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会议和2019年马德里气候会议大体上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迎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行动转向",转向全面执行法律制度的行动阶段。这是全球气候治理30多年"法制化"演进的历史性成果。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紧迫性的不断增强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驱动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这种"行动转向"。这种"行动转向"在全球层面上意味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等机构的职责、功能与角色将随之变化,主要是要发挥好贯彻、监督、政治动员、搜集处理和公布各种信息等功能,同时还要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转变成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发动机和总动员处;在国家层面上意味着各国的核心任务和行动也要随之改变,主要是要切实履行好《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下的各项职责与义务,同心协力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低碳发展)的"转型点"早日到来。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转向",中国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持续推进《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落实,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以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为宗旨,通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统筹协调好全球层面、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气候治理行动,积极构建全球气候命运共同体、地区气候命运共同体和国家气候命运共同体,并努力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利马举行。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COP20)在秘鲁利马召开。通过艰苦的加时谈判,14日各方达成了一份相对平衡的协议草案,将作为国际气候公约于2015年在巴黎签署,并于2020年开始生效。该草案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2015年协议将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初步明确了各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目标",为2015年巴黎会议前各方尽早提出各自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于2013年11月1 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原定于11月22日结束的会议不出意料地再次延期,各方终于11月23日晚打破僵局达成协议 华沙气候大会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会议成果不尽如人意,但为2014年的秘鲁利马会议、2015年的法国巴黎会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入新阶段,并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协定聚焦了基本原则、三项长期目标、"自主贡献+盘点"以及法律约束力等主要问题,充分体现全球治理模式中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三大特征。东北亚是东亚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同时也面临严峻大气问题,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东北亚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各有侧重,并将按照协定的要求,通过确立基本原则及共同目标、构建区域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完善合作治理机制、开拓合作渠道,促进区域大气治理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城市德班召开。作为2012年《议定书》第一承诺期④到期前的最后一次气候大会,德班气候大会被人们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6.
历经四年谈判,2015年底的气候大会最终通过了决定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格局的《巴黎协定》。然而,气候变化科学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异步性、能源结构转型的长期性,以及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差异性,都决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是百米赛跑,而是场马拉松。《巴黎协定》提出的"自主贡献+盘点"的模式已为"马拉松"的基本原则定调,未来对协定的落实和细化也应充分尊重各国国情和能力,通过国际社会的合作让各国尽快步入低碳化进程,而不仅是限制大国排放。对中国而言,以较低的累积排放量尽早达峰,既是完成本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更好地参与和引领全球低碳"马拉松"进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多哈气候大会确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在多哈闭幕。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13—2020年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通过2020年开始的新框架公约起草计划及有关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援助的决议。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召开。这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气候变化会议,在经过12天“马拉松”谈判后,与会各方在最后时刻达成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坎昆协议》,同时也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这个难题留给了2011年的南非会议。  相似文献   

9.
《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达成一年内即正式生效,转入执行阶段。但因该协定本身法律约束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恶化了履约环境,其落实进程势将面临重重挑战。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中的原则、规定、理念等具有深远政治、经济意义,将影响各国气候、能源、环境等政策取向,塑造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二十国集团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其作用日益不可或缺。这种重要性是由其内在属性决定的:一是机制内包含诸多主张减排的欧盟国家;二是集团内国家派别的划分与UNFCCC框架内谈判的阵营高度相似,具有谈判的连续性;三是气候变化问题被反复嵌入经济议题,成为制度化进程的一部分。在外部关系上,全球气候治理的延续性为G20机制提供了讨论和形成减排行动的不同时空条件;与UNFCCC的互动,保持了G20内基本相同的气候议题,责任、资金等问题。正是由于这种内在属性和外在关系,G20获得了持续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动力,其影响体现在:以UNFCCC框架下谈判为基础的政治再承诺;通过规范或政策倡议为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与原则。  相似文献   

11.
《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达成一年内即正式生效,转入执行阶段。但因该协定本身法律约束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恶化了履约环境,其落实进程势将面临重重挑战。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中的原则、规定、理念等具有深远政治、经济意义,将影响各国气候、能源、环境等政策取向,塑造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吕江 《东北亚论坛》2019,28(5):64-80
卡托维兹一揽子计划是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之后,国际社会出台的第一份关键性气候安排。该计划包括了多个重要议定成果,但最为关键的仍是,其正式出台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这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式开启了《巴黎协定》法律规制的全面适用,但同时也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缔约方将面临新的法律挑战。为此,须高度重视《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试图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欧盟倡导下,从2013年底的华沙气候大会开始,国际社会正式就"德班平台"及其特设工作小组进行务实谈判。在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国际社会达成了"后京都时代"最为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巴黎协定》,以此规划了2020年之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工作方式和法律框架。在此过程中,欧盟也在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不断调整其气候外交政策:针对"2015新协议"和"后2020机制设置"问题,欧盟更为强调新协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倡将减排由"承诺"向"国家自主贡献"过渡;更加重视气候金融和技术援助问题,并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基于现有减排与2摄氏度目标的差距,欧盟更强调对缔约方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重申透明度及可说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一并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合作的重要制度性框架文件。目前,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程度、社会认知深度、治理行动速度等都明显逊色。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迫切程度不亚于其他的全球性环境议题,但其议题安全化的分散性却不利于建构整体性的安全认知。生物多样性议题安全建构的碎片化体现在生态、治理目标、谈判、国家及其他行为体四个层面。生态层面是指生物多样性的安全认知;治理目标层面是指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爱知目标"与安全的联系;谈判层面包括资金机制、资源动员、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保护区以及主流化等议题;各缔约方及其他行为体层面不仅在各项议题上表达各自关切,同时也将生物多样性问题建构为粮食安全、水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安全等多元安全关注。生物多样性议题安全建构的碎片化导致了该问题虽然在话语上进入了安全领域,但是缺乏共同的安全认知,难以提供简明和清晰的治理目标和路径,不利于推动全球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吕江 《国际观察》2016,(3):92-104
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此举正式启动了2020年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从而打破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自2009年以来陷入的法律僵局。虽然该协定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温室气体的强制减排中,但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的法律模式,创建了包括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机制。然而,《巴黎协定》在实体和形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确定之处,这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努力。对中国而言,在国际上,仍需发挥其大国作用,积极筹划相关制度安排。在国内,应考虑后者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探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中的制度选择,实现地区气候治理模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26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COP18)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CMP8)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共有来自194个缔约方的代表与会。多哈会议被视为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因为其召开之时正值《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结束、“加强行动德班平台特设工作组”(简称“德班平台”)也将启动具体讨论之时。同样经历了艰难的谈判与延时后,大会通过一揽子决议,既取得不少成果,也遗留了一些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巴西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政策,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提出了减排目标.巴西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碳汇--亚马孙森林面积的2/3,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使巴西在世界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巴西不仅与发展中国家结盟,而且与法国等发达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力图使自己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话语权,争取获得国际援助.由于各国在减排责任及援助等问题上的立场差距较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难以达成有约束性的减排协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之一,举世关注。2009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各国首脑参加联合国气候变暖协商会。同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框架会议召开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能否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有效合作不仅对中美两国关系和双边利益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全球利益。为此,本文将致力考察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在《京都议定书》和后《京都议定书》问题上的决策以及内在影响因素,探讨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绿色新政"以及中美环境共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加勒比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却是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不仅阻碍了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威胁到这些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加勒比国家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一是为了寻求国际支持,推动进程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二是为了提高地区气候治理能力。加勒比国家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主要策略包括积极参加国际气候谈判,最大限度地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以及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进行地区气候治理。加勒比地区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关于气候问题的主张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并提升了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应加强与加勒比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通过巩固双方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合作、增强在地区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和实施综合立体的合作模式等路径维护双方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权益,并促进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础四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与欧盟及美国等"伞形国家"并立的三大关键力量之一,在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以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等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日益转向美欧发达国家的减排方案,使"基础四国"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巴黎气候大会后新的全球减排框架逐步落实、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阵营划分,开始呈现出向"排放大国对排放小国"转变的态势.以"基础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阵营分化明显加剧,"基础四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面临的冲击日益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