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媛媛 《传承》2012,(16):72-73,96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范",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内部区位选择的研究是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经济因素而忽略了制度因素.本研究采用新制度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制度环境影响台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凶素是影响台商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规制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对台商投资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再者,台商投资区位选择还受到认知性制度的影响,台商选择投资区位时会参考其他台商的选择,当台商聚集度比较低时,台商聚集有利于提高合法性并吸引新台商投资,但是,当聚集度过高时,反而阻碍了新台商的进入.  相似文献   

3.
万广军 《前沿》2010,(21):94-98
相关文献主要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产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该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制度创新对农用地的影响关注不足;缺少对制度创新效果及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完善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作用的研究;对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道德选择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活动。在道德选择机制中,个人心理机制"知情意"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机制的双重性造成了道德选择的困难,也加剧了道德选择中的冲突。从道德选择的产生机制出发,培养和提高主体的选择能力,明确并坚持道德的基本原则,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选择的制度保障,将有助于解决道德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超 《传承》2011,(14):78-7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责任型政府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责任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从法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以及监督体系建设四个大方面出发,结合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现实,提出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对构建责任型政府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带来了以开放平等、独立自由和双向互动为特点的传播机遇,但同时也衍生了以信息碎片、机械复制和资本逻辑为代表的现实问题。以新媒体发展现实为依据,切实把创新优化道德教育、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研究目标,坚持立足实际,主动剖析新媒体条件下中国道德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将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意义。认清并适应新媒体的这种发展实际,探索新媒体条件与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结合,坚持聚拢碎片、个性体验和风气转变的"组合拳",是新形势下创新优化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决策的方法分析非市场决策,被称之为“新政治经济学”,它对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投票规则中公民需求偏好的显示和集体偏好的形成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分析,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是坚持集体主义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这一集体选择面临着理想高于现实制度设计、结构先于制度的社会形态。将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设计结合,对我国的集体决策形成过程,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7,(3)
现阶段,我们的改革进程中很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都和领导班子难有作为和缺乏有效监督有关。如何建立高效、廉洁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对领导班子产生的机制进行探讨,将是我们当前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针对当前部分领导班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构筑"部门领导班子有限选择制"这一领导班子产生新模式,构建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选人用人长效机制,以解决领导班子"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诚 《长白学刊》2011,(3):140-144
风险社会理论表明科学理性的无限扩张必然引发全球社会风险,必须对现代性进行更多的自省与反思,.风险社会的深层秩序结构源于内源性的感性秩序,转型期社会风险的总体表现和特征说明我国已经步八了风险社会,各种社会风险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对风险的制度选择必须注意协调理性化设计与基层民众的深层感性意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制度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政治学理论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说,早期政治学单纯地研究了制度的话,那么,行为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作为对它的反思,则开始第一次关注了个体行为,只不过行为主义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入手,而理性选择则从经济学入手。而最近学界炙手可热的“新制度主义”则应视为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成败得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议题。研究人员对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民工参保状况、制度缺陷以及相应的化解对策与解决方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考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视角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于成文 《岭南学刊》2004,2(6):25-29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针对这种不平衡性,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把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放在基础性的和优先的地位;把制度文明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特别要把建立和健全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为制度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努力促进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还是"农民城市化"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然而,土地制度安排是城市化发展历程中政策选择最为核心的"基石"。因此,深入剖析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政策选择变迁过程,发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城镇化土地利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矛盾;土地集体所有制中期,农业国向工业化推动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部分农业用地和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一定收益,后期,土地作为利益分配的工具成为新型城镇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由谁拥有并按何种方式进行管理,是公共事务治理的经典议题。“公地悲剧”的提出,为公地治理相关研究奠定学术基准,并成功将问题引向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实践。本研究围绕“公地悲剧”及其背后的集体行动困境,深入探讨公地治理的三个竞争性制度解释视角与途径:政府管制、市场产权、自主治理,展开系统理论评述。面对现有理论的局限和解释力的不足,提出未来公地治理研究需关注的重点:一是关注中国本土化实践,在经验中寻求治理之道;二是聚焦制度细节,注重公地治理的制度激励;三是重视技术对公地治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国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研究综述熊娜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村民代表会议顺应了协商民主潮流下民众的参与需求与国家的政策选择,成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在新时期不断深入的重要环节。近十余年,国内学术界对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农村社区建设:逻辑起点与人文关怀管义伟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厘清逻辑起点是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与西方社会通过先后两次选择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不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次选择兼具第二次选择的性质,从而奠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自此伊始,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而且彰显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人文关怀精神。建设农村社区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推动,正是政府的责任才能将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起来。责任编辑吴一青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探析韩松在《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不能以私人所有权的明确性为判断标准。我国已经明确了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本集体成员,因此,只要明确了特定的农民集体的集体成员资...  相似文献   

16.
龚志军 《求索》2013,(2):202-204
国际私法主要是通过冲突规范指引选择应适用的准据法这一间接方法来解决国际民事法律冲突。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大都认为这一过程尤其是准据法的选择主要是一种纯技术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际私法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注重伦理价值,将伦理因素引入准据法选择因有利于国际私法实质正义价值的实现而日益得到关注。因此.重视国际私法对涉外非婚同居关系调整的伦理基础,认真研究涉外非婚同居关系准据法选择需考虑的伦理因素.对完善涉外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适用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研究多为管理学的、法学的、政治学的或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视角,而鲜有理论经济学的分析。为此,笔者尝试从理论经济学的视角,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创新及作为载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建设作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结论是:创新我国公务员制度,必须巩固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合公共选择性”及其成果,纠正或弥补“背公共选择性”或“欠公共选择性”的偏差与缺漏。  相似文献   

18.
论制度选择     
所谓制度选择,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对各种制度的探索、追求、选择和取舍。过去人们基于对历史决定论的机械与片面理解,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与宇宙发展一样是一个完全自然的发展过程,从而实际上否定了制度发展的选择性。那么,制度到底存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制度选择的机制是什么,承认和研究制度选择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19.
邓微 《湖湘论坛》2008,21(3):47-49,65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劳动群体,他们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应该以推进农民工进入社会保险覆盖为重点。认真研究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建设不适应社会要求问题,准确把握农民工的身份和群体特征,选择科学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并设计好制度实现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13,(6):16-17
"火箭提拔"备受舆论关注,质疑焦点不是官员能力是否足够出众,而是选拔制度的不透明和权力世袭导致的阶层固化。建立在权力转移基础上的各种利益"特供"、机会"特供",践踏了社会公正,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基石。如何将权力更有效地关进笼子里,避免各种"世袭"与"特供"让人日益产生焦虑感乃至绝望感,已是一个越来越无从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