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重构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是我国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统筹社会资源“三次分配”,协调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其中尤为不可忽视的就是慈善事业。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慈善公益事业是均衡财富分配、弱化收入两极分化的一种直接有效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体现的是奉献和仁爱精神。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作是继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之后的"第三次分配"。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各界的广泛参与,各地慈善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慈善事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慈善意识不强,捐赠数量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三次分配"及相关配套制度被明确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如何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慈善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慈善事业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张娅茜 《求索》2010,(3):127-129
慈善事业被视为缩小贫富差距的“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尽管我国慈善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推进有所发展,但由于现行慈善法制环境的薄弱导致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总体滞后。通过对我国现行慈善事业法制环境及其困境的分析,我们认为,加强慈善法律意识培养、理顺政府与慈善关系、建立健全慈善奖惩机制等途径,可以优化我国慈善事业法制环境,促进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静 《桂海论丛》2013,(3):61-66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载体,慈善事业具有增加社会福利和社会总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功能。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同时也凸显了善款运作方面的问题。文章从产生慈善行为的经济动因出发,揭示了慈善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分析慈善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上,对资金的合理使用与慈善组织的有效监督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靳环宇 《求索》2012,(9):32-34
慈善事业属于有别于一次分配、再分配之外的第三次分配的范畴,慈善事业是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重要力量,并且,慈善事业的核心功能就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慈善事业可以调节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中的各个行为主体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缩小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企业的慈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因素,指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有利自身发展,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追求的双赢,并且推动社会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公益慈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与"仁爱"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存状态。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培育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睿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7-18,25
很多宗教的教义中多将行善作为其基本准则,如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基督教强调爱人如己,伊斯兰教同样也是如此。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无论是在其圣典《古兰经》和"圣训"中,还是在其教理、教义中都无不体现着乐善好施、举善济世、济贫扶困的慈善思想。伊斯兰教慈善事业在我国慈善事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浅析我国伊斯兰教慈善事业的思想、场所、资金来说明伊斯兰教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慈善是一个社会福利资源再分配的过程。慈善的舞台不独属于富人,只有大众参与的慈善事业才是现代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1.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和市委二届十次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工作载体与品牌,社会慈善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塑造社会慈善品牌,推进全省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建议: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慈善意识。切实保持和弘扬慈善事业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把三次分配明确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进一步释放出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的重大信号。慈善是三次分配的主渠道。相对于市场根据要素贡献进行的初次分配和政府体现国家意志进行的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观念等作用下,通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方式自觉自愿参与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流动,具有无偿性、自愿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团结友爱。  相似文献   

14.
试论建国后政府慈善事业及其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事业有其特有发展规律,民间与政府力量的互动,是慈善事业的动力所在.政府作为慈善事业的主体之一,传统社会中曾有过多种慈善措施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慈善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到1990年代后则开始向现代转型.充分认识建国后政府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且有助于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希望其担负起促进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职能,然而我国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慈善法》的效能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在诸多因素中,慈善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权划分直接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中央和省级层面的调研发现当前慈善行政管理分为三种模式。整体上都面临着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发展目标冲突,专业监管与组织能力不足,碎片化管理与协调成本过高等问题。研究认为将慈善和社会组织两块业务纳入民政系统同一职能部门是当前优化慈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可行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部门目标不一致、沟通成本过高和编制约束问题。长期来看,应该在理顺社会组织登记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独立、上下对应的专门慈善行政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已然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明确了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功能和定位。回望过往,慈善事业带着"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果敢与气魄,融入时代的洪流当中。破土而出1978年,中共中央派出4个考察团,经历了十年"文革"后再次睁眼看世界。考察团带回了一个重要发现:原来在政府之外还可以通过基金会筹资做社会事业。此前30年,慈善事业沉寂了,就连"慈善"这个词都被视为洪水猛兽。1981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由全国妇联批准建立。1989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春蕾计划"、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希望工程",至今30多年陪伴了几代人。  相似文献   

17.
多元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慈善事业是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作为第三次分配,它更应是一种社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民间慈善组织作为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与政府、企业这两种组织相比较,慈善组织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12年,高达64%的港人曾做出慈善捐款。香港社会的慈善氛围不是突然形成的。经济的先发优势,"仁者爱仁"、"乐善好施"的中国传统观念,西方慈善捐助的机制的引导,香港慈善事业发展得早且远。北京的经济发展能力近些年来一直位于内地城市之首,慈善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动员广泛的力量来曾做远。直位了长  相似文献   

19.
中外慈善事业在文化源头、政府角色、慈善主体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背后潜藏着中国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体制性障碍。本文尝试以宏观比较分析的视角梳理中外慈善事业的发展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提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20.
李实 《理论月刊》2008,(8):126-127
慈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慈善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对慈善事业的统筹规划、政策法规、监督管理等职能。使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