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人犯辨认照相的现状及实施人犯辨认照相标准化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人犯辨认照相标准化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犯照相,是刑侦、预审、收审、劳改、劳教等部门的一项正常工作,也是刑事技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要求是用照相手段准确地反映人犯的面貌特征。人犯照相类似于普通人像摄影,但其拍照方法和器材设备有特定的要求。现就摄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论述。 器材。 普通135单反相机即可,但宜用中长焦镜头。标准镜头需近距离拍摄,面部成像变  相似文献   

3.
辨认现场照相作为一种间接证据,能够直观地证实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情况,揭露犯罪,为审判提供必要的证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辨认现场照相无规范的制作标准,侦查员一般都是按照现场照相的规格标准进行制作,但制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不能符合诉讼要求。有必要探讨辨认现场照相制作规范,使辨认现场照相更好地发挥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察人身辨认照相的历史及其延用至今的传统 ,从刑事人像摄影活动的角度 ,认识司法实践中权力运作与真实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辨认照相“客观真实”的标准是值得质疑的。从司法实践借重科学技术所能实现的“真实”的实质来看 ,应以“法律真实”的概念代替“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5.
数码影像技术在刑事照相中的全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码相机的优点使其被广泛地运用于刑事案件的现场照相、物证照相和辨认照相中.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数码案件照片进行后期的编排和处理,轻松地将数码痕迹图像处理为所需用比例物证检验照片;将数码照相技术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相连接,可使数码指纹照片直接进入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中进行校验比对,迅速锁定作案嫌疑人.  相似文献   

6.
预审突破口的选择与实施,是预审员对人犯依法进行讯问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制服人犯、深挖犯罪行之有效的武器。预审突破口选用得及时、准确,对于迅速查明和发展案情,揭露和证实犯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犯在拘捕入狱后,由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突然改变,深感自己身临危及命运的境地。他们为掩盖罪行,推卸罪责,逃避惩罚,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能量,本能地建立起防御体系,以抵赖、狡辩来抗拒对付审讯。然而这种防御体系是人犯按照自已的主观愿望所虚构  相似文献   

7.
押解人犯,是公安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限制人犯人身自由异地迁移的一种强制措施。在公安司法机关的执法实践中,基于人犯主观因素和执法人员客观因素的缘故,人犯在被押解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自杀、逃跑等等严重事件。根据人犯在被押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实践,将押解人犯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刑事案件现场图像制卷、建库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刑事案件现场图像数据库,实现刑事案件现场图像的标准化制卷,使现场图像在串并案件等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方法建立刑事案件现场图像数据库,设计专用软件,实现标准化制卷及相关的应用。结果与传统的刑事照相相比,刑事案件现场图像数据库实现了标准化制卷、节约照相成本、使现场图像在刑侦领域里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结论刑事案件现场图像制卷、建库及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犯消极性心理结构是指人犯依法被拘留或逮捕关押在看守所未决期间的认识活动、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具有消极意义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这些人犯心理活动反应过程是《人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剖析人犯心理活动过程入手,认识人犯羁押期间心理活动特征,阐明科学的监管对策,强化和提高看守所监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人犯教育工作一向是看守所的重点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对稳定人犯思想情绪、促进人犯思想转化以及配合侦查起诉、审判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看守所在这方面显得异常薄弱,突出表现在教育方式机械、陈旧,仍然固守着压制、封闭、单调死板的传统教育模式,不适应当前人犯的思想转化规律,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日益成为束缚看守工作发展的深层障碍。怎样使人犯教育工作摆脱面临的这种困境,正是看守部门所要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人犯摹拟”吴英浩曹操模拟像通过给人犯摹拟画像侦查破案的这一刑侦手段,在国外的警察机构中已运用得相当普遍,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电脑画像的出现使人犯摹拟画像有了一次大的飞跃。近年来人犯摹拟画像在我国刑侦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2.
预审活动的经验表明,搞清人犯的一些基本心理痕迹,部分或某种程度地促使人犯的内心发生积极的变化,达到心服口服,是获得审讯短周期、高质量、效果良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文明审讯、依法办案要求的基础。所以,重视和研究促使人犯心理发生良性转化的实际方法,是打开人犯心理神秘大门的“金钥匙”。一、策略侦察,促其暴露预审人员如何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尽快熟悉人犯,缩短自己与人犯在思维深度、防卫意识上的差距?怎样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无一能离  相似文献   

13.
侦查辨认具有科学性和局限性,规范侦查辨认的程序,能维护侦查辨认笔录的证据效力。侦查辨认的启动应根据侦查所处的"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和"不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两个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侦查辨认的启动具有任意性;在"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应提请侦查辨认。侦查辨认的时间和地点是证据审查的重点,应注意完善侦查辨认的相关手续。侦查辨认的组织者应为专门的非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并实施侦辨分离制度。建议侦查辨认采取排斥见证人的制度,并严格执行证据审查制度,以维护侦查辨认的公正合法。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严重,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去年,我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人犯中,14至17岁的少年、占人犯总数的9.6%,18至25岁的青年占人犯总数的55.5%。两项合计,青少年犯共占批准逮捕人犯总数的65.1%。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已占社会犯罪的半数以上,成为犯罪群中的主体力量。因此,遏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第七课犯罪应受刑罚制裁【名词解释】惩罚:是指对违反法律者的制裁。刑讯逼供:即在刑事审讯活动中,对被告人和证人施以肉刑(亦称“体刑”。我国古代有残废肢体或残废肌肤、机能的刑罚。)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野蛮行为。我国刑法严禁刑讯逼供。国家工作人员对人犯实行刑讯逼供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肉刑致人伤残的,以伤害罪从重论处。刑讯逼供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人犯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这种犯罪的特点是:(1)犯罪者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并利用职务上的权力和方便实行;(2)犯罪是出自故意,目的是逼取口供;(3)这种行为是对人犯实施。所谓人犯主要指被审讯的人即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4)这种犯罪行为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0月7日,安阳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法制室受案审理了一起仝某、郑某、武某、黄某奸淫幼女案。从该案的受理到定性以及呈请批捕,经历了不少周折。虽然该案现已定论,但从中所反映出来的政法诸机关(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下同)在执法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和混乱,应引起人们沉思。一、案情 1991年7月20日夜,人犯仝某(1958年生)以兜风、搞对象为名,将不满14周岁的幼女王某(1977年9月13日生)骗至安阳市东郊乡某村南地实施了奸淫。1990年7月13日下午人犯  相似文献   

17.
闻求  春德 《人权》2003,(1):40-41
如果一个人犯了罪正羁押在看守所生病后怎么办呢?是任由病魔折磨,坐以待毙呢,还是给予人道主义的热心关怀呢?让我们一起到高墙电网内看看监所人民警察在依法对人犯进行教育改造的同时,对生病的罪犯是如何进行人道主义救治的。  相似文献   

18.
米兰达规则     
1966年6月13日 ,美国最高法院发布对四个案件的裁决 ,这四个案件被总称为“米兰达诉讼亚利桑那案件”(1965年 ,亚利桑那州法院根据米兰达在警察局的供述和受害人的辨认结果判定被告人犯有绑架罪和强奸罪。但是 ,米兰达对此判决不服 ,一直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他声称自己在警察局接受审讯时并不知道自己有权保持沉默 ,也不知道自己的供述会成为法庭判决的证据 ,所以他当时违心地承认了自己有罪。)这四个案件都是在例行的审问中 ,嫌疑人向警察坦白后 ,被判了重罪。最高法院以5 :4否决了这些判决。因为执行逮捕的官员未告知嫌疑…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它是司法机关为了防止人犯逃匿、毁灭罪证或继续犯罪,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被告人、嫌疑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之下进行。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为了消除辨认过程中执行人员对辨认人的暗示性影响,应由侦查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主持辨认过程。英、美等国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确立了辨认中的双盲规则,较好地保证了辨认结果的准确性。中国的辨认制度应当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修改由侦查人员主持辨认程序的规定,确立辨认程序中的双盲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