界基本原则,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可依、无据可查、无效可言的“三无”主张,冲绳海槽实为东海大陆架和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钓鱼岛诸岛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中日东海划界争端问题的解决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并应从具体问题做起。  相似文献   

5.
在波罗的海,俄罗斯与芬兰、波兰、瑞典、爱沙尼亚、立陶宛等5国是海岸相邻或相向的邻国,存在着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划定问题。目前,当事国在依据国际法并结合海域实情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谈判已解决了大多数海洋划界争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海洋划界争端的解决,在划界原则与方法、岛屿法律效力、难题应对及最终界线等方面都展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处理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症结在于:是按"自然延伸"标准采用"公平原则"划界,还是按"距离"标准采用"中间线"方法划界.从长远来看,以国际法为依据,本着务实态度,承认客观存在的分歧,综合考虑各种相关情况,和平解决东海划界争议,是中日两国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南海主权研究的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1995年以来南海发生的几次主要事件,由此说明,进入21世纪后,南海主权争议的突出问题将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南海疆域研究将出现新动向,即在继续从事历史主权研究的基础上,把着重点转向以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研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域划界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国并非共大陆架是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应首先明确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划界应适用并体现公平原则。"中间线"由日本单方面提出,并非习惯法规则,且不符合东海实际情况,故不应成为划分两国大陆架的界线;钓鱼岛等岛屿面积小、主权存在争议且位于两国中界,依照国际实践,不应具有划界效力。中日两国邻接东海的海岸线差异显著,因而"比例性"是公平划界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对国际公约关于大陆架划界存在适用上分歧。由于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前景看好,双方在此问题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主张“中间线”划分法不构成划界的国际法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力;中国主张的“自然延伸”原则,不仅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文规定的最基本的客观标准,也是国际司法实践确定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0月29日,常设仲裁法院公布关于中菲南海仲裁案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的裁决,将菲方提呈仲裁的15项诉求全部送进第二阶段的庭审。本文探寻第一阶段管辖权裁决之事实与法律瑕疵,以质疑相关诉求移送实体审理之正当性与适法性,并挑战实体裁决相关内容。中菲在南海存在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主张重叠,产生海域划界争端,足以排除菲方第5、8、9、12、14项诉求于实体审理范围外。菲方第3—7、10—14项诉求皆以打压中方行使主权、伸张菲方主权主张为目标,因此与领土主权争端相关,这些不具可受理性的诉求根本不该送入实体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11.
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是缓和争端方矛盾的最佳途径,它能给予各方充分的时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并能为海洋边界的最终划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其划界争议的解决尤为复杂。近年来,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但这些临时安排存在可操作性差、约束力弱、合作层次低等弊端。未来我国在与南海争端方签订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时,应努力克服上述弊端,使其价值能真正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际司法裁决,比例原则在海洋划界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构成调整临时海洋边界线的"相关情况";二是作为海洋划界结果公平性检验的标准。中国有着较长的海岸线,因此在按照公平原则处理与周边邻国的海洋划界纠纷时,比例原则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国际司法裁决并没有阐明需要调整临时海洋边界线的"海岸线长度差异"的判断标准,以及成比例检验出现"重大比例失衡"的检验标准,国际司法机构在此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为克服比例原则适用时的主观性问题,未来的国际司法裁决不妨适当引入量化标准,以确保海洋划界结果的公平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战后中日结盟观存在差异。从结盟功能来看,中国谋求的是生存与安全;日本谋求的是从生存、安全到对外权力的增加、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从结盟对象来看,中国的结盟对象包括强国和相对弱势的国家;日本的结盟对象集中在强国。从同盟地位与同盟管理来看,中国强调地位及管理的平等,而日本对这方面的不平等往往持容忍的态度。从结盟基础来看,中国从以面临共同威胁而产生的共同安全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划界,到淡化、放弃意识形态划界。日本则从以面临共同威胁而产生的共同安全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划界,到淡化意识形态,再到一度逐渐强化意识形态划界。从结盟影响来看,中国经历了结盟利于和平到不利于和平的观念转变,日本则以结盟利于和平的观念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有关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问题,向来为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所关注。本文列举了历史性水域、海上疆域线和岛屿归属线3种提法。通过研究和比较,认为把断续线作为岛屿归属线的提法,无论从断续线最初产生时的情况,或者后来在实际应用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是可以认可的。  相似文献   

15.
Sheila A. Smith 《Orbis》2012,56(3):370-390
This article offers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2010 crisis emerged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he debate that it sponsored within Japan suggests that a crisis management initiative between Beijing and Tokyo rather than an overall reconciliation agenda may be what is now needed. The author contents that greater predic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se maritime interactions will go a long way to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what has to date been a very uneasy and publicly sensitive aspect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南海断续线法律地位的研究,大抵集中在“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权利”、“海上疆域线”和“岛屿归属线”4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认为无论从断续线产生时的历史背景,或者从目前中国政府发布的有关声明来看,把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定为“岛屿归属线”还是比较符合实际,可以认可的。  相似文献   

17.
Geographically,India is not a country in the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nor is it a country concerned in the issue on a geopolitical level or a US all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t has been very cautious to avoid taking si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However,since Modi took office in 2014,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India faces,in maritime safety strategy,as well as in India's policies toward the US and China.Indi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tive in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voicing criticism and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China.While India's policy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not be complete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due to concerns for its own interests in the future,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India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ill adopt more comprehensive way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issue.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明 《亚非纵横》2011,(1):29-36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中国面临的海上安全挑战加大,迫使中国必须加快考虑并制定自己的海上安全战略,以确保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上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最大程度地确保中国面向海洋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