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处于特殊的地位,也存在着特殊的问题。社会偏差行为便是少年期存在的特殊问题之一。 少年社会偏差行为是指少年(相当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与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少年个体产生的反社会、非社会性以及与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偏离社会所要求的行为。从目前存在的少年社会偏差行为来看既有个人品德上的偏差,又有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2.
黄庐进 《求索》2012,(12):188-190
"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后,"身份"这一概念便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认同过程阐述了社会身份的形成,揭示自我概念中的不同身份在不同群体中展示的心理学原理,据此对基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者决策关系的女性消费者5F模型加以解析,分析社会身份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特定的社会身份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唯物史观看,任何伦理原则,实质上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特定社会公共生活(特别是作为生产及交换的市场经济生活)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不可能是纯粹个人头脑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均是“公共生活伦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明确区分“公民道德”和“个人道德”;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作为反映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意志”概念,以抗衡伦理上的个人至上主义。在我国,一方面是道德行为被看成个人良心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出现了“公德”与“私德”的区分。近几十年来,社会伦理学日渐取代个体伦理学,其中,当代新政…  相似文献   

4.
卢霞 《求索》2013,(10):247-249
当下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趋向导致了居民生活场域的变迁,社区居民的居住行为、居民心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研究表明:当下社会城镇化行为是导致社会个体及家庭生活形态变迁的重要诱因。虽然宗族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是原有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城镇化带来的原有社会经济结构解体、居住空间和居住形态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家族及宗族的分散化,进而导致了诸多原有民间信仰的变化与消逝。从2013年6月起,国家开始了新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和目标的制定,这个过程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重大影响。当村落变为城镇社区,居民如何顺利融入到这一进程中,传统村落生活如何与新型社区生活相衔接。这些都是城镇化不能回避之问题,此问题的妥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城镇化建设。所以,本论题研究社区居住行为及民间信仰的转变,有益于研究社会居民心态,对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6.
政治个体是微观政治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整个政治生活最基本、最细微的起点和单元,可以划分为大众政治个体和精英政治个体两大类别。政治个体及其政治行为是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政治个体既有共同利益基础,也存在行为差异性。政治行为动机是个体政治行为的基本导因,政治参与是政治个体与国家互动的重要方式。研究政治个体及其政治行为不仅在理论上可以细化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政治行为理论研究;在实践上还可以认识个体政治行为规律,引导个体政治行为,有利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7.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相似文献   

8.
管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C)文化取向的自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自主性存在,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建构物。文化在个体形成自我感和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此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表现等方面。本文在浅析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简称IC)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提升的差异以及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文化同一性的特殊表现,并进一步对该领域的自我研究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明显标志。在个体的发展中,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个体的加工处理,不断地渗透到生活经历之中,使个体形成了对待事物的独特态度和反应方式,这些态度和反应方式巩固下来之后就成了性格。当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性格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所以性格是可塑的。性格的稳定性,一方面表现在要改变个体的已有性格需要经过较长时期,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在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协调说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各个国家之间、各个领域,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中各个成员个体之间,能分工合作,协调一致,步伐整齐地完成共同的使命。协调的基础是群体及个体共同需要的愿望。任何一个部门、单位、企业都是一个群体,都由若干个个体组成。在这个群体中,如果个体之间配合默契,团结一致,密切协作,相濡以沫,它的吸引力就大,内聚力就强。成员彼此发生认同,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互相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就会加大相互之间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人心齐,泰山  相似文献   

12.
论青年群体的社会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青年群体的社会学特征陆建华把青年作为一个人生过渡阶段,是一种普遍看法,但它的视角是青年个体,重点又是指个体从童年到成年这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青年社会学视角中的青年,由于首先涉及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非个体性过程、非个体性因素,主要是作为社会群体的青年,它凿力研究和解释在社会结构过程中青年这一群体的地位、特征、活动方式。这样,我们对青年的科学认识就确定了两个基本点:第一,它是社会群体,而不是过渡阶段;是一种具有清晰的结构特征的,可以具体把握的社会实体,而不是时间段;第二,它是社会群体,而不是个个分散的个体;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广泛社会关联性后果的社会群体。相比之下,青年个体的活动与行为对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无法构成显著的影响,其关联性后果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某个年轻人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就读上学,这一现象的影响所涉的范围是以这位年轻人及其家庭为中心的,后果对其个人来说具有百分之百的重要性,但对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影响是微小的。但是,当一大批年轻人都有如此境遇的时候,其社会后果就极其巨大,影响这一境遇的社会因素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必定更多,更复杂。人们往往用“结构性震荡”一词来表示某一群体的活动与行为的广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活是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成长历程,是个体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在大学校园里,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们济济一堂,在互相学习、交流,共同砥砺、进步,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大学都应该是一段洋溢着激情和理想的美好时光。然而,现实往往是严酷的,由于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贫富差距,导致大学校园内“穷学生”和“富学生”之间的分野也逐渐扩大,贫富差异事实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谷佳媚 《前沿》2011,(24):220-22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行为过程,对它进行系统研究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在新时期具有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时代功能包括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个层次。个体性功能有调适个体心理平衡性、增强个体社会性、提升个体主体创造性三方面;社会性功能有政治整合与统一功能、社会稳定与团结功能、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15.
特别关注     
社会公正取决于制度安排魏子扬、侯琦撰文说,社会公正与制度安排的关系是人们普通关注的。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生活,并获取制度规范下分配的社会结果。公正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公正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文章指出,公正的制度应该是公民公共意志的表达,是对公共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行为的规范限制,是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平等权利和与权利相对应的平等义务的公共原则。因此,它必须是透明、公开、明确、具体的。而且,实质有效的制度首先必须是普遍、平等的。让所有个体、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拥…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初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1—15岁之间,正是少年期。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既是学习历程阶段性的转折,又是儿童时代的一个阶段转折。少年期是由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个时期,他们无论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来看,都较  相似文献   

17.
王永丽 《前沿》2013,(21):111-113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永恒主题。高等职业教育中,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在校生进行安全生产和社会生活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对象大部分都是各类厂矿企业,他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都将涉及诸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加授安全教育课,使他们对就业以后的安全生产和生活从思想引起重视,对于他们一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婚姻是依社会风俗和社会法律规范化了的人类个体的两性结合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这一社会的细胞 ,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 ,成为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社会行为和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恋爱、婚姻与家庭的形式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们有必要从科学的层面去研究和把握它 ,去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关系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但人又是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利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个人在与他人、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摩擦,甚至冲突,若没有合理的机制加以调节,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自己进行思想反省和行为的制控,达到自我完善,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都是被普遍运用的个体自我教育的形式。集体自我教育则是在中学生的一个群体内部,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彼此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竞赛评比、演讲朗诵、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都是集体自我教育的形式。这种集体活动的过程,也是每~个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