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旧社会,她们曾被称为戏子,而她却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拜过娘,不过贵妇人样的生活;她甚至回绝了为宋美龄进府唱戏的邀请;她是个女子,做人却比男人更硬,她就是越剧名家袁雪芬,戏里,她演绎精彩人生;戏外,她的人生比戏更惊艳。  相似文献   

2.
神秘的哀牢山,峰峦叠嶂;巍巍无量山,风光无限,在这两山怀抱中滋养了勤劳智慧的景东各族人民,创造了最具魅力的地方戏曲——"杀戏"。杀戏,又名"老砍刀戏",是现今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者干河一带流行并得以较好保存、世代传袭的一种古老而独具地域魅力的民族民间稀有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学术价值。2009年,杀戏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3.
《乔》剧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重现了中国早期商业资本运营中晋商的伟大贡献,更在于戏里戏外提供的种种富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早就应该有一部像样的靠史实说话的《慈禧传》。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重现了乔致庸仁、义、礼、智、信的儒商风格和中国早期商业资本运营中晋商的伟大贡献,也不仅在于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爱情、婚姻和商战纠葛,更在于《乔》剧戏里戏外为我们提供了厚重有趣和富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比如当国家边境危难急需马匹粮草时,由两位高官代表朝廷向乔家借贷并亲笔写  相似文献   

4.
杀戏,又名“老砍刀戏”,是现今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者干河一带流行并得以较好保存、世代传袭的一种古老而独具区域魅力的民族民间稀有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学术价值。2000年,杀戏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5.
叶眉 《小康》2011,(9):101
《窗里窗外:林青霞的戏梦人生》林青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88.00元美了几十年,红了几十年的林青霞,"重出江湖"了。但这次,她却是以另一种身份——作家。"十七岁踏入影圈,至今的三十九个年头里,有无数人写过无数篇有关我的文章,有的有根据,有的却完全是虚构。这  相似文献   

6.
<正> “娘家”“婆家”如是说有关黄梅戏“娘家”的说法很多,争议也颇为激烈,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问题。有人根据传说认为,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的。说是每逢黄梅雨季节,安庆地区的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而迎神赛会,黄梅戏就是在这种赛会出现的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与黄梅的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曰“黄梅调”。这显然缺乏根据。安徽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曾说过,“黄梅调是(黄梅县)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还说:“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黄梅)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解放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5)
<正>7月6日星期四雨在人生安排的青春戏里,一场大雨必不可少。今天,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大陆辉煌的科技成就,与北航的同学一起座谈,称得上是一场青春盛宴,但是突来大雨,噼里啪啦,银珠落地。所有人措手不及,衣衫打湿,鞋子进水。不过好在是青春学生,无所顾忌,反倒为这次"北航之旅"增色不少。雨是在中午时分突然降下的,我与一众营员在路上正在分享各自的大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情结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9.
戏师傅     
戏师傅,什么意思? 你肯定不懂。用现在的话来说,戏师傅就叫做导演。 别看我的家乡连江边缘的海岛远离城市,这里的渔民乡亲辛苦劳作,可是,他们对文化娱乐却有很高很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尽管那时候村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文化活动却是十分红火。不仅节日期间有戏班子上我们海岛演出,而且我们自己村就有个宣传队。农闲的时候,就请戏师傅来排练大戏。  相似文献   

10.
禾源 《福建乡土》2011,(5):7-9,12
“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明末,从江西传到这个山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带着感受蕴育四平戏这一梨园奇葩土壤气息的冲动,在那个山坳的村子里住了几天,走访了几位老者,旨在了解他们怎么传下古老剧种“四平戏”。  相似文献   

11.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地戏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戏,而地戏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  相似文献   

12.
党政正职在一个单位处于主导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政"同唱一台戏"是党性和作风的基本要求。面对当前铁路的快速发展和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基层站段党政正职要牢固树立"同唱一台戏"理念,发挥"领头羊"作用,在工作中定好位,负好责,做到思想同心,行动合拍,步调一致,为铁路改革建设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13)
正摘编自6月20日台湾《联合报》6月20日,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北农召开临时董事会,由监察人报告查账结果 ;谁料,因台农业主管部门和民股董事缺席,导致流会。不论台农业主管部门是否为了护航吴音宁而"恶意缺席",但台当局与台北市府把北农变成"绿白恶斗"战场,不断上演歹戏逼迫台湾民众收看,让人倒尽胃口。  相似文献   

14.
炊烟和香火一早就冲散了淡淡的晨曦。四平戏第十三代传人张孝友在杨源村溪尾的廊桥边站定,气沉丹田,扯开嗓子试唱。伴着清新的河风吹送四方的是一种十分悠远、古朴的调子,高亢里夹杂着刻意压低的絮语,乍听是土音,土得掉渣,再一听又似"官话"(当地人称普通话称为"官话")。然此"官话"非彼"官话",乃是明嘉靖年间某地"官话",又经多方转韵,就连当地人听唱词也是稀里糊涂,但又依然津津有味。四平腔在这宁静的清晨里唱起来,俨然听在耳中,却总是似是而非,似土非洋,感觉永远都判别不出来是什么滋味,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政和四平戏。我想,可以这样评价政和"四平戏":大俗就是大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5,(4)
<正>一代一人,闭门独传。竹马戏六百年前从福建入粤传到现在,就像遗世的孤儿。竹马戏是不需要舞台的民间小戏。正因为小,天地就是它的舞台,山水就是它的帷幕。竹马戏从福建传入粤东,因为是唱给祖先听的,所以唱的是古腔。如今气若游丝存活在广东陆丰碣石镇的竹马戏,当地人听不懂,远在福建原生地的人也听不懂。碣石竹马戏一代只有一个传人,奇迹般的传承了六百年。碣石竹马戏之乡、曾经歌舞升平的东埔村,如今垃圾遍地,竹马戏排练场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50年代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是部好戏,许多人看过这部戏.熟悉戏中传奇般的战斗情节,勇敢机智的英雄人物严伟才(即志愿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然而人们并不了解这个戏外还有戏呢!1995年8月28日《北京青年报》转载《华商时报》应跃渔写的文章,标题叫《奇袭白虎团真正的英雄》,我卖后非常气愤,想不到时隔40多年.老故事中又出了个“新英雄”,真可算作一大“新闻”。最近又了解到,这一“新闻”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多次见诸报端,造成恶劣影响。我作为当时的团政委,战斗组织指导的参与者,对这次奇袭白虎团战斗…  相似文献   

17.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贵州省约有370多堂。  相似文献   

18.
罗屿 《小康》2011,(11):94-97
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屯堡地戏,其尴尬处境,已不是和张艺谋电影关于"正名"的种种纠缠。更多的,是很多"专职演员"却只会那么一点在"风风光光"拍摄电影《千里走单骑》时,地戏"神头"詹学彦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这部片子,两次出现在法庭上。拍摄时,作为"演员"的詹学彦其  相似文献   

19.
正昆曲积聚了六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和道德的理解。舞台上的魏春荣演绎着昆曲,为昆曲注入新的活力,而昆曲也在塑造着魏春荣的人生和追求。走进北方昆曲剧院,就走进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的地盘,从10岁学艺开始,她就没有离开过这里。在陈旧的排练厅里,在"戏比天大"四个红色大字下,有年轻演员  相似文献   

20.
吴钩 《同舟共进》2016,(4):20-24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戏"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化;一些学者也以"包公戏"为样本,煞有介事地分析传统的"人治司法模式",反思"中国传统司法迟迟不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