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一方,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新时代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分割、职工群体性事件诱因转变、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的负面影响,以及隐含在"三新"就业中的职工权益保护难题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所带来的劳动关系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丁胜如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经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劳动关系主体各方有所作为、加强协调,才能使劳动关系当事人增加沟通,增强互信,从而达到利益共享,和谐共赢。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当前劳动关系各方主体必须立足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共同愿景.努力寻找自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试论工会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组织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是加大工会维权工作力度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工会组织,才能培育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的劳权主体;培训工会干部,提高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做好这方面工作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4.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必须主动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打造工会工作品牌,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发展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劳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更是人的发展诉求.由于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劳动关系的不和谐是当前市场经济中不可回避的社会事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通过制度进行有效协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同时形成劳动关系和谐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伙伴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维度回顾我国的劳动关系研究,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管理经验,对于指导中国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将 1949—2021 年我 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划分为 5 个阶段,并进行分阶段的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 3 个劳 动关系核心主体回顾每个阶段的研究主题,梳理我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本研究提出巩固中国共产党在 劳动关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探究政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挖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方式等未来我国劳 动关系的主要研究命题,构建了中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劳动关系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从法律上讲工会与工人之间是一种代理关系,对外他们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一方。由于我国工会与西方工会有极大不同,我国工会事实上是独立于工人之外的劳动关系中的第四个主体。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 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 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 理带来了_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 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应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大力激发公有制 经济活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经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劳动关系主体各方有所作为、加强协调,才能使劳动关系当事人增加沟通,增强互信,从而达到利益共享,和谐共赢。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协调是企业稳定、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笔者认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从劳动关系生成的市场环境入手,从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政府(第三方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及工会组织(协调主体)各自发挥能动性,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创造条件、寻求支点。一、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适当干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关系协调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之间,为实现劳动的过程而建立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11.
重视薪酬分配,理顺分配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的宗旨是着重保护劳方利益,兼顾资方利益,实现和维持劳资双方利益平衡。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要重构工会理论体系,构建和谐工会。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又能够造福于社会,使社会诸方面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受益者。创新企业工会领导体制是实现企业工会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关注的核心命题。马克思认为劳动关系和谐是劳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资关系和谐。劳方与工会、资方及代其行使权力的管理者与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承担不同责任。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动力,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从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的定性研究,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的规范系统的定量研究较少。《和谐劳动关系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在归纳和提炼国内外劳动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建议。其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倒U型”变化规律;(2)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依法治国的背景,评估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有效性,并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新时期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劳动关系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政府必须对企业劳资矛盾进行适度干预;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平分配机制;企业应自觉搭建...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不仅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中需要探索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共享发展成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政府干预、我国劳动关系治理的历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可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等提供参考。研究认为,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出发,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吸取国外劳资冲突的教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探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应立足国情,从实践走向理论,并将理论回归实践,理性、客观地分析劳动实践需要解决的深层根本性问题,从而为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劳动者对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感受和评价,我国劳动关系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休息休假、工资、员工参与决策、劳动者组织等对劳动关系呈现显著性影响.休息休假是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基本因素,工资问题是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企业决策权是影响劳动关系的激励因素,劳动者组织是影响劳动关系的结构性因素,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需要从政府、劳动者、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同时劳动合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要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在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过程中,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更好地维护职工利益。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作为量化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测量工具,是当前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新时代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特征,结合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以文献研究和 实地调研情况为依据,构建了以“合法”为深层根据的基础性和以“合情”“合理”为核心所指的提升性两个 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并区分了预警型、良好型、和谐型劳动关系治理指数 概念化结果。研究建议,可以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自评自测、不同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分类和比较、企业 劳动关系治理的长期追踪与未来预测等方面运用该指数,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的劳动关系有赖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积极有为和高效运转。由于片面强调劳动争议的私法性,导致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面临一些困境。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创新,即针对不同性质的劳动争议分别采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强制劳动仲裁的方式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