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乔勇 《求索》2012,(6):27-29
本文以大病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贫困地区大病农户的调查,研究了农户遭遇大病风险后寻求支持及大病对其支持网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家庭发生大病风险后,寻求支持网获得了必要的支持如资金、生产、生活、精神等多方面的援助来应对疾病风险。大病对家庭的支持网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大病农户的户内、户外关系的矛盾即对支持网络的破坏。本文通过Probit计量模型,以60户大病农户为样本,找出了大病风险影响农户支持网的因素。得出结论:在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障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大病农户不能很快恢复过来,支持网对其支持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2.
孔繁荣  谭运进 《求索》2014,(1):66-71
利用来自湖北、四川两省4个贫困县遭受大病风险冲击的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包括民间借贷规模在内的影响大病农户子女教育投资的10个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民间借贷对非义务教育学龄段农户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不仅十分显著而且作用最大,但对义务教育学龄段的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病风险冲击下,义务教育学龄段的农户子女上学对民间借贷依赖性小,但在非义务教育学龄段,民间借贷对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锦浩 《探索与争鸣》2024,(2):111-121+179
随着疾病谱的显著变化,大病照护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家庭照护供给的短缺和公共照护供给的迟滞共同催生了市场化照护服务,护工逐渐成为大病患者住院照护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身体照护是护工的基本职责,但情感劳动也是其照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上海市多家医院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大病照护过程中存在苛刻与包容、即时与长时、有缘与无缘等多重情境,护工会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性地进行工具型、交往型、代入型三种不同层次的情感劳动,从而创造出市场化照护关系的差序格局。护工情感劳动的层次性和动态性为健全大病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孔繁荣 《求索》2013,(9):13-16
以遭受大病风险冲击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川鄂两省四个贫困县的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农户家庭消费用途中民间借贷的利用状况,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8个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民间借贷规模、货币收入和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3个因素对大病农户家庭消费支出水平影响显著,而且民间借贷规模对大病农户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作用最大,超过了货币收入的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上海两区6家三资企业流动人口劳动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上海三资企业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领域劳动权益保障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机制,从社会性别视角挖掘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探讨并提出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保障劳动权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4年建湖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万千百”工程和十项重点行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效能。一、万名机关干部进农户。按照“个人申报、镇村审核公示、县审批”的办法,全县共确定低收入农户1.1万户、2.47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3847户、1.18万人,无劳动能力低收入户农户7189户、1.29万人。通过广泛宣传动员,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将万名机关干部志愿者按照镇区党员、干部与本镇(区)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结对,县直部门、单位党员干部与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结对的分类原则进行结对帮扶。  相似文献   

7.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在婚女性和男性家务分工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家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别角色观念、时间可及性、结构性资源和家庭环境。因此,如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男性和女性的绝对和相对资源进一步分化,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家内劳动的性别差异会逐渐淡化。家务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性别特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私人空间行为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8.
女性劳动参与对其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受到经济改革、人口和家庭结构转变的影响,家庭照料负担日益沉重,导致女性在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方面的矛盾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家庭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无论是照料老人还是子女都会对女性劳动参与带来负面影响,中老年女性对孙子女的隔代照料有助于家庭年轻女性更多的劳动参与,而隔代照料对老年人自身的退休决策影响是既有研究的空白。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强化社会性别视角,建议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分析家庭照料对女性照料提供者福利的长期影响,并加强对建立市场化的照料服务体系的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权利具有时间性,劳动时间权利是其他劳动权利赖以存在的基础.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在劳动时间分配上遇到了工作和家庭时间的冲突、工作时间和结婚或生育时间的冲突等多重障碍,女性的就业时间受到挤压.而现代法律所采用的线性时间观使与劳动时间相关的法律制度又表现为对女性的隐性歧视.本文从时间配置的性别差异这一问题出发,引用时间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探讨女性劳动时间权利被挤压的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文章研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心理失范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婚姻挤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要比未婚女性农民工显著。未婚男性农民工容易受到结构性婚姻挤压的影响,而未婚女性农民工也可能遭遇非结构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引入了性别失衡的情境,突破了单纯从社会角色来认识未婚者心理福利性别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相比较,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A national labor market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e PRC.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played a direct role. The Chinese national labor market, albeit with noticeable distortions, has provided a stable and abundant supply of cheap unskilled or low‐skilled labor and subsidized skilled labor and professionals, and enhanced labor mobility and autonomy in general. The national labor market has been strongly blessed by Beijing, as it feels it can effectively rely on the hukou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stabilize the massive underemployment at a time of comprehensive dislocations caused by the advancing market economy. The sociopolitical impact of the national labor market, however, is mounting as urban unemployment rises, the numbers of floating laborers grow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restless, and the PRC government has become more apparently pro‐employer at the expense of labor.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家政服务是缓解就业压力、存在巨大市场需求的朝阳产业,但我国劳动法竟将家政服务关系从其调整范围中剔除,以致现实中无法可依,家政工人权益受损,家政服务市场混乱。而今第三产业欲全面发展,ILO家政服务工人保护标准出台在即,尽早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家政服务调整模式实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家政服务自身特征出发,通过比较法研究参照各国立法例,阐明传统劳动法调整家政服务关系所面临的困境。并另辟蹊径,构建一种独立于劳动合同之外的家政服务标准化合同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文章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为视角,对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解读,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承载力问题、劳动力梯度转移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家务劳动概念的范畴、家务劳动是否存在价值以及是否应为其付酬,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家务劳动在家庭内部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分配不公平现象,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家务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波 《思想战线》2004,30(2):35-40
我国现有的女性就业水平、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与市场分割的现状构成了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宏观因素,同时,女性就业参与还受到家庭与自身的收入差异水平、女性教育与观念素质以及女性在婚姻、家庭与生育职责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小城镇服务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当前小城镇服务业劳动力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问题现状进行了评价,发现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的配置与人才培养供给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人才培养只有遵循劳动力市场需求,动态地调整培训方案与体系,才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Hong Zhang 《当代中国》2009,18(61):639-656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migration has become a quintessential feature defining the identity and life experiences of millions of young rural women who have left their home villages and migrated to urban areas for wage labor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state-instituted hukou system and women's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of childcare and household duties, many female migrants face difficult choices when it is time for them to get married. In this study I examine the rise of a new marriage form among migrant couples in Dongguan, a newly industrializing boomtow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Guangdong province. I call this marriage a neo-local marriage as migrant couples set up their post-marital residence in a destination locale that is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from their hometowns. I first describe some of the new features of neo-local marriages for young migrant couples in Dongguan. I then explore Dongguan's boomtown status in the new economy, the changing labor market, and young migrants' agency as new forces behind the rise of this new marriage form. Finally I discuss both the potential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 neo-local marriage for young female migrants and the risks and constraints of this marriage for them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亚洲移民社会性别时,要关注两种主要形式:合同式的劳工移民和自发式的劳工移民,同时应关注劳工移民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移民情况为例,一般说来,这些移民工人的生存状况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无法拥有输入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拥有的许多权利,这是需要从国际、地区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给予解决的政策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研究均发现女性的教育收益率显著高于男性。本文利用中国城镇居民入户调查数据,也发现2004年中国城镇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比男性高约2个百分点。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职工的教育水平与其面临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呈反向关系,即低教育水平职工中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更高,结果导致不同教育水平的女性之间的工资差异比男性更大,从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