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网络招聘来说,微博招聘的匹配率会略高,微博博主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注方向。当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博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微博上,只言片语的“微”信息,通过“围观”或“关注”(@某人),可以呈几何级速度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微博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实用功能。在各个领域彰显出巨大的影响力和魅力。如今,微博招聘也异军突起,被越来越多求职者视为“应聘新宠”。  相似文献   

2.
刘能 《人民政坛》2012,(10):37-37
《人民政坛》编辑部: 微博以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成为公众关注的全新信息发布交流平台。现在越来越多人大代表开设了微博,在微博上与选民信息共享、互动交流。我也很想成为一名“微博代表”,请问应如何开设并办好代表微博?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3,(4):39-41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雷政富事件”“表哥”“表叔…‘房叔”等频繁出现,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这股巨大冲击波也使官员“网络恐惧”升级至2.0版——“微博恐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台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及主管部门面临有口难辩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练惜 《就业与保障》2013,(10):48-49
作为时下热门的交流工具,微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用微博表达思想,分享心情本是自己的事,但也要紧守法律底线,有些信息不能“博”,莫让微博给自己“惹祸”。  相似文献   

5.
有调查显示,94.5%的人认为微博正在方方面面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人把这种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潮流称为“微革命”。的确,微博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舆论传播新格局,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微”道德的探讨与争鸣,微博唤道德,时代呼唤“微道德”,人们更期盼通过全民”微道德”,掀起中国人拯救道德的热潮!因此,本刊在微时代推出本策划。  相似文献   

6.
《中国统一战线》2012,(10):50-50
日前,徐州市泉山区110个社区全部开通“社区微博”,及时发布信息,服务统战成员。“社区微博”开通专门栏目“统战之声”,定期公布社区活动通知、办事指南、联络方式等,还设置了“新闻聚集”、“百姓之声”、“生活小贴士”等栏目,方便统战成员及时办理相关事务。统战成员也可便捷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微博”的开通使统战成员和社区有了直接对话的平台,达到了服务“全覆盖”,沟通“零距离”的良好效果。“社区微博”成为辖区统战成员的“网上之家”。  相似文献   

7.
伍皓的贡献应该肯定2011年初,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号召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微博。几乎与此同时,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转任红河州委宣传部部长,同时在其微博中声明:“本博改为只发宣传信息,回避谈个人的任何事情和个人观点。”“终于找准了官员微博的定位,官员开微博,就不能有自我。”两相对照,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这个互联网“新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呈现爆炸式发展势头。它在各个领域成为时尚的沟通方式,并推动了焦点事件的传播力度和范围。由于微博的信息密度、传播频率,以及所导致的网民联结度前所未见,因而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程文凤 《传承》2013,(3):110-11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平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微时代”里,“微侵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微博著作权保护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静远 《今日广西》2012,(12):11-12
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信息得以共享,一度神秘的外交也逐渐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视野。当前,由于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政务机构都开设有微博,政务微博已然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外交亦不例外。很多国家都已开始积极探索外交的新形式,“微博外交”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2.
“您中奖了,麻烦您汇钱到某某账户当做保证金!”相信这样的中奖诈骗,已经骗不了您了。可将这样的手段放在新媒介微博上呢?近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警方就接到多起类似诈骗警情,不法人员利用微博,发布微博中奖信息,精心制作了假中奖网站,一下子出现不少被骗微博账户。  相似文献   

13.
“微博问政”实践的纵深开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内涵、特点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面“微博”这一新的传播营销平台,传统财经期刊又多了一种发声与交流的方式,基于微博的传播策略亟待探寻.通过对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一年来《第一财经周刊》新浪官方微博发布的1091条微博为研究样本,发现其在逐步增加微博发布数量及网络原创信息比重、文字搭配图片视频等多样化传播信息、定期举办独家微博活动的同时,仍存在传播机制严肃性弱、互动特性利用率低、原创信息关注面窄、页面内容识别度差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定型标准、定向推送、定额报道、定期营销”的财经期刊微博传播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如今已成为青年了解社会、认知世界的获取外部信息的媒介之一,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驾驭“微博”,运用“微博”平台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地引导青年认知社会,使微博成为青年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郭易如  郭峥嵘 《群众》2013,(9):I0057-I0058
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正在塑造全新的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形成微新闻时代重要的舆论力量。 微博、微信等“微工具”作为一种即时、开放的网络应用模式,将网络信息传递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微新闻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流通的多向性和不可控性,信息不再是领导者或者特殊阶层独占的资源,社会所有阶层各自占有一定信息资源,使领导决策更加复杂,不仅考验领导者对社会整体情况和各阶层生存状况的掌握情况,更加考验领导的整体协调能力。徽新闻时代的到来不仅迫切要求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能力,而且也为领导能力提升创造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2011,(10):87-87
2011年9月25日至26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了“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的研讨会。公安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坚持“公开为先、服务为本,尊重群众、顺应民意”原则,构建以省级公安政务微博为龙头、以地市公安政务微博为主干、省市县三级公安政务微博优势互补.政务微博与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相互补充,具有鲜明公安工作特色的微博群。  相似文献   

18.
本刊综述 《创造》2012,(10):22-23
2012年,政务微博在学界被视为“应用深化年”。对很多人来说,微博只是玩。但是政府微博不像个人微博那样,发错了删掉,一了百了。相反,它发上来,就是政府的声音,是官民沟通、良性互动的新平台。政务微博亲近民众、公开透明、平等互动的声音,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以微博平台的方式推出政务微博,并不断完善功能,采用诸如实名认证、规定必须“有问有答”,和强调不能“三分钟热度”等具体措施,让政务微博这个“微”字,能真正担负起上下通达、官民沟通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23):45-45
“有话好好数。”——贵州省副省长在微博点评美国枪击案时,因说一些网友“败类、人渣”,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政府高官,其表态却有偏激之处,加之微博碎片化的语境,导致个中国“站队式”对骂。副省长再发微博承认“个别言辞欠妥”,承诺今后“有话好好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