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环境,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要探究中国之“稳”的机理,就不能不考察中国政治的隐秘结构。当代中国之治依然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条条与块块之间矛盾的问题,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加多样。在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创设的总体性治理体系中,信访制度彰显了人民政治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气质与执政理想相契合,成为了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理安排和制度设置之一,与国家正式制度相辅相成。然而,不但信访制度如何助力中国之“稳”尚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关于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由此,在梳理中国之“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辨正信访制度独特的价值——信访制度如何厚植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及如何链接了超大型国家的治理,能够为理解中国何以治的信访贡献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转型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荫 《今日浙江》2009,(22):47-47
虽然我们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问题越聚越多,社会矛盾出现越来越尖锐化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审时度势地提出社会转型,应是题中之义的事。那么,到底什么叫“转型”,有着13亿人口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体怎么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独生子女的社会行为取向之“个我取向”形成的结构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的变迁与转型、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行为之“个我取向”的结构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对武汉而言,倡导低碳经济、推行绿色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武汉市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君平  张俊 《前沿》2010,(11):110-112
中西方自古至今无数大思想家,在探寻着医治利己与利他的“分裂症”之良法,提出“我他统一律”种种假设。现代新型良知观,应该被理解为利我与利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良好秩序之本;如若利我与利他“分裂”,社会就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更需反思“良知”之真谛。  相似文献   

6.
王周林 《前进》2012,(4):18-21
创先争优活动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对接,既是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总要求的题中之义,又是山西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长远之需,更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现实之要。立足本省实际,山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需要有自我加压、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创先争优的迫切动力;放眼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有同向类比、围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先争优的外部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7.
百家论萃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所谓转型性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常规性社会发展而言。从一般意义上说,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社会制度转型,即由于社会制度内部蕴含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社会制度发生质的变化,一种新质的社会制度代替旧质的社会制度。另一种是社会结构转型,即在坚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具体制度、体制和运作机制的自我更新。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显然具有社会结构转型的性质,这种结构转型性发展,将贯穿跨世纪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转型性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地要求加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周礼》制度设计中的“仁”思想和惠民思想.从哲学认识观出发,论证了传统天人合一观下的制度利多性原则的存在,指出天地自然之善和道德的存在与人类社会“仁”思想发展相一致;《周礼》制度的设计,充分反映了天人观的影响和制度主体中的惠民因素.《周礼》惠民制度思想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制度改革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充分展现了一幅巨大变迁的历史画卷 ,其变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通过揭示“制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面貌 ,并分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制度变迁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耦合权利义务说:婚内强奸立论的理论原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提出的“耦合权利义务说”认为,夫妻性权利义务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合同关系的一种,虽然一方之权利即另一方之义务,丈夫行使性权利具有该当性,妻子履行性义务也具有该当性,但是,当义务主体拒绝履行义务时,权利主体并不当然取得采用违法甚至犯罪手段强制其履行义务之资格。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正在推动着社会法思想由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转型。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已经开始从一元的政治国家向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分野的转型,个体权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权利规范从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之后,人权保障功能和提供社会公正功能将是任何一项法律制度所不可或缺的功能。这种理念反映在对婚内强奸问题的认识上,即是冲破婚姻关系对妇女性权利保护的羁绊,走出“只要夫妻正常婚姻关系存续,即足以阻却婚内强奸行为成立犯罪”的误区,实现“告诉乃论”为前提之婚内强奸犯罪化立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在剖析中西义利观区别的基础上,把义和利的内涵分别分解为私利、公利和正义、仁义等不同层次.然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考察,提出理解义利关系的三大理论原则第一,以私利为动力,以公利为目标;第二,以正义为约束,以仁义为引导;第三,以利释义,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最后根据以上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义利统一的三个层次合理谋利即是义;增进公利即是义;自觉让利即是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战争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战争都是联盟战争,或至少包含有联盟的因素.联盟之形成,无不以战争双方在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的利益为基础.战争中各种联盟的结合与瓦解,时常打着道义的旗号,但从来都不只是为了道义的目的.历史已然,未来亦此.虽然当代军事联盟的形式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军事联盟的价值指向仍不会脱离利益的靶心,只是其利益之"的"与道义之"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将结合得越来越紧.  相似文献   

1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质上是"协商性司法"的本土化表现,在两者机理存在交叠的条件下,探索该制度中内含的协商性要素便极具必要性,而探索的方向则是挖掘"协商性司法"与"对抗性司法"该两类模式间的联系。鉴于我国语境下的"协商"必然从"对抗"中萌芽,且对抗性司法又须以"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理念的落地为前提,因而,欲使该项制度就其附着的多元价值得到合理演绎,不仅需要与诉讼程序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还应依照不同价值的特性适配以恰当的衔接机制。显然,审判中心诉讼格局的形成有可能为"重罪琐案"中控辩关系的重构加注推力,从而激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长期隐匿的"协商性基因"。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奇迹的解释应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出发。近代以降,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过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进步的价值观。目前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是三种价值观相结合释放出来的正常历史进程。只有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三种价值观相结合的综合意识形态作为主流价值观,才能适应、应对和处理多元社会的矛盾或要求,因为它体现了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社会正义、民族大义和市场公正。社会主义政策的出发点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论荣辱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荣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 ,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 ,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对荣辱要做出正确的评判 ,必须从人的行为的善恶正邪出发 ,方能对其本性和根源进行透彻的理解。“荣辱”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 ,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以义制利、以公导私、先予后取的原则指导荣辱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从全能政治到有限政治: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纳麒 《思想战线》2006,32(6):38-43
市场经济改革和体制内分权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调整以全能政治干预为特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即从全能政治向有限政治转变。有限政治的主要特征有:党、国家和社会三者间的相对分离性;社会权力多中心化和政治权力的有限性;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湘西茶峒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是那些生活在偏僻穷乡,身上都保持着勤劳质朴、热诚宽厚、重义轻利、扶危济困古朴遗风的平凡普通的生命个体。今天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边城》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生活在茶峒社会中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善良、互爱的品德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许建良 《桂海论丛》2007,23(5):28-31
"智德"是福泽谕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先"智"后"德"的程式.智德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没有智慧的道德就是"无德",智慧是道德的导标和保证.社会的发展,光有道德绝对免除不了罪恶,只有追求"智德兼备",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社会才能趋向真正的文明;应用开发智慧的方法来发展道德,营建"人心风俗".  相似文献   

19.
刘光斌  周艳 《桂海论丛》2003,19(6):69-71
正义理论在当代社会一直争论不休.罗尔斯以维护现代西方社会为出发点,阐述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观;麦金太尔通过对正义传统的叙述,批评了当代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观,认为现代社会正义的选择是他的所谓的德性正义.  相似文献   

20.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判断的标准是建立在义务论基础上的基本道德,正义的具体形式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算术正义与比例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根据这些概念与判断,认真审视目前中国社会关于正义的判断标准以及各种具体正义形式之不足,进而探寻改善社会正义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