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燕 《北京观察》2001,(8):22-23
古往今来,不少巧妙的犯罪行为都是“合法”的。因为“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可以立法,也可以利用法,歪曲法。秦之改革家商鞅说过:“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而不胜其乱,与无法同也。”孔夫子明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做到德政,您就好比北极星,人们就好比众星,都敬仰您)所以只靠“法治”治国是行不通的。最近江泽民主席再三强调“以德治国”,提出以“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以治国,是非常全面的,是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三五六年,商鞅任秦国宰相,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後被秦贵族诬为谋反,商鞅出逃,投宿旅店。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鞅,告诉他说:“宰相商鞅立下法令,旅客如无证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商只得长叹而去,後被秦兵所杀。可见,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旅店,而且在秦国已规定住旅店  相似文献   

3.
史源 《政策瞭望》2008,(12):53-53
刘邦初建汉朝,接秦之弊,社会经济残破。刘邦及其大臣总结暴秦短命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天下,"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决定惩秦之失,改  相似文献   

4.
商鞅的“无宿治”理论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潘福能“无宿治”理论作为商鞅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鲜为人知了。从集商鞅法治思想之大成的《商君书》中可以看到,贯穿商鞅法治思想始终的有这样两条红线,就其目的论而言,是“富国强兵”,“废井田、阡陌、鼓励...  相似文献   

5.
田国强 《同舟共进》2010,(12):15-1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乃至清末维新派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而只有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到底是制度创新重要,还是经济发展重要,哪一个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时商鞅变法,老百姓对朝令夕改的“法”颇不信任。为取信于民,商鞅于东门立一木头,号令“移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但无一人相信。商鞅再令“赏百金”,才有勇士移木。商鞅当众“以百金赠之”。商鞅凭“悬木赏金”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上下肃然,最终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9.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秦国君主通过推行并沿袭商鞅之"术",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鞅以强秦为目的,顺应时势采取了合理的"道"与"术",从而为成就秦国强盛之世奠定了基础。商鞅强秦的成功之处在于确立了合理的目标与方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既敢于破除传统,又能与秦国国内背景相结合,时至今日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海礁 《求索》2007,(4):204-206
商鞅与孟子的治道思想都以“王天下”为终极目标,但在思路与实现路径上却大相径庭。商鞅主张实行法治,以建立“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社会秩序,主张经过战争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孟子则主张推行“仁政”,反对战争。二者相结合而构成了传统社会“阳儒阴法”的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他研究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变法经验,入秦之后,推行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称商鞅变法。韩非子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大家知道,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  相似文献   

12.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改革地方行政结构,改变官制;调整社会基层组织,实行闾伍制。春秋中后期,子产施行“大治安”方略,将弱小而内乱不止的郑国治理得稳定富强。战国时期,商鞅在泰国推行封建治安秩序,对于全国统一后封建治安秩序的确立,起了先驱示范作用。总之,管仲、子产、商鞅等人为古代治安体制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户籍制度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西周、春秋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户籍制度的基础。商鞅进行了两次户籍制度改革;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什伍连坐制度;改革立户办法,强迫居民建立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农战政策。第二次是公元前350年。重点是进一步改革立户制度、变革社会风俗和改革宗法制。同时,也涉及到行政区划改革等问题。文章对商鞅这两次户籍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胶柱鼓瑟     
(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相似文献   

15.
秦国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谋士有很多,穆公称霸西戎时的百里奚、蹇叔,孝公时为秦奠定基业的商鞅,秦昭王时提"远交近攻"的战略家范雎,支撑秦国文化发展的吕不韦,遑论最终一统天下时的朝廷重臣李斯、尉缭,均是不问出身,量才而用,最终为秦国的一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其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以及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  相似文献   

18.
商鞅对官吏的犯罪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尤其关于防范官吏犯罪,商鞅提出了一些独特、深刻的见解和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这一思想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商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以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制定《秦法》,大刀阔斧地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施郡县制、奖励耕战、登记户口制、实施连坐之法。通过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自古重信守诺。管鲍之谊、商鞅立木、尾生守柱,李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二字构筑了中国几千年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根基。在新疆,寻求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基础,而实现"两个共同"的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