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抓住其性格核心中的"叛逆"基因,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廓清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创作中的印记,并进一步对吕赫若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吕赫若是为海峡两岸文学界共同重新发掘/发现的特殊的台湾现代作家.今天我们将他还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左翼作家.我将他定位在革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吕赫若作品的全面翻译介绍,改变了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最高成就状  相似文献   

3.
认识吕赫若     
认识吕赫若徐晓燕海峡两岸作家、学者不久前聚会北京,在为期三天的“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中对这位台湾文坛先辈及他的作品予以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的吕赫若是台湾日据末期活跃在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所遭...  相似文献   

4.
蓝博洲 《台声》2023,(11):98-105
<正>要以剧作家来立身。把主要精力贯注在这方面吧。这是自己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点”。——吕赫若(1942年2月19日)1942年5月11日返乡的第二天起,吕赫若忙着与庞大的亲族面见餐叙,处理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故,拜访了台中师范的同学,也迫不及待地与台中地区的文友餐叙往来,出席文化茶话晚会。因为不能早日进入写作状态,在无所事事的郁闷状态下,每隔几天,  相似文献   

5.
王丰 《台声》2005,(11):35-35
吕赫若,本名吕石堆,他是天才早夭型的文学家。初作《牛车》一鸣惊人,刊载于日本的《文学评论》杂志,立刻受到文坛瞩目。后来又经胡风译成中文,与杨逵的《送报夫》及杨华的《薄命》一起被选入《朝鲜台湾短篇集─山灵》,作为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代表,介绍给中国。是日治时代公认的、最有才华的小说家。吕赫若,于1914年出生于台中豊原,毕业于台中师范,次年即以《牛车》扬名文学界,此后,不断地有作品在《台湾文艺》、《台湾新民报》、《台湾新文学》发表。1939年,一度进入东京武藏野音乐学校声乐科学习声乐,并参加东宝剧团演出歌剧。1942年返台后…  相似文献   

6.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台湾作家吕赫若的代表作《牛车》,与中国大陆作家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进行比较,探讨了两位左翼作家对伴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而来的畸形“现代化”的揭露与批判,分析了他们面对被殖民化和现代化的纽结而产生的困惑,以及对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赫若的早期小说。较为成熟的技巧,深刻反映了殖民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制度性双重宰制下的台湾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的命运的社会经济本质。小说中的真实与社会的客观现实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是对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台湾新文学中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丰富。  相似文献   

9.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瑞雪将北京变成了银白的世界。正是此时,来自海峡两岸的对名学者(其中台湾学者15人),相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台湾作家吕赫著作品学术研讨会”1月15日上午九时,研讨会在民族饭店11层会议室热烈而隆重地举行了开幕式。全国台联会长杨国庆在致词中介绍说:此次“研讨会首先是由来自岛内的学者提出倡议,而后得到祖国大陆学者积极响应,经过10个月的筹备,终于顺利召开。”他在预祝研讨会成功的同时还给各位学者、来宾拜早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到会并发言说:“聚会在北京研讨台湾文坛前辈吕赫若…  相似文献   

10.
一头浓密且有些灰白的头发,深邃的目光和伟岸的身躯是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1997年4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名誉研究员的称号,我第一次见到了他,并作了一个短暂的采访。不久前,他到北京参加台湾著名作家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再次见到他,并作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采访,就文学创作、祖国统一等话题细细地聊了聊,在我以  相似文献   

11.
《台声》1999,(2)
全国台联六届二次理事会于1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1998年工作报告和1999年工作要点.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张克辉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翰出席会议并讲了话。1998年,全国台联积极、稳妥、务实地开展工作,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和各项交流活动。一年来,全国台联邀请接待了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土SO多个团组、1500多人次来祖国大陆交流访问n先后举办了台湾乡土作家吕赫若、黄春明、陈映真作品研讨会,与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全国台湾研究会共同举办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以下简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界和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同时还是法国符号学和法国新批判的创始人.巴特利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基本构成原理及其方法将日本文化解读成一个个符号,进一步分析深藏在日本文化后面的涵指意义,从而以揭示日本文化来批判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读者信箱     
侨胞渴望祖国进步强盛能透过贵刊对我国近况的报道和其他多姿多彩的内容,本人感到得益不浅.我们身处异国的海外侨胞,时刻都怀着赤子之心,期望祖国进步强盛.试看当今世上有那一个国家像我国那样令人感到自豪!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地大物博.若不是清朝带给我国百年之耻,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近十年的灾难性“文化革命”、“四人帮一的为患,我国早就应该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之邦了.既往难追,摆在我们祖国面前的是一条康庄大道.我衷心祈望由已故周总理倡  相似文献   

14.
傅光宇 《思想战线》2001,27(2):50-53
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和日本农业神祭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不同的是,日本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除受中国汉族影响外,又与日本民俗相结合,形成"山神与田神--三合原理和农业神的轮回".而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则与上古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相关,它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其民族固有的文化成分,故显示出与日本农业神祭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妇女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以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对战后日本妇女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教育状况和教育目标、就业意愿和就业环境、婚恋观念和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历史演进作全面考察.从而揭示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积淀对于日本妇女发展所产生的直接、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剖析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妇女自我意识的特征与嬗变.  相似文献   

16.
武德庆 《理论月刊》2008,(5):138-142
"儒学"作为汉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涵养着日本文化,对日本的国体制度、政治变革、思想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个作用已形成社会的潜流、形成某种思想定势,换言之,通过1400年来的日本对儒学的吸收与变貌,已成为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文化模式.本文通过对古代宪法·近代敕语中的考察,分析日本文化模式中的这些特质现象.  相似文献   

17.
魏晋承汉启唐,是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特若律令体系结构和重组的时代.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脉络而言,其根远追先秦,近及秦汉,其时政制、律令多有革故,亦不乏鼎新,并以法律儒家化为其标榜发展为隋唐制度之渊.魏晋法律文化有传承、解放、独立三个特质,继汉开唐,正是受当时学术分野所影响,也是魏晋文化的风度与风流所造就.因此,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其时文化大环境,特若学术环境而言,更能考察魏晋法律文化作为魏晋文化因子之一,是如何与历史发展密切关联并交互影响,又如何丰富魏晋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情报工作深受其情报文化影响。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共同促使了日本情报文化的形成。从日本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入手,探讨日本情报文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挖掘了影响日本情报文化的因素:神道教、《孙子兵法》思想、法西斯思想,从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介绍了日本的情报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一鸣 《新东方》2016,(4):71-73
思考日本文化的来源,不能局限于以日本为中心,而应当放到东亚文化当中来考察。日本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力量,逐渐凝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日本文化。而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制度、文学艺术等的生成与发展都曾产生过较为深远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在实际的运用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数字和文化是分不开的,人们对数字的喜爱或者禁忌,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文章认为,日本的数字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日本这种兼容并蓄的吸收和创新,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实用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