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燕 《河北法学》2012,30(5):112-115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摒弃了劳资理性,转而依靠公权干预,不仅使个别劳动争议出现“重裁审、轻调解”的现实困境,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涌现的集体劳动争议无法得到有效的制度规制.有鉴于此,从劳动关系从属性的本质特征出发,寻求劳资理性合法化的路径以发挥其化解劳资矛盾的功能是当前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曹燕 《法学论坛》2012,(2):108-113
我国集体协商制度之所以未能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规制功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制度建构的实证主义哲学观使实现集体行动合法化、体现劳资自治的"争议权"在制度构造上缺乏合法地位。虽然"争议权"的行使可能引发法的正当性与安定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基于自然法的理论分析,"争议权"的行使与维持劳动关系稳定的目标并不冲突。在追求劳动关系正义的基本宗旨下,通过拓宽集体交涉的法律途径可实现争议权在实证法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3.
政府主导模式与证券公开规制的失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盛学军 《现代法学》2004,26(6):113-119
中国证券公开规制的体制基础,即“政府主导模式”创造了激发“造假”(即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制度条件,公开规制法律的失效难以避免。中国当前体制弊端的实质是扭曲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定位,与公开规制的制度理念发生直接冲突。因此,证券市场的制度建构乃至其他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绝非单纯的移植先进法律规范和执行法律的问题。仅就公开规制而言,法律规范及其预设目标的实现,除了立法和执法的自身建设之外,还必须根据制度内蕴的价值和理念要求,创造法律适用的制度环境,尤其包括政府行为方式与公众的社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姜涛 《法学》2012,(6):78-88
立足于法秩序的一致性,法律如何介入集体劳资争议,乃需要结合宪法、行政法与刑法予以整体考量。法治国家、比例原则与国家中立要求警察权只有在劳动者实施不正当的集体劳资争议时才能介入其中,以免带来更为严重的暴力冲突乃至社会动荡,由此也引出了妨害公务罪在集体劳资争议适用中的基本依据:如果因警察权非法介入而引发暴力冲突的,则应该排除适用妨害公务罪。同时也应对警察权介入集体劳资争议的依据、标准等作一种限制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论市场规制法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的价值理论要求市场规制法的价值定位必须关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市场规制法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必须定位为(市场)秩序,它内涵了市场公平、市场正义、市场效益、市场安全等价值。市场规制法的秩序不仅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且是一种道德伦理秩序,还是一种法律秩序,因而应从经济、伦理和法律的角度来对市场规制法的秩序价值内涵进行解读。市场规制法的价值冲突并不是与秩序价值的冲突,而是秩序所内涵的某些价值的冲突,价值冲突的协调意味着市场规制法秩序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网络色情信息是在网络中传播的过度地渲染男女性关系和性行为的社会丑恶信息。防范网络色情信息在法律上有许多难点,会遇到文化观念的冲突、证据的收集和法律管辖等一系列问题。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对网络色情信息的法律规制,其规制的程度、范围和方式受到它们传统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它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在规制网络色情信息的过程中,要形成法治系统功能,在制度和技术方面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经济不断发展,涉台劳资争议纠纷也随之不断出现。海峡两岸社会制度迥然不同,劳资争议处理机制有较大区别。公平与公正的实现、劳资争议的日益增多、海峡两岸的法律冲突、现行滞后处理体制均需要构建新机制。构建海峡两岸劳资争议处理机制具体设想为:运作基本原则设定为"有利原则",运作基本模式设定为"或裁或审"模式,运作专门法庭设定为涉台劳资争议案件审判庭,中立调解机构设定为区域性企业外调解机构。  相似文献   

8.
张莉莉  王琪 《行政与法》2014,(5):119-122
从主体角度看,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存在立法位阶较低、立法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存在冲突、法律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参考国外的立法实践,其在立法框架、监管体制及监管内容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本文认为,我国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法律规制应当从外汇监管制度、安全风险防范制度、备付金监管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马丽 《法人》2009,(3):50-52
任何时候,劳动关系法律规制都是解决企业发展和劳资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在经济危机时期,依法解决“劳资大碰撞”,对企业的发展百利无一害.  相似文献   

10.
平等协商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劳资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化解劳资矛盾、解决劳资冲突的最低成本且最为有效的方式。本文对于平等协商制度主要存在的立法、合同内容和协商级别、工会的职能等问题,相应提出了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兰秋 《河北法学》2012,30(11):140-149
如何有效化解日益增长的医疗纠纷,维系医患关系的良性运转,是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度重视行业性、专业性组织的作用,以完善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的顺利运行,通过健全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确保第三方调处效果的最终实现是上述国家的一致做法.  相似文献   

12.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state-centered account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norm development between nations while sociolegal 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Weberian notions of occupational authority. This study advances a constructivist sociolegal approach emphasizing activist action as playing a unique role in shaping international norm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labor activists' intervention in U.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to examine why labor activists chose to initiate FTA disputes as a social movement tactic and how strategic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s has helped them institutionalize and proliferate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s' core labor standard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legal, union,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longside a content analysis of cases filed under the U.S. FTA system, this study shows the role activists played in advancing “globalized”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is study finds that activists spread norms through a gradual mechanism of accre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of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standing over the individual outcomes of any given case.  相似文献   

13.
曹燕 《河北法学》2012,(8):124-125,126,127,128,129,130,131
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地富有特色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经验充分体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以此为蓝本展示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构建的实施过程并对比西方法律理念,结合我国和谐思想传统,对其进行理论反思将有助于理解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构建的正当性和明确未来其在我国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英  宋新潮 《河北法学》2003,21(5):102-104
近几年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用人单位单方制定的劳动规章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往往成为解决 争议的焦点。探讨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的法律依据,合法有效的劳动规章应当具备的法律要 件,用人单位劳动规章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法律关系等诸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树民 《证据科学》2020,(2):172-178
我国劳动争议的证明责任规范呈现碎片化、粗糙化倾向,实务中存在对劳动争议证明责任二元结构理解的混沌状态。司法实践呼唤劳动争议证明责任规范走向体系化、精细化,客观公正目标的实现需要主观证明责任的理性回归。文书提出命令和证明妨碍制度提供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主观证明责任的契机;立法规范应当立足待证事实,完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客观证明责任理论体系。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中工资待遇、管理行为和公司单方控制证据的特别事实要件,应由用人单位负担客观证明责任,其余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应符合法律要件分类说的一般立场。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志  王秀英 《河北法学》2004,22(10):153-156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存实亡,劳动者维权的第一道防线难堪重任;一裁两审的单轨劳动争议体制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其高昂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也使劳动者望法兴叹。因此,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必需重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调解机制,选择“两裁终局”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即决判决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即决判决是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具有在审理前过滤无争议民事案件、简化诉讼程序、加快诉讼进程、节约当事人时间、费用以及国家司法资源的重要功能。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即决判决制度。  相似文献   

18.
Africa in the First Decade of WTO Dispute Settle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frican countries have largely been absent as players at the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in its first decade. In recentliterature, this has been attributed to a number of factors,among them, the low volume of trade with an export base oftencharacterized by single unprocessed commodities, a complicatedand expensive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inadequate legal expertiseand a less litigious approach to possible disputes particularlywhen major trading and donor partners are involved. By showinghow and to what extent African countries have participated inGATT and WTO disputes, as well as in the DSU review negotiationsand other related processes, the present article argues thatthis weak participation by large sections of the WTO membershipis a danger to the long-term "predictability" function of theWTO, and could undermine the usefulness of the entire processeventually. It closes with various proposals on how the problemmay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投资、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劳动者的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近年来我国涉外劳动争议日益增多。由于劳动合同的特殊性,在确定我国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争议的焦点是当事人能否依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适用法律。涉外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丛雪莲 《河北法学》2012,30(11):81-85
由于专利的行政授予性,有关专利无效争议的性质应如何认定,相应地应采取何种救济模式,各国的规定并不相同.通过比较中国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挖掘问题的深层根由,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对我国专利无效争议机制的完善与重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