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借鉴国外防止利益冲突做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冲突原是政治学概念,加拿大政府首先把它用作反腐败法律术语,意指政府官员公职上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通过防止利益冲突治理腐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参考借鉴。国外防止利益冲突的主要做法国外学术界和政府机构认为,公职人员必须百分之百地为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不得以公职谋取个人利益,为此,必须防止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可能发生的任何实在或潜在的冲突。为了防止利益冲突,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加拿大政府颁布《利益冲突章程》,并针对现任和退休的公职人员制定了《公职人员利益…  相似文献   

2.
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一览泰国:为了防止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侵吞和收受财物,于一九八一年颁布了《国家公职人员财产与债务申报国家法令》,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对在国内或国外所拥有的和实际占有的财产和债务,以及申报人应得的夫妻双方共有财产中或与其他共有人共同占...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公共极力和私人利益之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线,避免公共权力被用于谋取不正当私人利益,任何国家秘政权组织都必然要对公职人员的行为制定特殊的规范,提出有别于普通公民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章联 《中国监察》2008,(16):64-64
遏制腐败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行使者的行为。美国为了保证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为符合公共性的要求,防止权力造成利益冲突,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与规范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使之法律化、条文化、标尺化,防止滥用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有关做法。  相似文献   

5.
城乡发展一体化场域的职务犯罪呈阶段性的高发态势.以苏州Y区为样本分析,主体负责人居多、领域工程建设和征地拆迁居多、形态共犯居多,是该领域职务犯罪的典型特征.职务犯罪在此领域高发易发的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即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以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为核心,防止利益冲突、防控廉政风险,是现阶段减少、预防职务犯罪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公职人员隐私与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保持私人生活安宁的一项人格权。通常包括隐私隐瞒权、利用权、维护权、支配权等四个方面的权能。隐私权的具体内容,通常认为应包括:(1)公民的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等私人信息,未经许可,不得刺探、公开或传播。(2)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社会关系、档案材料、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等私人信息,未经许可,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公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各阶层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一点在民法中体现最为明显。但是,国家公职人员(包括法官)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表现上与之不同。因为在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机构选举或任命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责时,人民已经将很大的利益“让与”了公职人员,给他们地位、待遇、薪俸和权力。民主国家的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已经没有资格再向人民索取所谓“互利回报”了。换句话说,公职人员只能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在此过程中不应获得其他利益。因此,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民主政府都会宣称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  相似文献   

8.
公职人员信息报告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始终将公职人员信息报告制度定位为一项“终端反腐”机制,对工具性价值的关注埋没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也使其在实践运用中处处受限。应当构建一种复合性的理论框架,以防止利益冲突理论为核心,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制度根源、以工具性为外在目标、以伦理性为内在追求、以治理性为终极价值、以激励理论为平衡策略,为公职人员信息报告制度作用的发挥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公职人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因而公职人员的名誉实际上综合了人们对公权力机关和对公职人员个人的评价。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既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批评建议权相联系,又容易与所谓的政府名誉权混淆,也与作为普通民事主体的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等交织在一起。它具有受保护程度有限、受损后的自我救济能力较强等特点。基于对国外公职人员名誉权纠纷处理原则的考察,我国在处理公职人员名誉权纠纷时,应注意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特别是对公务行为发表评论的自由。但同时也应保障公职人员作为民事主体享有的名誉权,其中需要证明侵害名誉行为的主观恶意和名誉的实际损害。当然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更需要纠正和防止一些片面或极端的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一、公证人及公证书的性质和公证人的执业方式 意大利公证人既是国家公职人员,又是独立的法律执业者. (一)公证人属准法官,是国家公职人员,公证书可以代表国家和法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利益冲突"概念的被提出,理论界对防止利益冲突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的研究力度也日趋加大。国内外理论界越来越多地把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作为腐败最重要的根源之一,认为有效的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是治理腐败的根源性策略。因此,对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问题的横向的对比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自从剥削和剥削阶级产生以来,腐败与廉政作为两种相对立的社会现象,便同生共长,相互伴随,成为阶级社会的永恒话题。腐败现象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为人类社会所深恶痛绝,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一部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历史。本文侧重从消费角度研究公职人员产生权钱交易的思想动机,亦即从公职人员的消费变迁来探究消费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行为与公职人员权钱交易的内在关系,以求有助于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案件的侦破。  相似文献   

13.
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就明确提出,国家权力机关的公职人员应该成为人民群众的“负责的公仆”。1891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单行本写的导言中进一步提出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问题。显然,恩格斯的预见是英明的。为了防止国家机关及共公职人员不致由人民的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巴黎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第一,公社对公职人员实行选举制和撤换制,规定被绝大多数群众信任者才能当选。对不称职,人民群众不满意者可以随时撤换。第二,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公职人员的年薪都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腐败,其原初的含义是有机物的腐烂、变质。在社会生活中,腐败一般指的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国家机构的公职人员,利用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私人利益,进而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权力腐败。在经济领域,常常表现为公共权力与私人经济行为相结合,排斥压制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获得超额的市场利润。因此,腐败总是与权力、利益相联系的。权力腐败的过程,也就是公共权力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公职人员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有所增加,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为此,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公职人员犯罪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宜建立海外私人投资双边保证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国际上,海外私人投资保证制度大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双边保证制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单边保证制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哪种形式更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海外私人投资保证制度概述海外私人投资保证制度又称海外私人投资保险制度.是捐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海外私人投资保…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所触犯刑律也不尽相同,但其心理和行为有共性和规律可循。本文就社会环境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以及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薛耀文  高翔 《犯罪研究》2012,(3):49-55,62
本文在调查某地级市人民法院近3年内判决的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和全国已公开报道的35份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忏悔录的基础上,以“原始刺激”为公职人员犯罪心理过程的研究起点,通过对一般公职人员犯罪心理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一般演化模式,即从对原始刺激认知引发的“初反应”,经济犯罪动机产生的“伴随反应”,经济犯罪行为产生的“结果反映”,再次实施经济犯罪的“恶性循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犯罪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就是指支配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诱因。作为一种特殊犯罪心理,笔者认为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一、错位心理。即公职人员在心理上扭曲了职权所服务的对象,以服务于自身利益取代职权  相似文献   

20.
<正> 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指法定范围内的国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期限和方式向有关机关申报法定范围内的财产并接受有关机关的监督检查的制度。其目的是确保国家公职人员廉洁奉公,防止非法获取财产。这项制度在国外许多国家早已建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由于这项制度将国家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和廉洁程度暴露于大庭广众之前,所以,这种法律被誉为“阳光法”.今年,韩国与我国台湾省也先后颁布了这方面的法律,在反腐倡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