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死亡赔偿金与生命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20号规定的死亡赔偿金性质是对间接受害人的财产损害赔偿,此规定采纳了“继承丧失说”,以及“差额赔偿说”和“定额赔偿说”结合的折衷说。由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范围太小,体现不出对生命权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且由于实践中死亡赔偿金存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不利于体现法律对生命权的平等保护。为此,建议立法做出对生命权本身的损害赔偿规定,并从立法上消除实际存在的死亡赔偿金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巨大差额。  相似文献   

2.
“道赔”纠纷诉讼专业性较强,尤其是涉及赔偿数额较大的死亡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等项目的主张以及交强险的理赔等方面,除了基本的法律规定外,还有一些诉讼技巧值得广大农村居民关注。  相似文献   

3.
刘宇宁 《工会论坛》2007,13(3):116-117
目前在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赔偿权利人在主张死亡赔偿金后经常遇到死亡赔偿金如何分割、死者生前的债权人能否主张死亡赔偿金偿还债务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死亡赔偿金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即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损害还是精神损害抚慰金,理论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死亡赔偿金既不是遗产也不是精神损害抚慰金,而是法定继承人的财产损害赔偿金,死者生前的债权人不能主张用死亡赔偿金偿还债务。死亡赔偿金应由法定继承人参照《继承法》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主要以城乡各自的平均收入水平为计算标准,虽与死亡受害人的预期纯收入并不对等。但也具有一定合理性。我国城乡之间命不同价的现实原因是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而非法律本身的逻辑缺陷。《侵权行为法》第17条同死同价的尺度设置比较合理,但建议对该条宽松适用,两人或两人以上即属“多人死亡”,赔偿金尽量按就高不就低的标准来计算。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阐明应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认定为一种财产性损害赔偿的依据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规定相互矛盾;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因根据城乡户籍把生命区别对待而遭到普遍指责;地方出台的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规定也各不一致,导致司法"同命不同价";被寄予彰显"同命同价"厚望的《侵权责任法》也因立法不足而加剧了司法实践的困惑,受到广泛质疑。建议今后立法对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摒弃城乡标准,统一死亡赔偿金立法,以合理填补为原则确立物质性损失赔偿标准,并加大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和增设国家抚慰金制度。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主体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和损失, 可以要求侵权人通过赔礼道歉、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 从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社会伦理道德对精神损害实践赔偿法的基本要求, 反映精神损害本身固有的特征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前瞻性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抚慰为主、补偿为辅原则, 法官自由酌量原则和适当限制原则。其赔偿金的具体算定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 可参照定量法、概算法、参照法等计算方法。通过修改或增加 《民法通则》中相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 扩大损害赔偿的适用客体的范围, 对具体的赔偿标准作出规定, 不断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 《工会论坛》2006,12(3):105-106
我国目前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或制度,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致。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可结合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受理范围来理解。在计算赔偿额时,可结合“考虑当事人请求”、“以抚慰为主,辅之补偿”等原则,具体采用统算法、比照计算法和参照计算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9.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清晰把握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功能,是正确解释、适用该条规定的前提,因为其功能和立法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损害的评估与赔偿额的计算上.具体而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主要有如下四项功能:补偿功能、预防功能、抚慰功能和制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因不法侵害他人生命权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中,最重要的是死亡赔偿金的赔偿责任。对死亡赔偿金,我国《国家赔偿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也有阐述,但是,对其性质,立法上规定并不明确,各司法解释也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形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归属可能会产生很大争议。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解释》),对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引起的损害赔偿的诉讼提供了确切的指导,明确了许多多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物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反思性检讨的研究课题.确立并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出自维护权利的需要,也是权利人维护自身精神利益的必然前提.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客体和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范围规定得不明确、不具体、不完善,不利于司法实务的操作.  相似文献   

12.
实务中对于患者死亡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部分是否支持,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不仅存在于医患双方争执的焦点中,不同法官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最终判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是否应当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何种标准进行裁判等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律法规自身的缺陷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赔偿从性质来看,是一种财产赔偿责任,其功能无外乎慰抚、补偿与惩罚三种;《民法通则》第120条确定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而法人可否列为精神赔偿的主体也需要深入探讨;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需依一定的原则和依据,计算时我国基本采用概算法。  相似文献   

14.
证券欺诈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及赔偿金的计算异于一般民事赔偿。其确定损害赔偿的方法有净损益法、毛损益法 ;计算赔偿金的方法有净差额法、净差额修正法以及对操纵市场损失的整体计算方法。本文在研究上述方法及介绍各国立法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在虚假陈述行为损害赔偿方面之不足 ,提出了我国证券欺诈损害赔偿问题的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英美法上的加重性赔偿金是指当被告的侵权行为除对原告造成了一般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损害以外,还额外的损害了原告人格尊严利益时,对于原告遭受的额外的伤害所附加或追加授予的赔偿金。"加重"的表象源于传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附从性规则",即精神损害只能是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后果。随着客观精神利益的确认和独立性精神痛苦的出现,即使民事权利没有受到侵害,仍有可能构成精神损害,即纯粹精神损害。  相似文献   

16.
人身死亡损害赔偿关系到受害人生命权的体现和间接受害人财产权和精神损害请求权的实现。合理的赔偿制度是实现受害人权利的基础。中国人身死亡损害赔偿立法应反映法律公平公正价值,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7.
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赔偿金是根据对受害人的预期收入进行合理的估算后对其继承人的财产损失的一种补偿,其数额的计算必须真正能够体现被害人的收入状况,才能够真正维护其继承人的财产权利。因民事主体个体能力有差异,死亡赔偿金数额的计算不能订立同一标准,应允许合理差别。  相似文献   

18.
对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刑法理论上一直存有争议,应当说,以转化犯来认识其性质比较合理.因为客观上,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并非作为基本行为的刑讯行为而是基本犯罪的过限行为造成的;在主观上,行为人对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结果具有故意性.因此,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被认定为转化犯,符合主客观相统一定罪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间隔死亡中,存在受害人生前未向加害人提起诉讼和受害人生前已向加害人提起诉讼两种情况。在受害人生前未向加害人提起诉讼的情形中,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部分是固有损害主义,部分是继承主义。这种情形的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丧葬费、近亲属的精神痛苦、近亲属的逸失利益。通过提高死亡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可以实现死亡赔偿与伤残赔偿之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呼唤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只赔偿相对人的财产权和部分人身权,不赔偿其他权利,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只赔偿物质损失,不赔偿精神损失的现状,可以看出国家赔偿制度的缺陷.目前,国家赔偿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时,既要遵循法官自由酌量、区别对待、适当限制等原则,还应考虑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程度和后果、受害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以及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诉讼时国家的财政状况和受害人住所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