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黑白世界     
张县长从小就爱看古装戏,他特别仰慕清官:黑脸老包,七品芝麻官唐成……清官就是好官,共产党里好官不少,焦裕禄,孔繁森……最使张县长痛心的是现在有些当官的太那个。也许是受了新闻媒  相似文献   

2.
张凡 《人民法治》2015,(1):58-60
自古以来,公正无私就被中国人视为清官、好官的标准。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个领导干部不管有多大功劳、苦劳、疲劳,如果在廉政上出问题,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3.
官场上有清官、贪官,能官、庸官,勤官、懒官,这是人们熟悉的。近来在对官员的评述上,却出现了一个新称呼,叫做“怨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的眼里,清官情结似乎挥之不去,人们总是希望出现一个好官,一个可以快意恩仇、侠骨豪情的好官。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在社会各种矛盾深化的时期,在现今贫富不均的时刻,这种情结更加的弥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由此而来的是希望——强烈的希望——司法的公正。这种需求毋庸置疑,司法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心理的底线在此受到种种考验。正如培根所言,  相似文献   

5.
陈海燕 《法制与社会》2010,(20):145-146
本文并没有否定清官"守道、爱民、无私"优良品质的意思,只是对非理性的清官情结做了相关的思考与批判。文章从清官的概念开始考证,继而对其特点、阶级本质、历史作用等做了阐释与评价,最后提出:清官情结,会减损程序正义,削弱民主意识,是与现代法治不相融合的,以期人们打破对清官政治的幻想。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和少数党员干部把为官清廉这一基本政治品格和做人原则底线视为严苛过头,大呼"为官不易",与其冒着风险、敢拼会赢当"能官",不如推卸责任、无所作为当"庸官",搞起片面的"明哲保身"、"爱惜羽毛"的一套,衍生出"为官不为"的消极执政理念,人为地把清官与能官对立起来。清官与能官绝不是对立的,相反,却是人之手足、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行远。清而不能是尸位素餐,必然贻误大好发展机遇;能而不清就是祸国殃民,破坏力更甚。党和人民要求党员干部既当清官,又做能官,正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清官,别人能贪则贪,他却给自己制定了拒礼拒贿的几条原则;别人贪了的钱别想拿出来,他却在5年内13次上缴现金和美元。在妻子眼里,他是个"廉官",每当叮嘱其千万别贪贿时,他总把胸脯拍得山响作保证,  相似文献   

8.
三、举贤任能,选拔与培养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权的基础,对整饬官风,保证封建政治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上凡是开明的君主及其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总会在不同程度上重视选拔与培养清官廉吏。1.“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重才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管子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官”分两类,一类为清官、正气官、干事业的官,是老百姓所拥戴的官;另一类为贪官、腐败官,昏庸的官,是老百姓所唾弃的官。同样是官,类型不同,本质相反,原因何在?官德不同使然。因此,为“官”必先修“官”德。俗话说,做官先做人,处人看人品。人品不正,难以做好官,官风  相似文献   

10.
改造罪犯思想在新形势下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当加强。改造罪犯思想的内容是: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培养守法习惯,改造罪犯的犯罪思想,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守法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礼、德的遵守及对统治秩序的服从。礼治、德治、人治是儒家传统守法思想的核心,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早已超越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局限,现在看来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仍具有进步意义和挖掘价值。解析、挖掘儒家守法思想,自觉地激活传统中有利于现实,有利于发展的成分,传统思想才能成为法治建设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相似文献   

12.
9月20上午,广东省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了公开遴选的38名省政府工作部门副厅级干部任职人选。这意味着,历时20多天的广东公开遴选"副厅"工作告一段落,但其执行的"让干得好的人考得 好”的考试新方略,正在成为执政党“考”官的新风向标。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出现了一股"廷敬"热。《清史稿》里写及的陈廷敬,其实只是一篇千字文,作者王跃文凭着他的才情却演绎成了洋洋洒洒50万字的小说《大清相国》。"陈廷敬热",表面看是热在这部虚虚实实的文学作品上,实际上是当前反腐视角下人们对官员的一种期许。《大清相国》把陈廷敬打造成了一个从政者的理想楷模。诚如作者所言,陈廷敬是一位好官、能官、清官和德官,好而不懦,能而不霸,清而不酷,德而不讷。笔者在此还想附上一个评说,他实实在在还是一位治贪的力官。纵观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有一条明晰的反贪线索,陈廷敬先  相似文献   

14.
大选在即     
由作家胡小林创作的 《清廉市长》一书,讲述了一位地级市 市长的心路历程--当官难,当清官 更难,当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清官难上 加难。该书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现 行体制下,选一个好官,会给一方百姓 带来福音;选一个贪官,会给一方百姓 带来灾难。作家用纪实性的笔法、一波 三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性鲜 明、为政清廉的市长形象,是一部写人 叙事俱佳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洪振快 《政府法制》2010,(14):21-21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著名清官叫陈瑸。陈瑸出任巡抚,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康熙问他官俸是否够用,陈瑸回答说:"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陈填认为贪污一文铜钱,与贪污千百万两银子没差别,贪一文钱也是贪污,所以他的清官标准是: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  相似文献   

16.
李道明 《法制与社会》2010,(29):217-218
规范化管理集中体现于对人员和办案方面的管理,这与主诉制是相一致的,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诉制,制定、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进一步促进公诉部门的规范化管理,使主诉制得以发挥更大的功效。主诉制的实施首先要求具备高素质的主诉检察官(以下简称"主诉官"),因此,主诉官的选拔任免成为关键的一环。而在目前缺乏统一选拔考核制度的情况下,仅是将原有的部分办案人员任命了事,容易造成主诉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组织协调能力高低不一。本文从提高主诉官的整体素质入手,谈谈如何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及运用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等措施,设立主诉官竞争上岗机制,完善主诉体制,促进公诉部门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相似文献   

17.
西周主要的法律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明德慎罚"和"礼治"。本文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分析西周法律思想,取其重人事、主张教化、慎用刑罚等精华,舍弃诸如礼法不分、注重身份等级的糟粕,重新认识法与德之间的关系,寻找提升法律权威的途径,从而推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学》1986,(12)
由于出了个李向南,“清官”算是倒了一次大霉,遭到口诛笔伐。其罪过大约是,中国封建杜会之所以漫长,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清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因为“清官思想”是一种“愚民思想”,与民主和法治是对立的,要“清官”就意味着要人治不要法治;要“清官”为民作主就等于不要民主,等等。  相似文献   

19.
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是其法治思想,即“依法办事”的思想。对于“依法办事”而言,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关键,而“信法”则是思想意识条件。本文论述了董必武关于正确认识“信法”与“守法”关系的意义,当时“不信法、不守法”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人民信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董必武“信法”与“守法”思想在当前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君 《法制与社会》2010,(22):10-11,23
唐律"化外人相犯"条是中国封建法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定,对之后的历代王朝,在处理四夷之人相犯案件适用法律规定时给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化外人"即外国人,另一种观点从文化标准的角度出发对外国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化外人"指的是教化不到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本文通过对唐律疏义中三条有关"化外人"的疏义规定以及唐律释文的解释分析,结合唐朝当时"中国"一词是与"四夷"、"藩夷"对举的实际,认为唐律中的"化外人"主要是缘边关塞之外教化不能到达的四夷之人,与当时的"中国"对称,也可以视为"外国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则主要指的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部分中亚、东南亚、东亚等国人,但也包括部分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