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愿组织在当下中国得到了有效培育和发展,已然成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新角色。伴随着政府改革运动的发展、民间参与的兴起、民营化潮流的冲击以及公共组织形态的改变等内外部环境的变迁,公共服务的志愿性供给得以发展。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契约失灵、第三方管理以及志愿失灵等理论有助于诠释志愿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为此,通过建构志愿组织与公共部门的供给合作关系、市场与志愿组织的供给策略联盟,实现政府-市场-志愿组织的供给网络结构化模式,可进一步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许多社区积极探索多元共治模式,倡导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提供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更是多元共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认清社区居民参与协商基层社会服务供给的动力,考察社区居民参与协商的价值,进而从建构回应性基层协商决策机制、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扶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来保障居民参与协商基层社会服务供给的路径,创新基层社会服务供给的决策方式,优  相似文献   

3.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模式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必须要创新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着力构建政策参与、资源动员、项目合作、志愿服务、社区自助等多种模式.民间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约束和自身特点所限,民间组织应该主要为农村提供较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个性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这是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边界和限度.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传统观点认为,地方经济或财政实力决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信息沟通、电子政务技术等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更具影响力。在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营化的关键是竞争,但由于公共服务市场的性质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准市场”,所以在公共服务市场中往往缺乏必要的竞争。因此,公共服务的失败就有其必然性。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必须确保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且必须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等开展合作,公共服务供给因此在结构上呈现了政府直接供给、市场供给、混合供给并存的局面,其中,混合供给居于中间的位置,为政府直接供给和市场供给提供参照基准,有助于实现效率与公共价值(包括公民参与、公民满意度等)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安排上,海曙区组建管理体系,强化组织保障;立足区域实际,优化五大平台;围绕机制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加强管理培训,强化社工队伍;积极探索创新,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模式创新上,海曙区创建了81890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了为什么创建81890、81890如何运作、81890成效如何、81890有哪些创新等问题,81890被谓为"中国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上,海曙区以81890为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特色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公民参与为动力,大力培育发展社工与志愿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构建包括两性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中,女性NGO在其中所担当的社会性别平等的倡导、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补给、志愿服务的智力与资源供给、女性政治权力参与的表达、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媒介以及女性现代精神生活的引导等方面的角色,对推动两性发展,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稳定,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中和谐性别关系的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志愿服务是一项应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社会自主治理的服务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独特的自愿、公益、服务的组织方式。萨拉蒙在《公共服务中的伙伴》一书中也提到了志愿失灵的四种表现:志愿的供给不足、志愿的特殊主义、慈善的父权主义、慈善的业余主义。因此,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补充,更加需要政府的辅助和支持。但是,政府采用何种方式支持、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如何  相似文献   

9.
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现代文明公民的道德品格,也是现代文明公民的道德实践,还是现代文明公民引领的道德生活。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保障志愿服务现代化发展、发挥志愿服务服务社会治理、推动志愿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应侧重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发展;完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法治化与规范化;提升科学化的内部治理方式,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加强志愿精神培育,增强志愿服务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是公共服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民参与能力的高低对公共服务效能影响重大.本文阐述了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多元主体,指出应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服务格局.着重从公民参与的角度对如何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相应机制,扩大公民参与渠道,降低公民参与成本,公开合理高效地促进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有效选择,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路径。公共服务社会化构成了对扩大公民民主参与的一种有效回应,公民对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的参与实际上为日后更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化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一方面合理地赋权给民间组织和公民,一方面要积极地履行自身所应承担的监管义务及服务责任。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逻辑框架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改革与转型统筹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培育和构建多维社会治理结构,创新民主制度,建设公民社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3.
德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德国属于温和型国家,其地方改革的原则策略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以法治为核心、以政府能力提升为目标、多价值平衡及公民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在改革内容上,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包括机构精简(含组织流程再造)和地方政府区划改革,机制创新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公共物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体制改革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和强化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而机制创新的直接价值取向则是创设一种新的治理文化,最大限度地动员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生产,让地方政府"瘦身",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社会结构转型、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志愿服务事业.共青团中央发起和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新格局中,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的系统,促进志愿服务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合作国家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社会协同理论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呈现非均衡化、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错位与渠道单一的现状,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应该从传统的国家单独供给向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方向改造,形成由政府、市场及社会构成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传统慈善观念奠定了现代志愿精神的价值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论的译介和深入讨论,使得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现实和观念在中国取得了合法性,直接催生了我国志愿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呼唤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栽体,志愿精神成为现实社会的和谐之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公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多样化,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理有序的发展,不仅能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改善供需矛盾,而且能够减轻政府压力,使政府专注于核心公共服务的提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从培育政府与社会组织"伙伴关系"、完善评估体系、在公民社会中自我完善、以公益创投补短板、实现精准化培育等方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体现为公民在理性选择中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认可。当代中国社会中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与利益多元、理性公民、风险社会等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是正相关的,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表现越优良,获得的信任指数会越高。当前,地方政府在现实行为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出现一些行为背离现象。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升当前地方政府信任指数的路径主要有: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培育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建立及时有效的回应机制;强化行政责任与民众监督力度;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人民导向化;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发政治参与意识,而信任对两种公民参与意识均没有促进作用,信任熟人反而不利于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推动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社会性信任,在全社会推广社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