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东升  周三胜 《前沿》2010,(2):27-29
经过"五四"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进程,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文化选择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民族生存危机衍生出文化转型危机,仁人志士选择并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思想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质与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表征出基本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可能。当前,基于文化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厘清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支撑,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式发展,阐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性,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筑民族振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王浩斌 《桂海论丛》2009,25(3):7-11
国外现代化模式选择不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并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及其发展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计划权威型现代化模式、自由市场型现代化模式以及后现代化模式等相继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历史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文化语境。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始终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重估、扬弃和整合。当前中国处在新的文化冲突与整合期,回顾历史,总结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批判融合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超凡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思维模式与文化意识形态上。中国文化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积极倡导的有益方面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实质上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四运动促使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发生根本性逆转,激进分子在多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五四理念构成中国现代人格的必备要素,主体意识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此后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期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推动现代政党的诞生,从此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政治力量;民主与科学作为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主义的最有力思想武器,既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潮,从此爱国主义具有现代意义并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文化选择和文化发展的理性要求.近代中国各个阶阶、集团代表人物文化认识论的阶级局限性导致了各自文化自觉程度的有限性.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到文化建设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革命文化形态,提升了民族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识论是文化自觉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8)
杨明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五四文化论争时期,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明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寻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贺金莲 《求索》2007,(7):119-12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一是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尹德树 《长白学刊》2014,(6):119-12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范式面临重构的诉求,并引发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激烈辩争,但依然没有走出物质和精神、中学和西学的"两难"选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后,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范式,并带领中国文化走出"两难"困境,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程彦武 《长白学刊》2010,(4):155-159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必然需求;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与内在的契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前提、内容以及互动的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超越了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指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与主体,以及继承与吸收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是我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构建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6.
江畅 《求索》2023,(1):19-30
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更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必须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具有的契合性是中国人民能够创造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中国式现代化实质内涵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造;它在充分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有益内容的同时努力纠正其理论错误并吸取其实践教训;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从目的还是从手段看,无论是从动机还是从效果看,中国式现代化都是有利于全体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其实质在于人民性。它是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终极追求的现代化。因此,它是至善,也是大善,无疑具有道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杨伊佳  龚六堂 《人民论坛》2023,(18):107-10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化的内在动因、一般趋势和基本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对五四精神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荣 《理论月刊》2002,1(5):68-69
本文认为,“五四精神”应该是从思想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主要因为“五四志士”们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问题;认识到科学和民主在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发出了国民主体意识的呼唤,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纪念五四运动,要强调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更要高度重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和逻辑框架,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蕴涵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体系。文章分析了党的领导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系,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来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优秀文化相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支撑和滋养,这种文化内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成功的重要归因。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新纪元,带领着全国人民向近现代化进程迈出了历史性和开创性的一步。五四民主精神始终贯穿于五四运动并延续至今,其实践演进阶段性地体现在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体现在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过程中,体现在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探索实践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继续传承和发扬五四民主精神,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