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丽丽  霍洪亮 《传承》2009,(24):58-59
国家的发展急需创新人才,科学精神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激发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需要将其融入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全过程中,即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探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批判的创新精神、坚韧的抗挫折精神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宣传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启蒙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沿阵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求实、求真、创新和合作的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培育科学人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李萃英 《前沿》2001,(3):15-18
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学校的"两课"教学,应该有科学的教育内容体系.依据反映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内容特征,作者认为应从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主法制、文明习惯和创新精神方面建构起21世纪的内容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一致的观念、意识和态度.大学应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本文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出发,强调了科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科学精神缺失的现状,提出了以科学精神统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娜日斯  王志宏 《前沿》2006,2(2):73-76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大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确立唯物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人,是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人。要想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郭永芳 《前进》2007,(12):53-53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招一式所能成就。但只要我们找准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就等于为这个系统工程设立了支点。笔者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着力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要重视发展小学、中学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打好人才成长的基础。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近期,民盟北京市委针对当前青少年的创新教育环境进行了调研,并举办了民盟北京市委"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论坛,为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求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张俊 《理论月刊》2003,(1):20-25
江泽民十分重视科技创新问题,认为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从我国科技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此还应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要发扬科学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刘春花 《前沿》2002,(11):103-104
面向未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本文探讨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内涵、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人手,阐述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财富,人才是关键,创新是灵魂。要应付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思想品德,端庄的行为举止,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如何扎实地开展德育教育,把简单的说教变成良师益友式的交心,把被动变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新人才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两者兼备才是合格的创新人才,但从相对意义上说,创新精神更重要,有一股创新精神,学习有动力,工作有干劲,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依靠德育教育。 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不畏艰难,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思想。其二、要培养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事业心、责任心及自信心,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远大志向。其三,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能适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中学学科教学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党建研究》2012,(9):35
李源潮同志近期为中科院干部和专家作人才工作报告,介绍我国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情况,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李源潮同志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  相似文献   

17.
刘长龙 《理论月刊》2003,(12):55-57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性思维,是一种自主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科学创造。批判性思维不仅表征着科学精神,而且表征着科学研究主体的创造力。研究和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对于培养和造就适应创新时代要求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应是社会文明的示范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作为宣传、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抵御和打击腐朽文化的阵地,高校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责任。发挥共产党员在高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一个支部就是  相似文献   

19.
公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安人才,因此公安院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和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改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法,以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晓丹 《前沿》2007,(6):67-69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则是完成这一个神圣使命的重要载体。本文认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教师应该着重从转变观念、营造和谐环境、完善培养机制、实现角色转换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