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毛泽东很喜欢读它。据他晚年说,《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又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资冶通鉴》写了自战国至五代1362年史事,共300万字。它的主编是北宋的司马光。  相似文献   

2.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若干史实辨正杨奎松叶永烈先生所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中,有相当多的史实错误。对于这样一部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文学作品",无论其中有无虚构、失实,原本与历史研究无大多牵涉。但作者再三说明,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实...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4.
胡长明 《党史博览》2010,(11):10-13
毛泽东一生崇尚斗争,认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他在读史的时候,尤其重视那些云谲波诡、事态百变的争霸之世,而五代十国正是继春秋战国、三国鼎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天下大乱、重新洗牌的纷争时期,因此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为了解和熟悉这段历史,他阅读过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以及《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古文辞类纂》等书中有关五代十国的内容。仅在读新、旧《五代史》时,他就在书中写下近四十条批语。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中,他又把“后唐灭梁”作为重中之重,对李克用父子与朱温父子之间的较量过程作了仔细的揣摩和分析。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点深刻精警,融入了他对战略谋划、攻守转换、事业起伏以及临机决断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刘阿平 《党史纵横》2001,(11):16-16
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在书海涉猎,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且养成了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博古通今、以史为鉴的读书最高境界。一次,朱德看完一本记叙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印活本后,又很有兴致地把《唐书》、《资治通鉴》、《隋唐佳话》等历史书找来,认真翻阅了书中有关李世民的记述和评论。经过仔细分析比较,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李世民告诫他的儿子李治,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航行,也能覆舟落水。这仍…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与助手历19年之久撰写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十国,贯穿1362年历史,蕴含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总计294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继《史记》之后的又一创举。 《资治通鉴》曾是毛泽东同志十分喜爱并多次向人们推荐的一部史著,一生曾圈点、阅读17遍。早在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就开始阅读这部书,并由此开始奠定了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古籍的阅读、整理、出版极为关注。1954年,第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8.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4,(6):55-55
正《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于立文著红旗出版社2014-6《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通读穷一十七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遂广为推荐,又教读于左右,批点于卷帙,循循导启,不厌碎烦。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也谈“治吏”大川毛主席教导我们:"如果臣下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治国就是治吏,这是毛主席研读了《资治通鉴》后得出的结论。《资治通鉴》是一部...  相似文献   

10.
通体概览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力作——评胡为雄新著《毛泽东十四部书览要》田楚定建国以来,毛泽东的著作已出版了《毛泽东选集》(1-4卷)、《毛泽东文集》(1-5卷)、《毛泽东著作选读》等14部。这14部书总共37卷,1200余万字。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1976年8月26日,重病在身的毛泽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来到自己的书房。他稍事休息了一下,就扫视着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提出要看一部书,一部已跟随他老人家刀多年,不知已看过多少遍的书──《容斋随笔》。工作人员一时没有从他那浩繁的书架上找到,便匆忙到北京图书馆借了一套。过了5天,这部书又用大字体印出来了。但毛泽东病情急剧恶化,不能再看书了,不几天就与世长辞。《容斋随笔》,是清代乾隆59年(1794年)重刊的。当年延安马列主义研究所图书室珍藏有这部书。毛泽东偶然借得,从此爱不释手,无论战争多么激烈,工作多么繁忙…  相似文献   

13.
文萃苑     
《先锋队》1996,(9)
文萃苑毛泽东说"治国就是治吏"毛泽东生前谈到腐败问题时曾说:"我们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趾,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设有办法治理他们...  相似文献   

14.
对《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的几点补正(下)杨瑞广二、关于"七大"延迟召开的原因及任弼时是否担任"七大"筹委会秘书长问题《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说:"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召开,...  相似文献   

15.
丁毅 《党的文献》2011,(6):114-115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政治、军事智慧的长篇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年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时就喜读此书,三国故事从此“在毛泽东生命中扎下了根”。后来,毛泽东在一些论著、讲演、谈话中屡屡提及此书,可以看出他从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16.
胡乔木回忆延安整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乔木回忆延安整风(上)《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编者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谈话录"和"初拟稿"两部分。这里发表的是"初拟稿"中的一章,原标题是"整风运动:1941年'九月会议'前后"。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  相似文献   

17.
每逢节假日,子女们来团聚,是毛泽东的一大乐趣。他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聊聊天。毛泽东最爱和子女们谈的话题是读书。他总是希望子女们能多读些书,多掌握些知识。 岸英的爱人刘松林是学历史的。一些年代、朝代她老是搞不清,在谈话中,她总把这个年代的事串到那个年代。毛泽东常常笑着说,你一下子就把历史抹掉几千年。历史是毛泽东最精通的学科之一,他以通读二十四史闻名于世。他从思想上要求松林注重对历史的学习,也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并亲自为他开了一些学习的书目,《资治通鉴》、《前汉书》、《后  相似文献   

18.
《论持久战》的魅力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而文字却通俗易懂,是一部"满腹经纶的哲人不觉其浅、粗通文墨的老妪不觉其深"的奇书.该书一问世,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产生巨大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有例为证:1....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30):60-61
毛泽东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他都熟读成诵。他在演讲、讲话和与人交谈时,常常上天入地,海阔天空,纵横古今。对于国学典籍,他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了如指掌。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整整17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论常常石破天惊,他的史识往往发人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