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因其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匹配有效运作了两千多年,不仅维护了家庭的稳定而且强化了既定的社会秩序。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同时迫切要求以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基础,实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刘庆 《青年探索》2022,(6):52-61
后独生子女时代,受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传统生育伦理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了许多高龄产子家庭,其家庭内部子代之间的同胞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同胞隔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学术建构,其本质在于兄弟姐妹之间心理年龄和社会时代的断层,存在的基础是较大的生理年龄差别。同时,作为传统“代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同胞隔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形成机制原因包括:高龄产妇生育意愿提高、“一孩”意愿改向、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维护家庭内部和谐、减轻子代赡养父母压力。在高龄产子家庭中出生间隔较长的同胞间不仅会产生情感隔阂、心理障碍、时代断层、社会化差异,而且会对旧有的家庭结构、家庭养育模式以及家庭关系带来新的变动和调适。本文希望为“三孩”政策下中国社会家庭研究有所助益,开启重新构筑“多子女”新家庭理想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2,15(2):85-87
个体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有自己的特殊路径,这就是直接由家族至国家,形成家国一体的宗法制。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有自己的特点。一、家庭伦理是宗法人伦人伦,中国人常称为“天伦”,意思是说它是人最自然不过的本性与本质关系。氏族制和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关系,原是人的自然血缘、婚配和长幼等亲属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纽带,他们之间的情感与相互扶持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自然的。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等。但后来确立了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与“仁”的文化,这种人为的文化创造改变…  相似文献   

4.
蔡立 《中国妇运》2009,(10):34-37
建活动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基础地位。“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源于湖北.在我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已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品牌。建议从构建和谐湖北的高度,充分认识文明家庭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文明家庭”创建与各类家庭评选活动的关系,使“文明家庭”真正成为全省先进家庭的统一称号;  相似文献   

5.
杂感二则     
关于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家国一体”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政治的起点,是伦理的起点,是社会的起点,也是经济、文化的起点。因此“论家庭”是一个其大无比的题目。但是本文属于大题小做。只讨论家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韩星 《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指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明伦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为学大端,本质上乃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最重家庭,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儒家以孝悌之道处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的基本途径。近代以来在经历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重建家庭伦理,在与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张淑春 《前沿》2010,(8):55-57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孝道,是基于人有最长的幼儿依赖期这一生理基础的,今天这一生理基础已经得到了科学家的验证。"孝"不仅是一切伦理规范的出发点,在协调家庭关系,尊老敬老,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民对国家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运》2010,(10):34-37
台湾地工家庭教育的性质与地位 1、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概念比较宽泛、内涵比较丰富。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具有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之各种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管理教育以及其他家庭教育事项。家庭教育包括婚姻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家庭与社区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按排从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一百多年来,这一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一制度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迅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其对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稳定的独特作用而被各国政府广泛推行外,还由于这一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伦理本质而得到社会伦理的支持。用罗尔斯的话来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选择,“不仅建立在经济基础上,而具建立在道德和政治基础上。”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探讨和研究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无论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还是对社会伦理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家庭是传统家庭的延续,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不可能抛开既有的传统。基于时代的要求,须着力发掘蕴涵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人文资源,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从而实现传统与时代的整合。由于伦理道德具有社会普适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因此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筛选或选择的根据,不应是某个个人或某一利益群体的好恶和价值取向,也不应是西方的家庭伦理模式和价值观,要防止在对待传统问题上的伦理相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坚持以当代中国现实的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根据,考虑到我国目前家庭成员对传统家庭伦理所…  相似文献   

11.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如《礼记》所云:“仁爱、守礼、正义、信实、自强等行为,皆本于孝道”。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礼记·乡饮酒义》曰:“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人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孟子·离娄上》也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需要“新伦理学”复旦大学谢遐龄人伦关系即从伦理角度看的社会关系,又称伦理关系。人伦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关系,一是法权关系(或称权利关系)。后者通常被忽视。古代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一般归纳为5个方面——君臣、父子、夫妻、师生、朋友。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论先秦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宗法血缘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求索》2007,(1):150-152
宗法血缘关系是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先秦儒家认为,宗法血缘关系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体如何凭借个人主义话语从传统家庭走向现代共同体,可以呈现中国现代化早期社会关系结构转化的内在脉络。“新青年”个案体现了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团体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模式,即“认同—创伤—修复”的叙事结构。其中个人主义话语的工具性作用在于将对传统家庭的怨恨式认同传递和转化为对现代团体的弥补式认同,新青年从“爱有差等”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转向在现代共同体中寻求“平等之爱”。这一叙事模式在五四前后具有一定普遍性,现代团体被“新青年”体验和阐释为一种传统家庭共同体的修正、补充与扩展。这提示在“家本位”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关系社会原理对于现代共同体的普遍主义原理,在抗衡和消解的作用之外,也具有激发其需要、促进其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石。家庭和谐直接关系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贵州省妇联在全国妇联的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三保”大局,立足本省实际,将和谐家庭建设作为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抓手,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推动和谐家庭建设蓬勃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贵州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成家”和“立业”都是青年步入成年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青年的就业和婚育均面临着推迟、不稳定、多元化的挑战。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的追踪数据,文章从青年-成年转变的角度探讨了青年就业转变与婚育转变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国青年的就业与婚育行为的关系呈现弱势模式的特征,成功就业是其进入婚育的重要基础;(2)在学状态会推迟青年进入婚育,且对男女青年的影响趋同;(3)受母职惩罚影响,婚育是女性成为不就业“尼特族”的重要原因。文章表明,促进和保障青年就业不仅有助于经济民生发展,对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运》2008,(4):22-24
山东省有9干多万人口,2700万户家庭。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2004年初作出建设平安山东的部署。家庭平安是社会平安的基础。省妇联充分发挥在家庭领域的工作优势,围绕平安山东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平安建设,以家庭小平安促进社会大平安。自2004年以来,我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一年一个主题,年年掀起高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2006年9月,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在我省召开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现场推进会,推广了我省经验。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关系是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对于社会而言,家庭的发生、演变,既塑造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伦理格局,又受其影响和制约。传统的家庭,既是生活单元又是生产单元,现代家庭生产的意义淡化,但其依然是社会关系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我们就此所付出的心力,还不光要维持人际之间的和谐,包括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和谐,还要让我们的家庭,去协同其他的社会细胞,一起维持它们跟自然之间的和谐——而这就要涉及晚近兴起的动物伦理和生态伦理了!也就是说,即使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也必须具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道心,也必须培育“廓然大公”的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