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城市土地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稀有资源,而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急需的资金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土地收益与土地价格的关系;随后分析了目前地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市场不完善,地价体系不健全等;最后对如何加强地价管理以提高土地收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即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地价评估机制及加紧建设规范化的农村土地交易机构。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配套机制,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建立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三是从立法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即充分彰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确立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安全问题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资源作为国土资源的基础,随着地价房价的高涨而备受社会关注,其安全问题也成为学界与政界的研究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土地资源安全的四个方面内涵,进而构建了土地资源价格影响体系,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保障我国土地资源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2007年底以来,在市场承受力以及土地获取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曾经创造过无数“地王”神话的各大城市土地拍卖市场开始显得异常冷清。地价如楼价的孪生姐妹一样.开始选择观望和回归。这是否预示着土地价值的理性回归.土地市场即将进入所谓的“拐点”?国内地价的走势又将如何演绎?随着地价的回落,房价是否也将大面积应声而落呢?  相似文献   

5.
更正     
安晓明 《长白学刊》2004,(4):112-11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是典型的“三无”制度,即城市土地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性(禁止土地转让)的使用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作为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土地制度自然需要逐步建立和健全,其中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基于此。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张洪 《思想战线》2000,26(2):41-43
城市土地优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尚不完善,土地优化利用研究未能与土地市场化结合.根据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及不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措施最主要的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快推进土地利用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刘国新  王春华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34-135,137
农村土地制度如何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广大专家、学者关注较多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有些学者提出只有实行土地的私有化改革,才能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关系,推进农村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能、也不必实行土地的私有化改革,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在现有制度架构内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同时,重点规范土地征用行为,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规范流转。  相似文献   

8.
土地供应是房地产市场的源头.中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城市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现状,导致地方政府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选择实施"饥饿供地政策",抬高商品住宅用地价格.从住宅用地供给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考察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发现:"土地财政"理念是导致住宅用地供给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对低收入人口的排斥使其疲于供给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实证研究也发现:在给定约束条件下,越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受限程度越高,地价和房价相应越高,这些城市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越低.对此,亟待从短期的政策调整和长期的制度建设上进行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但是我亲见土地拍卖场面:竞拍者一轮一轮地举牌报价,最后竞价最高者得。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一方追逐高价;为拿下土地,开发商一方竞相抬价。这完全是一种鼓励推高地价的机制,谁都知道,地价是商品房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此这般,要想降低地价、降低房价,岂非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0.
政策信息     
《政策》2011,(5):77-78
今年我国土地政策突出惠民生从国土资源部获悉,2011年我国的土地政策突出特点是惠民生,即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确保农村土地整治惠及"三农"。国土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各地要抓紧编制住房用地年度供地计划,保障房用地要应保尽保。完善土地出让制度,积极探索"限房价、竞地价"、商品住宅配建保障房等做法,使土地出让从单纯的价高者得,向惠民生、稳预期、注重社  相似文献   

11.
山地生态是制约我国西南山地农耕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南为代表的山地生态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活跃,参与农户多,但流转总量不大,占比不高,分布不均,流转方式与短期出租为主,流转价格较低并且差距较大。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具有解决部分中老年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抛荒地复耕和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土地实际产出和地力下降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应用困难,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土地产值有限等与山地生态有关的因素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加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入手,破解山地生态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是典型的"三无"制度,即城市土地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性(禁止土地转让)的使用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作为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土地制度自然需要逐步建立和健全,其中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基于此,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构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当前我国土地违法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推进法治建设除了需要完善法律,还应在法院和监管者之间合理分配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本文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视角,具体分析了我国土地管理法律中的三类不完备情形。并从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的分配、土地执法监察体制的改革和提高立法效率等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谭喜祥  欧阳斌 《前沿》2009,(2):159-162
实行和鼓励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促进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和消除土地隐形市场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克服划拔土地制度弊端的出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实践出现了一些急需法律予以规范的关系,但现行的土地划拔使用权制度存在观念落后,制度相互矛盾和制度缺失等问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土地制度变革要求,亟待完善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集体。土地征收既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也涉及其组织成员的利益。正确界定征地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完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责任制度和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平抑地价及提升整个城市的社会福利。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损害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现象。为此,必需从转变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科学开展对现行土地储备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与监督;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分类组织土地“招、拍、挂”,防止竞价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天价”等方面予以调整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刘寒梅  刘任 《重庆行政》2013,14(4):37-39
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农田利用、保护和流转的过程中肩负着主要责任.严峻的现实是可耕地减少和毁坏的趋势仍在继续;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土地流转纠纷日益增多;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蚀等问题依然突出.建立相应的机制以规范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农田的产出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等将具有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玉清 《北京观察》2001,(12):19-21
我国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从福利分房到住房货币化的过渡,因而,普通住宅价格问题是多数人关心的热点问题。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已有了一些市场经验,但是,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全国7000万平方米商品房积压;另一方面,有4000多万户居民无房或缺房。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价格。普通住宅成本住宅成本构成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住宅成本中40%为建安工程费,其余为土地款,各种设施配套费,各种税费。“泡沫”地价会越来越少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行政划拨土地,它是以征地费名义支付市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产权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城市土地经营,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城镇化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市场多头供应、“生地”出让、“形象、政绩”工程泛滥、城市化吞噬耕地、“双轨模式”滋生的灰色土地市场、新“圈地运动”、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从土地产权的制度根源上得到解决,很有可能在今后十年内引发新的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高峰,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对城市土地经营的源头——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城市土地上的权利群,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对其在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完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20.
韩宏伟 《求索》2012,(12):65-68
"服膺党义"的国民党基于自己的政治目标,奠都南京后,土地政策参照孙中山的土地改革原则,试图实践,但侧重于解决城市土地问题。这一时期,由于人口集中、土地投机,城市土地问题主要表现为地价上涨,直接造成房荒,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市地问题,国民政府以平均地权为最高原则,执行包括核定地价、征收地税、照价征收、涨价归公为内容的土地政策,并且以《土地法》为其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